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7 2025 12:18:1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國際教育

中學國際課程與升讀大學
作者:曹啟樂2025-04-17
筆者嘗試用一間私立學校採用國際課程(集中講述英式的IGCSE及IAL)的實際例子,講一下這類課程及考試的特色。
成長.學習.生活點滴
作者:張灼祥2025-04-10
讀書,對跨境學童Zee來說,不覺得怎樣困難。「因為我喜歡知多啲,學習是樂趣無窮的。」Zee不是只顧讀書的,她參加超多課外活動。
IGCSE數學全攻略:由背誦公式到解題
作者:英智傑2025-03-10
許多數學問題都有固定的模式,學會識別模式可以大幅縮短解題時間。
首所深圳港人子弟學校獲IB認證 冀打造大灣區港式國際教育標竿
作者:編輯精選2025-03-10
普林雲海有純正港式教育特色,香港培正中學前校長葉賜添博士擔任總校長,擁有37年豐富的教育經驗;香港靈糧堂劉梅軒中學前創校校長潘慶輝出任學術校長,負責學術規劃及課程管理。
IGCSE考生試前三個月有哪些必做事項?
作者:英智傑2025-03-04
首先,根據考試科目和自身的強弱點,制定一份總體備考計劃,包括每周學習目標和每天任務。
IGCSE數學全攻略:由考試結構到溫習安排
作者:英智傑2025-02-28
IGCSE數學的評分重視解題過程,學生需要養成展示完整解題步驟的習慣,即使最終答案有誤,也可獲得部分分數。
大灣區中學首屆 IGCSE模擬考試(2025)獨家試卷 突破極限 衝刺高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28
我們的試卷由 IGCSE、IAL 和 HKDSE 的高分考生精心設計、編寫及評分,並由 G5 和常春藤名校的學者嚴格監督。每一道題目皆真實還原考試難度,極具挑戰性,助你精準備考,穩步提升!
牛津劍橋申請秘訣: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作者:英智傑2025-02-24
牛劍尋找的從來不是完美的學生,而是那些勇於提問、敢於思考、不懼挑戰的人。即使未成功錄取,在過程中所獲的思維成長與自我認知,毋疑將成為未來學術與人生道路上的寶貴基石。
全力以赴挑戰極限──訪問2024年香港IB狀元鄒汶希
作者:鍾柏綸2025-02-24
IB課程涵蓋語言、數學、人文及科學,要求學生在多個領域取得平衡。鄒汶希認為,跨學科思維是成功的關鍵:「IB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你不僅要在單一學科表現出色,還要能夠融會貫通不同領域的知識。」
GCSE放榜後  學生下一步怎樣規劃?
作者:英智傑2025-02-17
家長和學生需要以冷靜理性的態度面對結果。無論成績是否符合預期,都應專注於下一步的計劃。家長可以與學生一起分析成績,也應該開始思考長期的升學和職業發展目標,幫助制定清晰的未來規劃,同時不要被單一成績定義其成敗和決定未來路向。
科大:積極籌建第三間醫學院  助力香港打造三大國際樞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3
回顧過去一年,科大因應國家以及特區政府政策,助力香港發展成為三大樞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國際創新科技樞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提升科研能力。又談到科大正積極籌備興建第三間醫學院,爭取在3月17日前提交完善的建議書。
GCSE與DSE教育體系的異同
作者:英智傑2025-02-05
如果學生計劃赴英國及其他英聯邦國家學習,GCSE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目標是留港升學或就業,DSE更符合需求。
英國教育兩個階段 GCSE與A-Level有何分別?
