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進程中,決策者需要採取更全面的視角,將教育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方能為香港甚至整個地區的未來帶來的長遠效益。
過往經濟好的時候,政府主導的新發展區規劃,地皮都能夠在預期範圍內在市場有序消化。今非昔比,是時候區域規劃也應該汲取商界和專業界意見,精準地為北都大計作適當調整。
回歸27後的今天,《發展綱要》終於出台。《發展綱要》說明,第一期發展涉及87公頃土地中的40公頃,而由公帑出資興建的第一批8幢大樓座落土地不超過10公頃。
改革的根本價值在於如何通過改革讓整個社會的幸福感提高,讓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得更好。只要改革目標能獲得市民大眾認同,只要改革執行細節能與眾多持份者達成共識,新政的推行成功指日可待。
從長遠策略考慮,筆者多次提出香港應積極配合國家戰略發展而重新定位,從而制定長遠的產業政策、人口政策、人才政策、人力政策、社福政策、醫療政策等,繼而制定長遠土地空間規劃和城市設計藍圖。
筆者認為交椅洲人工島的軸心發展願景是成為「全球門戶」,利用香港獨特優勢,讓這十平方公里土地成為全球最自由貿易區,讓國際社會能在這片中國最自由、最開放、最安全、最國際化土地上進行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活動。
還望當局重新檢視兩個方案的優劣比較,讓大河套創科園的規劃、設計和實施,得以在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進行,更好地實現國家主張發展和保育並重原則,回歸大河套創科園的初心。
香港孖士打藉今次契機重掌這個百年品牌的主導權,筆者期待孖士打律師行作為植根本地、具級數的國際性律師事務所,在未來更上一層樓,成為能夠代表香港法律專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筆者建議,沙特可以考慮與港府協商,以某些條件把交椅洲人工島的B島承包下來。如果交椅洲人工島的C島也由以央企為主的財團承包,中沙的經貿合作基礎將更為牢固,合作進程更得以提速。
在經濟以外,文化藝術能夠增加城市的魅力、加強社會認同等。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香港在文化藝術設施的建設上不能落後。筆者在此提出多個未來發展需要留意的重點,藉此拋磚引玉,引起社會討論。
筆者更建議,優化一些現行條例,讓個別發展項目更具成本效益。例如,個別地盤有一定的泊車位數量要求,政府可以在區域邊緣位置建設停車場,而讓個別地塊的項目發展商向政府買「車位招標」,從而少建昂貴的地下車庫。
筆者對項目定位為數碼科技樞紐,不敢苟同。事實上,呼之欲出,這片4平方公里土地最適合主要作養老產業用途,配以體檢、醫美產業及相關培訓學院、生態旅遊等才是最合適的項目定位。
展望未來,香港應積極擁抱機遇加速轉型升級,在新一輪全球化和數字化浪潮中以三數融合新質生產力牽引,加速塑造新的全球競爭力。
能用好這3至4年時間,深化專業團體的設計參與,充分利用市場反饋最適切定位,用好私人企業的投資融資安排,與財團作深度交流;相信在時機成熟時,交椅洲人工島定能重新華麗登場。
部分西方媒體不實報道香港情況,讓海外人士有錯覺,認為香港市民甚或外籍人士,在香港原來享有的合法權利和自由有所受損。盛事勢讓更多的海外人士來港親眼目睹香港的真實情況,讓事實說好香港故事。
香港在發展國際創科中心的道路上急起直追,但在配合國家科創事業發展的效果確實不似預期。香港應同時在創科以外發展新動能,為經濟發展謀破局。
機遇不等人,這個「快、好、省」的替代方案建議大家認真考慮。還望當局重新檢視兩個方案的優劣比較,讓大河套創科園的規劃、設計和實施,得以在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進行。
目前政府斥巨資興建簡約公屋,是以金錢換取時間去盡快安置不適切住房住戶上樓的安排。但筆者認爲,這只應是個短期的權宜之計。重建高齡公共屋邨的優次及時間表,應以衡工量值原則釐定。
世界正在經歴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國家和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常言道:「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面對變幻莫測的時局,規劃必須有一定韌性和彈性去應變。
我們相信,通過與國家戰略的承接和融合,將使香港獲得數字經濟戰略新機遇和增量新動能,加速香港新發展模式的啟動和騰飛,迎接香港新戰略引導下的發展新輝煌。
世界各國正在把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香港應同步加快數字化發展,有必要以「數字香港」頂層規劃,推動香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
房屋供應短缺,房價不斷攀升,表面上是可開發土地供應緩慢、發展項目審批過程冗長和建築成本持續上升所致。然而,房屋對於某些群體是一項投資工具,既得利益者包括大量已經擁有物業資產的家庭、個人及機構投資者。
可開發土地供應不足,一直制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未來新增可開發土地供應,其實可以從三大方面着手。
本港生態環境需要超越本區内的其他經濟體,如新加坡,才能長期吸引各國優秀人才落地生根,助香港經濟穩健發展。如果香港需要用10年的時間去達到内地和國際發達國家現時的回收水平,這個進度顯然落後於經濟發展。
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和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關鍵期,新增土地供應刻不容緩。筆者認為,DDA能讓政府在更堅實的法律基礎上去掌控土地供應主導權,更好的維護香港整體利益,為市民謀求更大的福祉。
香港違章建築如此普遍,究其原因,一是香港寸土尺金、二是刑罰未達到阻嚇作用、三是執行清拆及提出檢控的手續繁複且時間頗長。過往據新聞報道,涉及違章建築人,竟然也包括多名前高官或其親屬。
面對種種挑戰,過去一年,特區政府上上下下都不遺餘力地去尋求短、中、長期的解決方案。筆者認為,在這些努力的背景下,政府仍可考慮很多策略性舉措。
筆者認為,如何發揮出香港獨特優勢,去配合國家戰略發展,以及如何用好國家給予香港的重新定位和政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兩大關鍵,同時亦必須具備六大條件。
筆者認為,政府應該重新考慮將位於港島西端的青洲和周邊水域,研究納入可填海範圍。原因很簡單,香港目前面臨嚴重缺乏可在短中期內建屋的可發展土地。
百家爭鳴的情況足見有能力為政府施政提供寶貴的智力資源。不過,縱使本港民間智庫潛力無限,但生態圈仍未算理想。要完善智庫生態圈,就需要從資源投放、以及政府是否從善如流兩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