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漢全席有多種迥異版本,但共通點是非家廚可以駕馭,更非單一廚子可以成宴。家族要更新換代,要收購得好,不單只是要公司買得好,更要收納人才。自稱謀臣如兩, 戰將如雲,只不過是達到三國時的三分天下;要到春秋四君子水平,備食客三千,才有機會打開新局。

「家辦」不是家族辦公室的縮寫,而是當家中有大是大非,一定要嚴肅辦理。

高門子弟,怎教?二代起點這麼困難,怎樣可以善始善終?

若純粹談家族辦公室,可以篇篇是某某機構的ABC金融產品其XYZ%回報,勉強出到第三期,大家就覺得沒有可讀性。但在兩字中間加一點,是代表兩個概念,而且互為因果。

監管機構用拙劣英文、笨死中文來推新條文:營業代表這樣不能做,那樣不可做。但這種監理手法有效嗎?治理得來嗎?讓筆者這個20多年經驗的Governance治理老兵,和大家分享一下監管戰場上狙擊手級的做法。

普通消費者對金融機構的戰爭,如大衛對哥利亞巨人。大家以為苦主必敗了,未必盡然。說說一些過往經歷或處理過相近的案子。

作為生意人,第一個素養是服膺環境,能隨之而變化。作為投資者,應先學會避凶後趨吉,次序不能顛倒,在這兩個大因素下,我們不妨將香港的經濟層次如世博中國館般規劃,由地面說到七樓。

今日香港最重要的經濟活動,是一個樓上經濟/離地經濟,金融活動幾乎完全不沾地平線,所以示威行動延續,只會將香港變成一個像科幻小說般的天空之城。

香港很多家族見到此時此刻的政治情況,不是 「呆晒!」 就是「六神無主」。究竟他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現在坊間有個對香港亂局的說法:如果中國企業的科技與財富水平仍低於香港,這場動亂不會立即發生,鄧小平設計的50年不變,應該可以順利到達。

要在一個圈子達到上位做王已經不容易,但要做到橫貫天下,有如晉朝的王/謝/司馬家,至今其成功秘訣依然是個謎,但成功的開始明顯就是在於改變量度標準,同時亦是家族下一階段起飛的第一訣。

三個階段會環迴再生,當你的新「量度標準」華麗出場後,自然會有一組新的人生目標產生。

一代傳二代之際,老爸是赤手空拳打出天下的類型,或會將自己的努力標準來量度替他工作的子侄。

在「家族韜略」未曾睿智確立之前,亂搞信託,比起找人自掘祖宗山墳更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