作者:英智傑2025-01-28
GCSE着重於廣泛的基礎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多領域的學術基礎;而A-Level則深入專業學科研究,引導學生向更高階教育發展。這種分階段的設計不僅體現了英國教育重視學生循序漸進發展能力,也反映了多樣性與專業性結合來應對未來社會需求的教育哲學。
全面比較GCSE與IGCSE  選擇適合的國際教育之路
作者:英智傑2025-01-21
選擇GCSE或 IGCSE,應根據學生的升學目標、文化背景及學術能力綜合考量。
剖析GCSE:國際教育的選擇
作者:英智傑2025-01-14
香港教育體系以香港中學文憑試為主,但隨着國際化教育的普及,GCSE漸受關注。愈來愈多國際學校在Year 10至Year 11期間提供GCSE課程,讓學生有機會接觸這套學術資格。
教育:一帶一路的啟示
作者:程介明2024-12-20
常常聽說「與國際接軌」,「軌」焉在?反而是通過其他社會的教育工作者的眼睛,可以認識我們自己的特點。如此,中國教育也許在悄悄地嘗試突破工業社會遺留下來的、不合時宜的教育形態。
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雙贏:從一丹獎得獎者Wolfgang Lutz的研究看香港教育投資新方向
作者:張量童2024-12-18
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進程中,決策者需要採取更全面的視角,將教育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方能為香港甚至整個地區的未來帶來的長遠效益。
教育的一帶一路天地
作者:程介明2024-12-13
在今天許多國家教育已經難以成為政客的寵兒。近年來,已經很少聽到國外有什麼教育改革,甚至在教育理論方面也可以說是限於停滯。中國的教育穩步發展,而且在基層不斷有創新,還看周圍的華人社會,也還是朝氣勃勃。
一丹獎峰會分享教育心得 培養個人抗逆力構建永續發展社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11
「韌性為本 構築教育未來」為題的2024年一丹獎峰會,雲集教育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和慈善家探索各種創新方法培養抗逆力,以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戰火中的兒童聯盟獲頒2024年一丹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11
2024年一丹獎表彰四位得獎者於普及優質教育方面的重要貢獻,以人口統計學及危境教育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理大辦全球人工智能論壇探討人工智能為高等教育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02
2024全球人工智能論壇於11月30日舉行,由香港理工大學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辦,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論壇聚集近40位來自超過10個國家的學者,探討人工智能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及院校合作機會。
大學校長高峰論壇2024 鄭雁雄:支持港府堅守大學安全底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02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期望,本港大學能「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堅持大學國際化」、以及「堅持造福社會」。
逾百位港學者膺「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張翔沈祖堯袁國勇等榜上有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22
本港獲選入名單的不乏知名學者,包括港大校長張翔、中大前校長沈祖堯、中大醫學院前院長陳家亮;在新冠抗疫時出任專家顧問團的許樹昌、袁國勇、孔繁毅及梁卓偉等人均榜上有名。
談教育樞紐概念推展至中學教育是否可行
作者:楊佩珊2024-11-12
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金融和教育中心,其教育體系受到廣泛關注。隨着政府推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將這一概念進一步推展至中學教育的可行性引發了熱議。
教育跨文化的挑戰
作者:程介明2024-10-04
面對馬來西亞華裔人口下降,學生的文化背景、家庭習俗、宗教信仰、歷史認知,都與華人學生很不一樣,很不容易。要先建立跨文化的同理心及跨文化量度,才能有多元的選擇。
為香港、為國家辦好一所世界頂尖大學──專訪香港大學張翔校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0-04
在香港多間高等學府中,港大校長張翔近一年多來無疑是新聞性最高的一位,一舉一動備受關注。他接受本社專訪,剖析如何善用百年老校的優勢,廣攬國際人才,令港大更上一層樓,也分享了任內遇到的機遇與挑戰。
成為國際教育和科研的橋樑──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段崇智校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0-03
段崇智校長是香港生物醫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體肌肉骨骼系統。2018年接替沈祖堯教授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他如何帶領中大在創科及醫學方面不斷突破?如何令國際排名不斷上升?中大未來又有什麼新的發展計劃?
成為內地與香港教育融合發展的典範──專訪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倪明選校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0-02
香港科技大學新近在廣州南沙落戶成功一所研究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教授是港科大原首席副校長,他接受本社專訪暢談創立港科大(廣州)的心路歷程,並分享獨樹一幟的教研模式。
向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邁進──專訪香港理工大學滕錦光校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0-01
在工程技術與應用科學領域享有盛譽的理大,面對創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如何在延續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如何吸引國際人才?未來在內地又有何部署?滕錦光校長接受本社專訪,暢談理大的發展戰略、創新舉措及未來藍圖。
科研轉化應用 發揮區域優勢──專訪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魯春執行校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9-30
香港城市大學近年來不斷擴展在內地的交流合作,先後成立了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及成都研究院。2024年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成立,執行校長魯春教授接受專訪暢談創立港城大(東莞)的心路歷程及辦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