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師德師風的建立也需要不斷累積經驗、集聚而成。教育改革之路漫長,唯願我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多具專業道德倫理的未來教育家加入教育的行列。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師德師風的建立也需要不斷累積經驗、集聚而成。教育改革之路漫長,唯願我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多具專業道德倫理的未來教育家加入教育的行列。
以行動代替口號,把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連結環境教育實踐出來,讓同學自小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付諸實行!
不妨在年終前,問問身邊的年輕人:你會如何報效這世界和人類社會?
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進程中,決策者需要採取更全面的視角,將教育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方能為香港甚至整個地區的未來帶來的長遠效益。
早在10年前,我在直資學校工作時已推動和平教育(Peace Education)。現在回想,當時世界沒有現在這麼混亂 ,似乎和諧的社會、和平的世界已愈走愈遠,甚至已遙不可及了!
什麼是數字教育,當中有哪三大關鍵字?怎樣將AI元素加入教學,推動AI教育?一起聽聽教育評議會主席蔡世鴻校長與香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馮穎匡博士對談。
以往讀歷史、地理,總說香港獨處一隅,現在大灣區(灣區經濟)的概念成熟了,政策上有鼓勵,是時候勇敢些,出外闖闖了。老師們、家長們同意嗎?
要讓學生學會負責任和自我管理,我們未必一定需要懲罰孩子。
怎樣透過天文教育,燃點下一代對天文知識的熱情?今天的生涯規劃選擇比以往多,年輕人鑽研興趣必有收穫?一起聽聽教育評議會資深會員倫雅文主任與星河科研社社長方浩翔對談。
最近我在澳洲參加女兒的小學畢業典禮,卻給了我全新的體驗。這場純粹的校內活動,場地設置簡單,沒有外部嘉賓,讓整個典禮更加親切自然。與香港的繁華典禮相比,這裡的簡約風格讓我感受到畢業生的主角地位更加突出。
拙作略有戲仿姜夔「自度曲」的意圖,不過並非撰寫歌詞,僅以心聲為本,雅俗並陳,隨機斟酌韻調,不強求。
未來的教育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必須以創新的方式結合跨界資源,為兒童及青年未來帶來變革。
圖形與幾何,通過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直觀的圖形,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問題的本質,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老師和學生都是獨一無二,老師和學生在每個學年的相遇既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有機結合。
透過融合AI和教育專業的優勢,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技能,還能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軟實力,為他們在日益複雜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做好準備。
多了接納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他們看世界的視角,確實與我們不同,不用勉強,跟我們成人一樣。
怎樣的教育改革才算是走對了方向,筆者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把學習還給學生!其他都是次要的。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學生的未來;不一樣的未來,而未來已來。
教育局可以跟香港體育學院合作,建立完善的香港退役精英運動員轉任體育教師的機制。這不只能為學校引入具有豐富實戰經驗和專業技能的體育教師,也為退役運動員提供新的職業發展方向,提升體育科的國際專業水平。
「把學習的起點放給學生」,學生學習的動力完全不一樣,學習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把學習還給學生」,是把學生的學習推向新的層次。
動物作為教育夥伴的角色,讓學生在和自然、動物互動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與連結,真實、日常的體驗,比起傳統的說教式教育更具影響力,引導下一代邁向更健康、積極的價值觀。
眼前最迫切,最需要我們致力摒棄的,或許是考試導向、偏向操練、單一、枯燥,甚至實質上在不斷製造差異的教學方法。
若沒有校長與前線教師的自我管理、約束與內省能力,沒有啟動其專業內驅力去履行教師專業操守,或沒有改變其價值觀與真誠參與,要有效建立和重塑師德的工作,那也只屬紙上談兵吧?
至於在引入體育科以後,會否令學校或家長迫使學童運動以爭取更高分數呢?這個我倒認為不會。所以,最根本的,是我對於評估考核的心態。是一試定奪還是持續發展?
差不多全部學者都說,AI絕不會代替老師,因為AI令世界變得更快,孩子更需要教師的陪伴,面對快速變化的不同環境,他們會觀看、模仿,着重教師所看重的。
專題研習的歷史可追溯至孔子、蘇格拉底等教育家及哲學家的思想理念。他們都以師生討論問題的形式而引導學生學習。
眼見台灣教育愈趨多元化,立法保障私人興學及在家自學的權利,至關重要。這裏可以看見,一個尊重互利的社會價值體系,是教育多元化的根基,我們香港也要努力看看啊!
我們該告訴同學:用心去感受課堂中每一個為學習評估,才是有意學習。
通過遊戲的方式學習數學建模,不僅能讓學生在玩樂中掌握數學知識,更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意識,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AI的運用,在乎目的。第一層,也是最簡單的目的,也許就是上述的減輕工作量,一切的教學運作,毋須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