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在特朗普總統的第二個任期內,不排除他在附加持股與投資條件的前提下,開放美國市場予中國車企。

港大校長張翔今早(14日)電郵港大教職員及校友,公布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大學拓展)及數學學者汪揚教授於8月1日履新,將出任港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於3月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時分享科研理念,並認為AI和跨學科不僅是研究、也是大學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

香港如能以科技為槓桿,整合資本、數據與創新能量,不僅能實現碳中和目標,更可成為全球城市綠色發展規劃的引領者。

香港貿發局主席林建岳強調,貿發局正以創新外展活動、深耕東盟市場、應對地緣挑戰,並促成三贏合作,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經貿樞紐的核心地位。

全球格局快速演變,中國企業正經歷重大轉型。技術創新、出海戰略和企業家精神是成功的三大關鍵。

缺乏創意?首要注意的,是有意料之外和跳出框框的心理準備。再者,與其煩惱什麼才算是創新點子,以及如何應用等,倒不如簡單一點,先從本身以往經驗出發,回想創意會在哪裏或哪些場合較多出現,便大可順水推舟。

滿漢全席有多種迥異版本,但共通點是非家廚可以駕馭,更非單一廚子可以成宴。家族要更新換代,要收購得好,不單只是要公司買得好,更要收納人才。自稱謀臣如兩, 戰將如雲,只不過是達到三國時的三分天下;要到春秋四君子水平,備食客三千,才有機會打開新局。

隨着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外資企業將不僅把中國視為一個重要市場,更將其視為創新與靈感的來源。而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技術本身,還涉及企業運營的根本性變革,包括組織理念、管理模式與人才培養機制。

香港成為首批將本地可持續披露要求與ISSB可持續披露準則接軌的司法管轄區之一,香港會計師公會居中扮演着關鍵角色。公會會長歐振興談及其賦予會員承擔領導可持續發展的使命,以及對會計行業如何邁向新階段的看法。

政策落地與技術突破是行業未來走向的關鍵因素。DeepSeek等前沿AI技術正加速智能駕駛和智慧交通的發展,重塑行業競爭格局。決策者必須具備前瞻性,精準把握政策和技術趨勢。

隨着技術進步和消費者意識提升,我們相信包裝減量與資源循環將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隨着中國成為汽車創新中心,外資企業愈來愈意識到,他們不能再放棄中國市場。如果沒有接觸中國的技術進展,他們可能會在他們的本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落後。

隨着生物多樣性成為優先討論的議題,企業逐漸意識到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關聯,以及其帶來的風險,並視之為商業契機。

從山寨到創新,中國只需要大約20年時間,在歷史長河中,這只是瞬息一間,特別對於這樣的大國,同時面臨嚴峻的國際環境,這樣的改變是一項重大的成就。

香港交易所規定上市公司提交ESG報告,而中小企業面臨知識、資源不足及欠缺動力等挑戰。筆者建議加強管理層ESG認知、提供更多報告指引及簡化版本標準,並鼓勵持份者參與,促進中小企業提升ESG報告質量。

工作創意文化的形成,管理層擔當「火車頭」的領導角色,必不可少。身為機構主管,要帶領和推動上下發揮創意,可先從創意核心(C-O-R-E)的四個素質入手。

前輩話預早裁員還有一個好處,當經濟轉壞,其他公司裁員而自己沒有,就可以大大聲講公司同員工共渡時艱,咁困難都沒有裁員,就算賺唔到錢都可以激勵士氣,甚至贏到口碑。

只有真正實現由上至下的領導力分布,組織才能在數字化時代保持持續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成功的數字化轉型需要打破傳統職級分野,在組織各層級培育和啟動領導力;「親子」式的培訓很重要,特別是領導層與中層管理者的參與。

日本車廠本田、日產及三菱研擬合併,盼成全球第三大車企。這並非產業里程碑,反而是日本車廠衰落的警訊,突顯中國汽車產業對其造成的巨大壓力。

アテナ事務機只是戰後日本個人企業發展的一個例子,戰後日本經濟復甦之快,成為大家爭相學習的對象,實有賴一班堅守日本傳統,維護日本民族的個人企業,他們堅守崗位,本着以人為本,以國為首的精神為日本創造神話。

只有在利他利己的精神下,我們才能實踐生命無上的價值,才能體現萬物皆能共容、共用、共榮的價值。

在邁向可持續未來的過程中,供應鏈的角色不容忽視。商界有責任在這關鍵領域引領方向,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創造有利條件。

阮重文形容,達騰工業是一家家庭式企業,視員工為重要資產。他表示:「自從我入職以來,管理層一直非常重視人情味,並採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這讓員工對公司產生歸屬感。員工對公司來說,就像家人一樣。

能羅致和留住優秀人才為公司效勞,是企業主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在知識為本的商業世界,人才爭奪已成常態,各地各業都着力佈陣奮戰。就我看來,能培養人才的「三心」,是箇中關鍵。

中聯辦副主任祁斌的發言強調了香港在國際市場中的重要角色,並為大灣區的上市公司提供了寶貴的發展建議。未來,企業需要更加積極地探索國際市場,利用香港的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特朗普大權在握、重返白宮,供應鏈出路何在?大中華區的企業面臨挑戰,如何做對應對措施?為什麼解決「牛鞭」帶來的供應鏈問題有其必要性?現代供應鏈管理之父李效良教授與您真誠分享。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在大灣區企業國際化進程中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和機遇,主要體現在提供國際化、高品質和綠色的籌融資服務,香港是全國企業出海首選基地,以及積極深化與東南亞等新興市場關係三方面。

氣候轉型規劃在各種自願披露框架中已存在多年,監管機構正逐步開始或計劃要求企業強制披露這類規劃。2024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將綠色金融列為重點,顯示其重要。

對某些公司而言,中國戰略依然代表着如何在中國做好生意,但對更多的公司而言,中國戰略將代表着如何與中國做好生意,我更喜歡稱之為「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戰略」。

香港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企業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的經驗與挑戰,特別是香港企業在面對國際市場的官僚化和政治風險時,如何應對挑戰?一起聽聽富衛集團主席兼獨立非執行董事、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