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嘗試用一間私立學校採用國際課程(集中講述英式的IGCSE及IAL)的實際例子,講一下這類課程及考試的特色。

霍去病出身低微,卻憑藉自身努力成為一代鐵將,說明英雄莫問出處、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念。

數年前有一間小學將學校的活動室更改為微型電影院,能讓一班學生同時觀看一套電影,學生在觀看完畢後要提交報告,就着電影內容或拍攝技巧撰寫。借用電影啟發乎學生思考。

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成立10周年,2014年推出的「Y-WE 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扶育基層青少年至今10年,一起聽聽六名年輕參加者對職場體驗有什麼感想。

讀書,對跨境學童Zee來說,不覺得怎樣困難。「因為我喜歡知多啲,學習是樂趣無窮的。」Zee不是只顧讀書的,她參加超多課外活動。

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CDIA)3月1日舉辦十周年紀念論壇,多位學者、商界領袖、慈善界人士、政府代表出席探討培育青少年的新方向,CDIA主席陳龔偉瑩呼籲大家攜手支援青少年生涯規劃,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兩宗事件揭示香港教育體系長期以程序合規代替實質保護的弊端。若學校與教育局僅滿足於「已辭職、已報告」的官僚回應,類似悲劇必將重演。

六位曾參與「Y-WE 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的年輕人分享職場體驗心得,有人因此確認志向,有人則及時轉換跑道,甚至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世界變化迅速,政治、經濟和科技的變化加劇了年輕人的恐懼與迷惘,使他們更難以掌握未來。這種恐懼源於資訊不足和缺乏認知渠道。

近年的《施政報告》提到,職業專才教育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政府致力改善相關課程,讓學生掌握行業技能,應對未來挑戰。

要短時間收阻嚇之效,遏止師德敗壞歪風,筆者認為政府可從制度強化、教育預防和社會監察三個方向思考。

香港名校的申請過程極其繁瑣,除了要避免不小心錯過截止日期,為了孩子在每個階段都達到最佳品質,提升競爭力,建議家長與學生提前18個月開始準備。

根據《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北都的發展將推動香港經濟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到底我們未來的主人翁對這個地方有什麼想法?

文化的承傳與創新,不能離開它的根,根深才能葉茂,因而重讀文言經典的聲音掀起。教育局也順應時勢,在本港的中小學推出90多篇文言經典,建議學校推動學生誦讀。

教育向來承載着「為人帶來改變」的使命,而這種改變必須與時並進,因為世界在變,學生也在變。

系統性的效率提升訓練,例如明智地使用能量、設定界限及防範完美主義,比單純的知識灌輸更能助學生突破瓶頸。

校長的更替是原校晉升,還是空降的好?這不能一概定論,要從學校的發展需要來看。

掌握IGCSE物理的關鍵在於理解核心概念,而非死記硬背。善用資源、勤於實驗、系統複習、高效應試,並保持積極心態,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方能開啟科學思維之門,在考試中脫穎而出。

初始引入AI的當下,重點應放在哪些學習環節?最重要是培養學生哪種能力?究竟AI會是輔助學習,還是代替學習?在此刻開創發展的階段,如何為學生在AI世代中追求真正的學問,的確值得我們審慎思量,做好定位。

觀者與被觀課者之間,本着彼此尊重與理解,共同交流、彼此啟發,這種「以善相摩」的精神正是推動教學事業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

化學複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合理規劃和持續努力。通過定期複習、分層學習、以及充分利用過去試題,學生能夠逐步鞏固基礎,突破難點,並在考試中靈活應用知識。同時,錯題的整理與分析能幫助學生針對性地解決薄弱環節,使學習更加高效。

呂錫進先後在香港與英國接受高等教育,讓他對兩地的學術環境有深刻體會。他意識到真正的學者,並非為了交功課而學習,而是為了探索未知而前進。

新來港兒童大部分需要到學校叩門,插班就讀。政府適宜認真考慮,提供什麼誘因吸引津校取錄他們。深圳是最鄰近香港的內地城市,擴展港人子弟學校以增加學位,也可以紓緩新來港人才子女的就讀需求。

訓輔主任扮演關鍵角色,需要與家長、學生溝通,制定個別化的支援計劃,並協調多方資源來幫助學生。這些努力往往是無聲的,但對學生的成長卻至關重要。

許多數學問題都有固定的模式,學會識別模式可以大幅縮短解題時間。

有燈,就有人。感謝所有矢志傳燈的新進,縱然長路漫漫,但可以告訴你,這是一份值得委身的使命。

「成就不能定義一個人,真正的挑戰在於,我們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保持謙遜、堅守初心。」

科技日新月異,香港不能固步自封,落後於人。教師與其坐在課室講書,不如和學生一起走出課室,讓學生有不同的體驗機會,並啟發他們的創新意念。

善用AI將會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文章標題的「新視野未來教育」就是提倡辨識學生能力各異,能提供個性化的支持,鼓勵學生提問,並促進自主學習。

首先,根據考試科目和自身的強弱點,制定一份總體備考計劃,包括每周學習目標和每天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