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書展巡禮

葉曉文中隱於荔枝窩 繪寫罕見動植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8-13
葉曉文認為種田的過程很快樂,因為植物的生長速度明顯,富有滿足感。植物收成時,葉曉文會與「梅子林之友」一同享用植物,不時也會贈送農作物給朋友。
台灣作家朱天衣分享山居日常 致力為原住民發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8-12
朱天衣認為不可以以人類的角度去除某種昆蟲、植物等自然環境。只有在平衡的環境下,動物和人類才能安身立命。她明白「人只是過客」,生命短短數十年哉,最終還是回歸大自然。
人類學家張展鴻:香港飲食文化中的流動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8-02
人類學家張展鴻教授出名酷愛研究美食,但他卻不是一名老饕,數十年如一日只關注社會結構、人才流徙與食物食材變化之間的關聯性。由普洱、涼茶到客家菜,在他眼中,都是江湖暗湧、族群流動的可尋軌跡。
抗癌作家小書:抑鬱症並不可怕 正面面對 作出改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8-01
抑鬱症常被世人誤解,被認為是恐怖的疾病,人們對此避而不談。作家小書打破誤解,告訴世人抑鬱症與其他疾病一樣,不需躲避。
招祥麒:從古詩文經典感受文化之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8-01
招祥麒博士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從語文學習的理論當中,聲音切入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以朗誦節為例,學生通常只學到老師所教授的知識,但是就未能將這種學習方法應用在其他文章中,故此他決定推出此書。
單偉建:從一個起死回生的金錢故事談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31
單偉建在今年香港書展上,分享了他對金錢、經濟和歷史的獨到見解。他的故事展現了一個中國人在動盪年代中逆境求存、自我超越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救死扶傷60年 伊利沙伯醫院創傷團隊 承傳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31
醫療界暱稱伊利沙伯醫院(QE)為鬧市戰地醫院,因駐守油尖旺,接下不少大型災難如嘉里火警、巴士意外、世紀疫症。她與市民出生入死一甲子,見證着急症科成熟、三合一盆骨手術讓重症創傷者活着回來覆診,創造奇蹟。
是他也是你和我:港劇是一個小市場的大奇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30
現時的港劇研究多半圍繞政治因素怎樣影響藝術發展,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香港自回歸後,港劇受政治因素影響而沒落,而周潞鷺博士卻不認同這種「政治決定藝術」的說法。
留華法國學者羅弘 論地緣政治競爭下的中美關係與全球格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30
長居中國的法國學者羅弘出版新書,深入探討了中國與西方,尤其是與歐美國家的複雜關係。他表示,希望用更加客觀、公正的角度,帶領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看到中國的真實面貌。
李成教授談中美變局:台海戰爭打不得 美國設下的陷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25
李成教授表示,民主、共和兩黨目前都同樣認為,真正的威脅來自於中國,但民主黨和共和黨還是有區別的。
陳萬雄:大灣區對中華文化「一體多元」的貢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24
講座上,陳萬雄提出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中華民族和文化的一體多元;嶺南文化也是一體多元的,不僅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雷州文化在大灣區和諧共處,今天到鶴山市龍口鎮,還可找到鮮卑人聚居的古村落。
何漢權X陳謳明:教育實踐情義在心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23
何漢權校長直言,港英時期香港中學「精英」課程的設計,至今未改。「冇命冇運」的考生,一旦在試場「發試瘟」,成績便危危乎。連小學也分banding,這種設計,相對於目前的普及教育,無疑有很大落差。
杜國威:不改初心 回饋觀眾 堅持創作舞台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22
藝術創作上本就應該是一種自由的探索,是對內心世界的直白流露,而不應被侷限在任何既定的形式或標準之中。
金耀基教授憶往事 籲傳統文學遠離金錢掛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22
金耀基教授一再強調,香港絕不是文化沙漠,他舉例,現時香港有5所大學於世界排名頭100位中,學術研究和文化發展有一定水準,只是整體文學氛圍仍有待提升。
知識激發創意 初創是「敢」的 城大出版社推出城創系列新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19
初創企業的出現及發展需要年輕一代無限的創意。為培養年輕人創意思維,城大出版社邀請了香港一些具代表性的初創企業創辦人及初創生態系統中的專家,期望通過他們分享的故事,鼓勵年輕人勇敢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