當荷李活忙着在漫威電影塞進熊貓元素時,內地的製作單位也學會了用「去意態化」都市劇來敲開國際市場。
谷埔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理論的啟發印證,或者社會建築與設計的實踐,更是對人文物質與自然景觀的體驗。
2025年清明節的八字有什麼玄機?拜祭先人有哪10個禁忌?一起聽聽易學家侯天同的分析。
五四時期追求文體解放,把詩詞和文言文綑綁一處,要一併打倒。但仔細想想,二者的性質並不相似。
我國提倡兒童文學,也是從民國十年開始。除了教科書實行「兒童文學化」之外,還大量翻譯和改寫外國的寓言和童話,以供兒童課外閱讀,《伊索寓言》是材料來源之一。
香港與赫拉特其實已經有將近200年的淵源了。我下面介紹的這段歷史即使不能說是獨家報道,但也是我從沒在任何書籍中讀到過的故事。
時事評論員關品方認為,張愛玲的文字有其獨特風格。她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她最終能夠在海外取得輝煌成就,還要感謝夏衍。
21世紀初《葉問》及《一代宗師》,讓大家充分感受武術文化魅力的同時,升華到深切思考武術的未來發展。在和平年代,武術的輝煌與傳承,早已超脫「鬥」而回歸最初,「以武修德,武德修養以禮為先」。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學生的兩場音樂會展現了傷健共融的成果。學生們的音樂才華令人驚艷,無論是器樂演奏還是合唱,都展現了專業水準和對音樂的熱愛。從兒童合唱團到已進修專業音樂學院的校友,他們用音樂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感動了所有觀眾。
王力的《詩詞格律概要》,名聲響亮,版本很多,也容易買到。此外有幾種書,我以為更值得推薦。
作為香港演藝學院校慶40周年的重頭節目之一,音樂學院連同舞台製作、舞蹈、戲劇等學院逾百同學,精心炮製莫扎特雋永也富挑戰的歌劇《唐璜》。
《哪吒2》票房亮眼,包場功不可沒,讓弱勢群體也能欣賞佳作,同時提升文化軟實力。然而,包場爭議仍需關注,如何在公益性和市場真實性間取得平衡是關鍵。
即使偶爾被生活擊倒,你有再次爬起來的勇氣嗎?這齣以拳擊運動為題材的原創音樂劇,講述兩位主角在迷失中相遇,互相啟發與成長的故事。劇中共16首原創搶耳歌曲,由現場樂隊與演員熱血演繹,並獲中國香港拳擊總會全力支持,帶來如臨拳賽現場的震撼感。
《看我今天怎麼說》在第4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得七項提名,包括「最佳導演」、「最佳電影」。黃修平也表示,這部電影是他最滿意的作品,獲七項提名的確好難得,但還是以平常心去面對。
盧國沾先生離開無線電視,跳槽佳視,創作《小鳥高飛》以明志。「逆境之下努力自強,是應付謠言和困難的最佳方法;無論成敗,也對自己有個交代。」這些話,可以成為所有人的座右銘。
美國支持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政策引發質疑。加沙傷亡慘重,猶太人自身經歷過種族清洗,為何重蹈覆轍?美國基督教價值觀與支持以色列迫害巴勒斯坦人似有矛盾。耶穌普世宗教與猶太教的衝突,美國是否被猶太利益綁架?
漢人自古就有以叠字作形容詞後綴這種習慣,而該叠字又可作中心詞的比喻,我們的祖先於是就有「靜英英(「英英」為借音字)」用來形容某處其靜如寒蟬的這個說法。
從文字學看巴拿馬運河事件有什麼玄機?今年腸胃易出問題,十二種不同病症反映了哪些情緒?和玄學有什麼問題?一起聽聽易學家侯天同的分析。
「利他」究竟是什麼?心理學家把動機視為界定利他精神的重要關鍵。利他,其動機必須不為自己,而是為他人。
那年黃昏時分,街頭街尾都是煮飯的香味,還聽到鄰居的鐵鏟撞擊鐵鑊的聲音,像兩拍音樂,歌曲叫「炒菜」!
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富有歷史、文化和社會意義外,也富含着教育意義。客家遺址是承載客家文化的自然空間,極具開發潛力。
"Embracing uncertainty will not restore us to being in control, but hopefully it will enable us to learn to live with the digital Others in a common world yet to be made."
陳能濟的專業是作曲,他一生創作的原創作品加上改編的曲子,估計超過五百首以上,包括了大、中、小型的作品,體裁與形式的涵蓋面也很廣,他臥病前剛完成了《歲月印記 – 獅子山》。臨別時,他這麼說:「陳能濟什麼都有,陳能濟什麼都沒有。」
杜寶玉在香港出生,獲得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碩士。2014年開始習畫,至此十餘年的努力,作品不凡,脫穎而出。
說到最後,能夠閱讀下去,是因為我喜歡文字,也不理會能看多少本了,載體是什麼也已經不再重要。
梵志登大師再次帶領港樂,演繹姚恩豪小提琴協奏曲及拉赫曼尼諾夫第二交響曲。港樂在梵志登的帶領下展現世界級水平,尤其弦樂的餘音繞樑,令人回味。
人為、手作,不復當年勇,智能複製已成定局,將為都市迸出更璀璨的色彩。可是,那精確的璀璨,與手作的天然瑕疵,高下落差明顯;當然,孰高孰下,同樣言人人殊,手作繪畫的工藝,或僅被視作流「傳」的「奇」聞。如此,這般,我繼續悄悄地重映舊片好了。
今年的深圳藝術周開幕,除了推出「藝術漫遊」(Art Walk)之外,木星美術館的展覽「命運的邊緣」帶來日本當代裝置藝術家鹽田千春的作品。
陳能濟是大時代的經歷者。從1940年二戰期間在印尼出生,到50年代在福建上學,之後到上海、武漢、北京學習音樂。60年代畢業後在中央樂團創作小組工作,在京郊小湯山幹校期間獲批南下香港,時為1973年。爾後半世紀譜寫作品逾五百首,2015年獲頒CASH年度「音樂成就大獎」。
冼玉清教授的一生奉獻教育,堅持為學生和國家謀福祉,展現了她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學術成就,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