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旅相逢

家康體健「腸」為本,亮拔醫精「創」是心──專訪陳家亮教授
作者:馮珍今2024-12-06
陳家亮教授認為如果做人沒有夢想,純粹滿足於現狀,就不會有進步,「所謂不進則退,我們要為下一代設想,立下榜樣,好好地耕耘一塊肥沃的土壤,讓他們繼續發展下去⋯⋯」
不忍池畔,遇見鑑真……
作者:馮珍今2024-11-01
名城古剎,千多年來,歷盡滄桑,走過創建初期的輝煌歲月,鐮倉戒律復興時的中興,也經歷了近世江戶時代的衰落。如今,仍見證着天平時代文化的蓬勃興盛。
「通俗中有文學,文學中有通俗」──專訪文壇前輩盧文敏先生
作者:馮珍今2024-10-24
閱鄭明仁先生 〈敬悼盧澤漢老師〉(筆名盧文敏)一文,始知文壇前輩仙遊消息,謹借此專欄,刊出多年前所寫專訪,藉以悼念盧先生。(作者誌於2024年10月23日)
草木馥馨芳盈袖,彼岸天香人間幽──走進藝術館,探索千年香文化
作者:馮珍今2024-10-11
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始於先秦,成長於漢,完備於唐,鼎盛於宋元,廣行於明清,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擔當重要的角色。從敬天祭神的宗教儀式,到文人墨客的品香賞玩,它一直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與藝術創作密不可分。
君樂平生詩書畫,實虛相生筆空靈──黃君實老師的藝術人生
作者:馮珍今2024-09-09
腹有詩書氣自華!黃君實老師學養湛深,更閱畫無數,尤以鑒定古代書畫聞名,不單只是學者、文史專家、書畫鑒定家,也是一位知名書法家,寫得一手好書法。
新亞精神誠明道、安健護生無言師──專訪新亞書院院長陳新安教授
作者:馮珍今2024-07-24
「新亞之前給予我的,我也希望能給予現在的學生,讓他們在新亞,既找尋到、也實現到自己的夢想!」新亞書院院長陳新安教授慨然道出心聲。
從字旅,憶相逢
作者:馮珍今2024-06-28
多年來,遊走於不同的文化領域,文學、藝術、電影、戲劇、舞蹈、音樂、粵劇……還跨進不同的界別,醫學、天文學、地質學、建築……遇上不同的人,也認識了不少朋友。驀然回首,那是一道流麗的人文風景!
松月襟懷先賢志、仁愛慈心樂劇傳──專訪劉松仁先生
作者:馮珍今2024-06-10
劉松仁期待每個人都可以在《利瑪竇》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這齣音樂劇有很多層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片段,也得到不同的感悟,觀眾將這齣戲與自己生命結合,就是我們最大的得着,也讓我建立了信心。」
穿越時代變幻,走上聲光大道──專訪羅卡、王茵茵,談紀錄片《聲影路》
作者:馮珍今2024-04-19
王茵茵在80、90年代的香港成長,「我渴望為那些年的香港電影,做一些類似的製作,期待更多人認識這段電影的黃金歲月,讓歷史不致被遺忘。」
孟詩韓筆竹雅製,澈透精雕木生輝──專訪何孟澈先生
作者:馮珍今2024-03-19
「在藝術方面,我可說是個變異品種。」一打開話匣子,何孟澈就這樣介紹自己,讓我嚇了一跳。他自小已對舊家具和古玩產生興趣,但家中的長輩,父親、母親,卻對藝術、文物一竅不通。
藉藝術融合教育,以轉化人生──專訪黃清霞博士
作者:馮珍今2024-01-17
Dr. Ooi熱愛戲劇,永不言休,儘管已年逾80,但她仍有很多計劃,還希望繼續創作,編寫劇本。她坦言,「千萬不要退休,做到不能做,才講拜拜!」
歷時12載,尋覓張大千心中的桃花源──專訪導演張偉民,談紀錄片《萬里千尋》
作者:馮珍今2023-12-28
張偉民坦言,12年就像一個修行的過程,從而帶動心靈的提升,可以碰到這個機會,接觸到一個偉大的靈魂,她心存感激。
舞、舞、舞,永無休止!──編舞家黎海寧專訪
作者:馮珍今2023-12-04
藝術創作可以援引經典、改編名著,「我的創作泉源,三分之一來自音樂,三分之一來自文學,三分之一來自內在的自我。」她坦言,創作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絕大多數時間,她閱讀、聽音樂、看電影、旅行……還有思考。
選擇走上戲劇這條路,改變了我的一生──李鎮洲專訪
作者:馮珍今2023-10-31
「戲劇,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戲劇,我就不可能走到這一步,演戲為我帶來很多……」戲劇,讓李鎮洲的生命變得完全不一樣!
