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臥虎藏龍,想入少林寺學藝,尤其是在AI、計算機科學、數學等方面拜師的DSE及國際試學生,想以DJI大疆無人機為目標,將來成為科大初創企業軍團的一員的學生,可以聽聽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怎麼說。

25、26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憑空出現了一個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城寨士多及36個國際特色文化攤位,這正是科大學生可到全球300多家夥伴大學學術交流外,國際生在香港校園之間的軟交流。國際化及創新、創業氛圍可都是科大的亮點。

DeepSeek的成就預示了一個以效率、成本效益和快速創新為標誌的新時代已經開展了。AI的未來將取決於技術突破、地緣政治動態和監管框架。

關於成長,我最想說的是:「要想做出大的成就,你一定要習慣被傳統邊緣化」,做科學是很艱難的一個過程,我們面臨的90%甚至95%都是失敗,這就跟被邊緣化一樣,需要很強大的心態。如果你在那麼困難的科學問題面前都跨過去了,你做其他的事情的時候肯定也能成功!

人工智能的市場估計未來五年將持續快速增長,市場規模將從1840億美元增至8267億美元。而香港擁有五間世界百強大學和大量高質量數據。只需要加強算力資源以滿足大型人工智能項目的需求。

回顧過去一年,科大因應國家以及特區政府政策,助力香港發展成為三大樞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國際創新科技樞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提升科研能力。又談到科大正積極籌備興建第三間醫學院,爭取在3月17日前提交完善的建議書。

由港府全資擁有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新風天域集團公布戰略合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港投公司支持產業鏈不同環節的發展,吸引更多前沿科企落戶香港。

蛇年新春,不斷出現在筆者眼前的人居然全是科技人,他們都不是英語人士,也不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但有聚人之力。

人工智能新科技席捲全球,更被譽為工業革命4.0的重要里程碑。DeepSeek團隊以低成本打造出性能足以跟OpenAI o1匹敵的的開源AI模型,動搖了全球投資市場對AI盈利能力,以及對高端芯片需求增長預期的信心甚至信仰。

DeepSeek開源大型語言模型DS-R1,效能超越ChatGPT,價格更具優勢。其潛在注意力機制及混合專家系統提升效率,開源策略促進社群協作。香港政府可藉此契機,利用公開數據建立開源AI平台,擺脫對OpenAI依賴,提升本地科研水平。

DeepSeek開源衝擊國際科技金融市場。其全公開代碼協議,發動群眾智慧,打破壟斷,促進科技普及。此舉挑戰美國主導的知識產權暴利模式,為後進企業提供趕超機會,意義深遠。

2050年是阿茲海默症(AD)的關鍵時間點,隨着全球人口結構老齡化,AD患者總人口持續攀升,將由2025年的逾5,000萬人,增加2倍至2025年逾1.5億人。全球不少基礎科學家、臨床醫學家都在努力攻克這個板塊。華潤醫藥與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加入AD創新治療的環球隊伍。

Meta創辦人朱克伯格宣布停止美國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改採用戶評估,引發爭議。此舉被視為向特朗普示好,也反映美國對事實查核機制公正性的質疑。專家憂慮此舉將加劇平台內容失控,建議參考其他國家政策,從使用限制着手改善。

很多業界的專家都認為,2024年是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這一年,數據要素、低空經濟、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及產業進展,不僅為經濟注入新活力,也為未來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創科局2024年取得豐碩成果,提升香港國際排名,奠定創科發展基礎。資金、人才、基建和政策到位,河套綱要明確方向,將於2025年助力香港實現新質生產力及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

為了人工智慧的管理問題,奧特曼與哈薩比斯絞盡腦汁,他們清楚知道,必須負責任的管理這項科技,全球才能避免不可逆的傷害。他們原本的目標是提升人類生活,但最終卻是賦予這些公司極大的權力,讓人類的福祉與未來捲入一場企業霸權之爭。

我想告訴年輕人,過去100多年來,世界上重要的發明或重要的發現大都在20幾歲到40幾歲這個年齡層裏。

適逢政府正在為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進行諮詢,就上述問題,筆者建議政府重新審視創科資助及投資活動的管理結構,有必要時擴充管理專才團隊,提升政府對推動創科產業的新質生產力。

為何香港教育制度難培訓研發人才?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還適用於現今香港科創發展嗎?聽聽中原家族辦公室顧問何國良的分析。

現在是學術界和工業界聯合起來,匯集各自獨特優勢,開創數學研究新黃金時代的時候了!

前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這樣形容林本堅:「他一個人站在一艘航母面前叫停。」02年當ASML和台積電還在力爭上游、全球半導體產業卡止步於65納米,是他改變了晶片工藝,才有今天7納米到3納米之爭。

政府20日晚公布《河套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用兩個五年推進四大發展方向。21日,港、深政府分別於各自園區成立國際臨床試驗所及試驗中心,實行樹立一區兩園、一所一中心首個標竿。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最新發布的《2024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香港升3級至全球第7位,在科技、知識方面繼續表現出色,稍遜的數碼準備程度方面亦微升兩級。

2024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於11月12日(星期二)舉行,今年一共有5名科學家來港接受獎項,包括4位本年度得獎者以及一位2021年度得獎者。當晚大約600名來自政商界、科學界及教育界等嘉賓出席。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逾7400萬元,成立8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將由理大的學者領導,專注於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創新研究領域,有助香港鞏固其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相信大家感受到,香港已經成為國內創科企業出海的最佳選擇,現在要做的是鞏固這優勢,了解這些企業的需要,繼續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服務。然而一國兩制在引進來和走出去,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10月24日舉行開幕典禮,院長馬毅教授表示,這個平台超越了科學與工程的傳統界限。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則表示,學院提供的課程將在培養未來解難和創新人才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化學獎頒給不做實驗甚至可能不懂傳統化學的研究者,我的同行如何是好?

深圳由原來的「三來一補」和輕工業為主,經多年努力,近年一躍成為「中國矽谷」。深圳當局的策略取態方面與香港有什麼不同?當中是否有值得香港借鑑之處?

政府是促進創科產業的催化劑,它的主要任務是打通創科生態鏈中各持份者之間的任督二脈,暢順「產、學、研」協作。除了財務資助,政府亦要積極地創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