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人普遍都知道高鹽飲食跟高血壓、心血管病有關。最近國際醫學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太鹹的飲食可以增加抑鬱症風險。這研究角度雖說尚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曾有文獻[1]指出2030年造成全球重大醫療及經濟負擔的三大疾病包括:愛滋病、抑鬱症、冠心病。減鹽如果可一併減低以上三分之二負擔的話,的確令人期待。

意外死亡是美國年輕人頭號殺手,其中芬太尼過量致死尤為嚴重,超越車禍。降低死亡率關鍵在於解決藥物濫用問題,而納洛酮(naloxone)是可能的解方。

關於成長,我最想說的是:「要想做出大的成就,你一定要習慣被傳統邊緣化」,做科學是很艱難的一個過程,我們面臨的90%甚至95%都是失敗,這就跟被邊緣化一樣,需要很強大的心態。如果你在那麼困難的科學問題面前都跨過去了,你做其他的事情的時候肯定也能成功!

中大醫學院今日(18日)舉行傳媒春茗,分享研究、教育及大灣區發展外,亦預計醫學院新教學科研大樓將於2027年落成,屆時可容納400名醫科生及330名護士學生,培訓更多醫生科學家。

2050年是阿茲海默症(AD)的關鍵時間點,隨着全球人口結構老齡化,AD患者總人口持續攀升,將由2025年的逾5,000萬人,增加2倍至2025年逾1.5億人。全球不少基礎科學家、臨床醫學家都在努力攻克這個板塊。華潤醫藥與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加入AD創新治療的環球隊伍。

2024年10月,90高齡的日本上皇后美智子在東京住所跌倒,緊急送院後證實右大腿骨骨折。同月79歲巴西總統盧拉家居意外致頭部枕骨受傷,出院後如常工作,到12月因頭痛證實顱內出血需接受手術。中大醫學院何善衡老年醫學教授郭志銳教授指長者跌倒很常見,香港每10名長者約兩人於過去12個月內曾跌倒。

很多重型地中海貧血病患者一生都深受輸血和除鐵針折磨。近年根治地貧的基因治療引入香港,費用卻高達1700萬。地中海貧血兒童基金主席馬紹鈞醫生表示正準備探索與內地合作,才有機會將天價降低至可負擔的水平。

從醫療經濟的角度看,透過發展這種低成本、高效益的癌症治療新選擇,一方面可以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能夠成紓緩公營醫療服務在老齡化社會對政府所造成的財政負擔。

陳家亮教授認為如果做人沒有夢想,純粹滿足於現狀,就不會有進步,「所謂不進則退,我們要為下一代設想,立下榜樣,好好地耕耘一塊肥沃的土壤,讓他們繼續發展下去⋯⋯」

和睦家醫療集團擁有27年歷史且擁有港資背景,由香港管理層投資運營。集團在大灣區內廣州、深圳、香港分別設有醫院和診所。深圳新風和睦家位於深圳福田區的綜合性醫院,亦被香港特區政府納入長者醫療券試點計劃。

李嘉誠昨(19日)「現身」沙田威爾斯醫院演講廳,送科技禮物兼訪問候任中大校長盧煜明教授。這部頂尖治肝癌工具是亞洲首次擁有,盧煜明指未來可開拓治癌及血漿研究等創新用途。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2024主題是優先關注職場精神健康。世衛資料指,職場抑鬱症及焦慮症導致的缺勤及身心不投入,造成全球每年經濟損失高達2億萬個工作日、共計1萬億美元。

2024年度諾貝爾獎由10月7日起陸續公布,首項公布的醫學獎由美國科學家安布羅斯與魯夫昆聯手奪得,以表彰他們發現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重大作用。

中西醫在治病上有什麼區別?兩者怎樣互相合作?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偉樑醫生的分享。

一啡在手,天下我有?因為咖啡忠實粉絲遍天下,唱好咖啡的研究隔三差五便有所耳聞,最新一則,當數10月2日MNT醫療新聞:「每天攝取咖啡醇,適量輕身減脂,改變糖尿風險因素。」但不是每種咖啡都有同等功效啊。

趙偉仁教授新上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一起聽聽他分享醫工如何合作,研製內鏡機械人,以及從中國畫中領悟了哪些人生道理?

