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哈爾的現場演出,相較於他過往的錄音,在音樂廳裏的表現感染力更強,情緒的隨心隨性更加廣闊,音色變化的迅速,似乎並非儀器可曾捕捉。但個人更喜歡他演繹低鳴的憂愁歌曲,省卻太多的音色技巧變化,單純的演繹更覺動人。

由「非凡美樂」製作的《奧菲歐與尤麗迪采》,述說主角奧菲歐破地獄尋妻。演出雖為高中生藝術新體驗計劃,但導演梁笑君及團隊以一絲不苟的專業態度精簡作品內容,亦加入舞蹈及中文解說,拉近在座十數間院校師生的專注。

今次的演出,基本上所有環節的水平都比去年提高了,參與的同學及畢業生亦多,當然更有其他嘉賓參與,令演出更多樣化。而場刊的製作,內容亦相當詳細。

剛剛過去的3月香港盛事頻頻,場內場外、台上台下,各自精彩。同一時間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同樣此起彼落。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學生的兩場音樂會展現了傷健共融的成果。學生們的音樂才華令人驚艷,無論是器樂演奏還是合唱,都展現了專業水準和對音樂的熱愛。從兒童合唱團到已進修專業音樂學院的校友,他們用音樂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感動了所有觀眾。

即使偶爾被生活擊倒,你有再次爬起來的勇氣嗎?這齣以拳擊運動為題材的原創音樂劇,講述兩位主角在迷失中相遇,互相啟發與成長的故事。劇中共16首原創搶耳歌曲,由現場樂隊與演員熱血演繹,並獲中國香港拳擊總會全力支持,帶來如臨拳賽現場的震撼感。

盧國沾先生離開無線電視,跳槽佳視,創作《小鳥高飛》以明志。「逆境之下努力自強,是應付謠言和困難的最佳方法;無論成敗,也對自己有個交代。」這些話,可以成為所有人的座右銘。

梵志登大師再次帶領港樂,演繹姚恩豪小提琴協奏曲及拉赫曼尼諾夫第二交響曲。港樂在梵志登的帶領下展現世界級水平,尤其弦樂的餘音繞樑,令人回味。

陳能濟是大時代的經歷者。從1940年二戰期間在印尼出生,到50年代在福建上學,之後到上海、武漢、北京學習音樂。60年代畢業後在中央樂團創作小組工作,在京郊小湯山幹校期間獲批南下香港,時為1973年。爾後半世紀譜寫作品逾五百首,2015年獲頒CASH年度「音樂成就大獎」。

粵語歌流金歲月由70年代始,隨着香港經濟與娛樂事業風生水起,90年代已近荼蘼。來到2025年,黑膠碟幾成文物,逼爆紅館廿場的紅星演唱會成為歷史,風華絕代的他們只在數碼科技留下光影璀璨,曾在詞壇叱吒風雲,與黃霑、鄭國江比肩的詞壇聖手、沾Sir盧國沾昨早(19日)大去,女兒盧葦蓁昨晚在Facebook上通知朋友「爸爸於睡夢中與世長辭,走得安詳。希望各界給予我跟家人空間……」

嘉蘭的音色醇厚,音樂感亦佳,站在台上的氣場,倒反映出主人翁當年的極度自信。

近日香港中樂團舉辦瞿小松作品專場《虞姬夢》,通過3首作品重新詮釋虞姬的厭戰和渴望和平的願望,反映無辜受苦的老百姓普遍期盼的心聲。

韋瀚章《野草詞》展現藝術歌曲韌性,於港承傳民國樂風,影響香港樂壇,展現「野火燒不盡」之精神。

1930年代與黃自合作的歌曲中,韋瀚章的歌詞多為自由體。但勝利後的詞作,則漸多使用詞牌者,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來港以後。

煩惱時,總有朋友及志願機構願意聽你傾訴、一起解決問題……因為you’ve got a friend呀!

首屆全球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冠軍、香港中樂團客席常任指揮孫鵬負責指揮,他指在1999年成立的「心樂集」旨在發掘本土作曲家,以及讓年輕作曲家投身中樂創作,樂團更在去年開始首次將徵曲範圍擴展至大灣區其他城市,至今已培育出大批在國內和國際上非常出名和優秀的作曲家。

韋瀚章自幼喜好創作長短句,身為廣東香山人而早歲負笈上海,諳熟國語、粵語的音律。

梵志登與牛牛於2022年曾合作演奏作曲家熱門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更灌錄了唱片。所以今次演出對兩人來說,可說是共同完成一個圓滿的計劃。

晚清之世,西方基督教音樂與新式軍歌隨着船堅炮利而傳入中國。193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進入創作繁榮期。

藝術歌曲(Art song)起源於歐洲,是一種遵循古典音樂傳統的聲樂類型。一般來說,藝術歌曲的形式通常是由鋼琴伴奏的單聲部創作,歌詞採用獨立詩歌或文本。正因這些歌詞多半已是著名的詩歌,因此藝術歌曲的創作往往是先詞後曲。

1959年,指揮大師嚴良堃首次回國指揮,在北京進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排練。最終,這部作品在10月國慶時作為獻禮演出,並首次以中文演唱《歡樂頌》,寫下了歷史時刻。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自2018年成立以來,分別在香港、內地及東京舉辦超過60場音樂會。今次向歐洲觀眾以音樂呈獻中國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敦煌,更是難能可貴和極具意義。

整體上,這次的組合的音樂感都不差,整首樂曲的演奏都給人活力四射的感覺,但在色彩及層次方面,就稍遜一籌了。

溫哥華片打街老牌二手書店尋寶,音樂書籍六折優惠。書中自有黃金屋,尋到大師傳記、演奏家故事、冷戰時期伯恩斯坦訪蘇軼事等,令人愛不釋手,最終收穫滿滿。

這場音樂會請來薛高維茨基,與格德霍特一起對弦樂組進行操練,整體上當然未算全無瑕疵,但在能夠跳出框框、進入一個新的維度而產生驚人效果方面,的確成績斐然。

下半場演奏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我只能綜合地說一句,實在過分精彩!這首要求管弦樂團的高水平聲部以外,個別首席的獨奏亦極為重要,特別是木管組,當晚基本上整個聲部都奏出了甜美的法國味道。

這一場室樂音樂會,重點其實在於幾位經驗年資完全不同的音樂家,互相聆聽和協調,產生的微妙和諧感與火花,達到真正漂亮而充滿韻味的精緻演奏。

香港中樂團為新春開市儀式打響頭炮,樂團胡栢端指揮帶領演出了三首經典名曲,包括《花好月圓》、《娛樂昇平》和《賽馬》,表達了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團圓的渴望,展現節日熱烈、萬馬奔騰的磅礡意境,祝願香港欣欣向榮、百業興旺!

音樂會一開始演出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的《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對職業管弦樂團來說可說是非常具挑戰性。

民謠大師Peter Yarrow辭世,但他遺留下的感動永不消逝,童謠名曲 Puff the Magic Dragon 仍傳唱至今。彼得創作的歌曲數量不少,深入民心的一首是香港歌手林子祥主唱及鄭國江填詞的《我要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