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時今日大部分人都喜歡以假當真,習慣生活在虛幻的世界裏,要找出生命真正的實相,就更加難上加難了。

夫妻之間的溝通,有話直說,不要等對方猜。還有就是說出口的話,別指望對方一定記住。就算對方一時忘記,也是「無心之失」,不是故意的,千萬別算進「舊帳」啊!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視覺化的時代。人工智慧、大數據、社群媒體等,所有的技術進步都在推動訊息的「圖像化」。我們不僅需要理解這些趨勢,還需要主動掌握這一技能, 讓自己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你們父母仍在的,要好好珍惜,光陰過後,追不回的。父母走時的痛,叫做刀割,往後的日子,叫做內傷,瘀瘀地痛入心。

「一闡提」是有情眾生,只是障礙太多,條件尚未成熟而已,成佛並非絕對不可能。

不進入山中,不細心觀察,你永遠不知此山的真正面貌。不仔細觀察自己的抄經書法,便不知道自己內心的問題。不深入反觀自己,就不知道自己心中有什麼困擾,有煩惱也不知道從何解決。

試想想,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會離開我們,最後就只剩下咱們倆。不早點培養神隊友的默契,將來怎辦?

《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將從認知科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我們在溝通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剖析其本質並提出解決之道。

在雲影波光中,想起相逢裏的點點滴滴⋯⋯

這個世界需要你、我、他,為孩子們付出。上人是許多人慧命的老師,而校長扮演學校的舵手,為學生打造學習環境,引導孩子閱讀,成為未來人才。

學佛禪修其實是一件簡單但卻不太容易的事,以前自己都是千方百計想要找到方法,近年才發覺只要老老實實修行便好了,重點始終是要去做,才能真正體驗得到它的大益處。

依附理論探討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模式,分為安全、逃避、焦慮和紊亂四種。找出自己的依附類型,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

李廣苦練箭術,終成一代名將。學藝先明志,練技先練心,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在煩囂浮躁的時代,修養自己內心的專注和寧靜。昨天已過去,明天尚未到來,專注於今天,努力在當下吧。

人生是一個遊樂場,大人也在各個「遊樂設施」之間排隊。活一遭的目的不是「快速通關」,甚至不是「通關」。孩子要進入的遊樂場,比我去過的複雜。我無法教他怎麼玩,只能陪他玩一次。

懂得與人分享的人,才有機會獲得真正的快樂。其實禪修也是同樣道理,跟大眾一起共修,學習在人際關係上互相磨合,往往比一個人躲起來獨修效果更好。

其實幸福,就隱藏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當我們睜大眼睛,留意周圍的人事物,自然會發現,美好,無處不在。

破陶缸裏栽種的老黃楊盆栽「真價值無須裝飾」,而非外表的光鮮亮麗。簡樸的東西同樣能展現永恆之美。人生若能知足,便能自在從容。

從他人悔恨中學習,及早修正自己的人生「原始碼」。比爾.蓋茨回憶錄《原始碼》探討人生歷程,對往事感到懊悔。

誰說努力就可以贏?從小到大,社會和我們都不容許自己輸。那不妨跟我看一場球,從棒球裏發現:一生成功,不需要每一件事都成功,甚至可以大多數的事都失敗。留名青史的成功人生,只需要三成七的打擊率。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都有學習和進步的機會,除了盡力克服困難之外,遇到善緣的協助也相當重要。

慷慨能讓世界更好,並非指金錢,而是關心、溝通、分享知識、連結、款待和創造等六個面向的付出。

人生尋尋覓覓,紅塵紛擾,一切痛苦煩惱,皆自心自造。世事茫茫。願你我能放下執念,不為情牽,不為物累。

成人生活就像穿着直排輪,某種程度身不由己。所幸跌倒、站起,都有方法。我們常以為走這一程的目的是「溜得快」,但也許真正的樂趣,在於「跌得好」。

在消費主義與競爭壓力下,許多人將生命的價值寄託於外在的名利與物質追求,卻忽略了內心的真正需求。

試着每天留出幾分鐘,靜靜地與自己相處。或許,你會發現,真正的佛法並不在經書中,而在你的心裏。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蘇軾嚐春盆之味,人間清歡。然人生亦如品苦味,蓼蟲食蓼,世人亦經苦難而成長。唯經歷風霜,方能體悟真諦,苦盡甘來。

在玄學的語境中,謙虛是一種能量流動的平衡。它不是消極地壓抑自我,而是懂得何時進退,如何接納外界的力量,從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自己。

人人皆有佛性,本自具足,因此不論身處在貧或富、簡單或複雜的環境中,都能得到自在的生活,只是我們尚未證悟,因迷失而經常做出錯誤的決定。

芬蘭人最懂得面對不快樂,芬蘭精神「sisu」代表面對逆境的決心。然而,生活並非總是需要征服高峰,在掙扎中逐步前進,慢慢也能從寒流中找到暖流。

在速食愛情的時代,如何尋覓好情人?以下十點定義出完美伴侶。遇見值得託付終身的人,就緊緊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