美聲梨園頌,玲瓏曲凝香──專訪粵劇名伶鄧美玲
作者:馮珍今2023-10-20
驀然回首,鄧美玲在粵劇圈,已發展多年,從早期習藝於八和開始,至今已有40年的光景。憑着鍥而不捨的精神,她不斷追求進步,亮麗的表現,亦有目共睹。
大阪中之島「童書森林」──為孩子創造與書相遇的契機
作者:馮珍今2023-10-03
「我想報答這半世紀以來,養育自己的大阪和社會,然後決定為了孩子創造什麼。」設計「童書森林」,可說圓了安藤忠雄的夢,他希望專為孩子打造一個童書的文化聖地。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作者:馮珍今2023-09-21
建築文化是文化的紀錄,也是歷史的沉澱。何培斌教授認為,建築並非單純的蓋房子。一個時代的建築,反映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審美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夢蝶軒藏古飾雅,氤氳機巧金彩華──專訪夢蝶軒主人盧茵茵、朱偉基
作者:馮珍今2023-08-17
夢蝶軒主人盧茵茵(Betty)和朱偉基(Kenneth),為國際知名收藏家,數十年來對文物收藏、研究,乃至歷史保育及推廣的工作不遺餘力。藉着收藏文物,他們經歷種種的機緣,一起分享箇中的樂趣。
訪角川武藏野博物館,遇上梵高
作者:馮珍今2023-08-07
涉足東京,目標之一就是隈研吾設計的角川武藏野博物館。這座多用途博物館,集圖書館、美術館和博物館於一身,標榜「文化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位於埼玉縣所澤櫻花城的新發展區內。
舞蹈是生命、是開端、是結局、是過渡、是故事──專訪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
作者:馮珍今2023-07-24
對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來說,舞蹈是生命、是開端、是結局、是過渡、是故事。「編舞、舞者和我都在自己的旅程中漫遊,經歷着成長的起伏輪迴。」
藝臻七拾隨心往、遊逸建築水墨間──專訪藝術家馮永基
作者:馮珍今2023-06-17
眼前的Raymond,滿頭白髮,衣著素樸,深灰色上衣、白色長褲。在將近4個小時的訪談中,他侃侃而談,漾着笑意,從昔日的遭遇說起,直率地分享他一段復一段的心路歷程。
檢視生活褶皺,建構人文風景──專訪香港話劇團新任藝術總監潘惠森
作者:馮珍今2023-05-20
潘Sir慨歎,在戲劇界的發展,殊不容易,「走到今天,有機會將自己的能力貢獻出來,我很感恩!」
觀「浮華.仙境」──走進嘉靖皇帝的虛擬世界
作者:馮珍今2023-04-22
藉着文物看歷史,踏入展廳,仿如走進嘉靖皇帝的虛擬世界,既可仔細品嘗個中的藏品,亦可一睹這位明代君主的願望和掙扎。
《萬年景》──場域特定裝置作品
作者:馮珍今2023-03-15
為慶祝建館60周年,香港藝術館邀請了國際知名藝術家鄭重賓,創作「場域特定裝置作品」《萬年景》,他巧妙地將4樓這個空間,利用光線滲透、多媒體影像和混合媒介,創造了一個光影藝術作品,為觀眾帶來新的體驗。
鑑藏留佳話,至樂藝展尋──至樂樓主人的鑑與藏
作者:馮珍今2023-02-18
一般的書畫展覽,多聚焦於介紹作品的筆墨意趣,而「至樂樓主人的鑑與藏」展覽,比較別出心裁,展出至樂樓30套藏品,藉以「細說收藏家何耀光的收藏軼事,並分享其書畫鑑藏心得」。
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作者:馮珍今2023-02-01
為了賺點外快,初出茅蘆的張婉婷跟着BBC拍了一個關於香港圍村的紀錄片,她體會到,「拍電影是莊重的。那時候,我才第一次真正想拍電影,決定不做記者了。」
衍通中西藝參化,庸德雅傳氣韻新──「困乏多情‧香江藝緣:丁衍庸的中西藝術」展覽
作者:馮珍今2023-01-20
港大美術館正展出丁衍庸(1902-1978)的作品,藉以紀念其誕辰120周年。此次展覽,不單只展現了丁衍庸在藝術創作上的獨特成就,亦突顯了他在藝術教育方面的貢獻。
惠風梨園粵樂奏,文辭劇韻妙曲傳──專訪資深音樂領導麥惠文先生
作者:馮珍今2023-01-06
麥惠文老師自小入行,從事粤劇音樂工作超過半世紀,「經驗是靠累積的,以前拍和要靠悟性,我很幸運,可以追隨名師學習小提琴,又跟到曲壇的師傅在歌壇工作,有時甚至得到歌伶的指點。」
世有良琴鳴幽壑,璋德玉韻出絲絃──專訪唐世璋先生
作者:馮珍今2022-12-16
「我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古琴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位率真琴家的真情告白,正正反映了他對中國文化和古琴的熱忱,他對古琴所做的工作,在中國本土也可說是鳳毛麟角。
設計藝術是怎樣煉成的?──專訪劉小康先生
作者:馮珍今2022-12-04
劉小康從事設計工作,已長達40年,他說:「一個成功的設計師,一定不可以只喜歡設計,要喜歡設計以外的東西,例如喜歡音樂,可以用設計去表現音樂……這樣的設計,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