40多年來,中大醫學院就好像一個璀璨的星空,留下了許多醫學名宿的事蹟,1980年代初仍不起眼的小小醫學院,到2024年已然打入世界醫學科目30強。中大醫學院新任院長趙偉仁教授接受專訪暢談。

8月熱話,美國癌症協會期刊《Cancer》扔出震撼彈,分析完30種常見男性癌症後,預計2050年男性罹癌率增84%,死亡率增93%,尤以肺癌最惡。肺癌專家莫樹錦指「早期肺癌的徵狀,就是沒有徵狀。」

香港的震撼性集體回憶,除了1918馬場大火、1953石硤尾大火、1962颱風溫黛,還有2003沙士、2019新冠,其中一半都跟袁國勇有關。兩次抗疫,加上溫黛那年冬天病危入院,差點沒命。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4-08-01
香港有優質的醫療制度,卻出現醫療資源配置失衡問題,令公營醫療系統壓力不勝負荷,加多公私營協作是不二做法,引入更多合標準的境外醫生,提升中醫角色亦有助改善問題。

醫療界暱稱伊利沙伯醫院(QE)為鬧市戰地醫院,因駐守油尖旺,接下不少大型災難如嘉里火警、巴士意外、世紀疫症。她與市民出生入死一甲子,見證着急症科成熟、三合一盆骨手術讓重症創傷者活着回來覆診,創造奇蹟。

「做研究就像參加一場密室逃脫遊戲,將手伸出去四處摸索,找找有沒有工具幫你點亮附近的路。」

如何預防及減緩腦退化症的發展?目前對抗衰老的藥物研發進展如何?一起來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高浩教授的分享。

繼6月麥加朝聖近52度千人亡後,7月洞庭湖決堤226米、上海飆破40度熱到馬路拱起、美國賭城90年來破紀錄連續五日逾46度。氣象學家指極端天氣並非不可逆,專家則指公眾需留意部分藥物可削弱人體熱處理。

資深醫生當院長,會否浪費了自身才華?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認為:「一個人到了對的時間,自然會有對的挑戰。最緊要不是為做而做。」小時候他迷高達,迷《星空奇遇記》,現在領軍機械臂手術,已然活成夢中英雄。

遺體捐贈對醫學教育有着深遠影響,不僅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更傳遞無私奉獻的精神,啟發學生。捐贈者成為學生訓練中接觸的首位人體,從中學會人體構造,也體會到老師偉大和慷慨無私奉獻。

藥食市場是藥品、食物以外的第三市場? 2023年中國功能食品市場規模達到3523億元,102種食藥物質清晰收錄進藥典中,各式藥食產品都可在藥食同源數據庫找到。聽聽第一屆香港藥食同源會議的專家怎麼說。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前任院長陳家亮教授,卸任前與傳媒朋友閒談,11年院長之旅,當中感欣慰或遺憾的事情,以及對於香港醫療體制和教育的看法。

假如《本草綱目》、《千金翼方》是藥食潮流的前世書,今生的它會是年輕人喜愛的火麻仁拿鐵、淮山薏仁雪糕?科學研究肯定枸杞多糖治抑鬱、山藥抗癌,但藥食產品市場不給力?聽聽第一屆香港藥食同源會議的專家怎麼說。

中大醫學院草創未就,曾借聯合醫院的貨櫃上堂,李國章教授也在此打過地鋪。聽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想當年,有點兒像聽江湖外傳,師承鍾尚志教授的他,繼承了其創新,終成為內鏡及機械臂手術名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