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哲學

艾恩蘭德與維根斯坦引發的深思
作者:古多迪2024-06-14
艾恩蘭德的觀點和她是否一名哲學家,甚具爭議。筆者沒有很強烈的看法,只是覺得即使反對者的觀點成立,艾恩蘭德的觀點也值得深思。
少些諂媚,多些觀望──對洞鈜法師食肉事件的看法
作者:施林海2024-03-23
對洞鈜法師食肉事件我等不必過於執着。因為根據本地佛教界處理犯戒事件那種大事化小,一回答就會煩惱的高深理念,事情很快就會過去。法師深諳箇中玄機,堪稱一代高僧,值得信眾繼續諂媚膜拜,阿彌陀佛,嗚呼哀哉。
花花世界
作者:招祥麒2023-07-22
春花秋月,有人視而不見;有人見了,如在夢中。只有真性情,真心靈的人,才體會、感悟出僧肇「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深意,才見得到鮮花之美,明月之美,領悟人和萬物存在的真實涵義。
讀哲學有什麼用?哲學家也可以賺大錢!
作者:編輯精選2023-07-10
哲學雖然是十分抽象的學問,哲學家不應只是「仰望星空」,也應關注現實,改變現實,促進人類的幸福。
AI突破奇點所需條件
作者:車品覺2023-06-05
當前人類的智力存在一個極限,就像宇宙的光速一樣,雖然圖靈機的AI可以無限逼近人的知識,但教授認為要突破奇點,需要滿足3個條件,即擁有自我意識、突破智慧常數以及擁有創造性。
人必須擁有信念而生
作者:編輯精選2023-04-22
與其說為死亡作準備,倒不如說死亡使得我們的生命更加充實。
Reading Week對心靈的滋潤
作者:編輯精選2023-04-08
年紀愈大,閱讀的時間愈少,近年更是手機不離手, 因為太方便了,所有的資訊都可以在手機找到……很難有像幾十年前,沒有手機的時代,我們會找一本書,安靜地坐下來,沉醉在閱讀的樂趣裏。
顛覆傳統的建築師水墨畫
作者:賴慶芳2023-04-03
在黎東耀博士的畫海中,觀歷其人生經歷與哲學思想,感覺走進一個微型卻無邊的世界,但非佛家的苦海,而是悲天憫人的人文心海。
培養健全人格的公民
作者:洪 蘭2023-01-10
人文素養可能跟專業無關,卻跟學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有關。人除了專業之外,還是個人。沒有素養,只有專業,是遠遠不夠的。
懶得唏噓:忙將新愁蓋舊愁,COVID劫後三年,雞手鴨腳首飛曼谷……
作者:李偉民2022-12-23
3年沒有坐飛機,一切變得雞手鴨腳。以往是「一擊即中」,現在看到電腦版面,竟然猶豫不決,信心跑往哪兒去?生命的安排,上天有數,該留便留,該去便去,兩者以外,往往是噪音。
始於心,終於心:培育「利他」的重要意義
作者:潘文慧2022-12-13
素有日本經營之神之稱的稻盛和夫曾說:「只要動機『良善』,事情自然會朝順利的方向發展。」他的精神影響了無數後輩。近日,香港都會大學舉辦了一場紀念稻盛和夫老師的讀書會。
好市民荼毒室?經濟學與哲學有什麼分別?
作者:徐家健2022-11-12
疫苗和安全帶有非常不同界外效應。有效的疫苗,除保護接種者健康,亦有助減慢傳染病社區擴散;有效安全帶,除保護車上佩戴安全帶的人,卻有可能危害其他道路使用者生命安全,這不是哲學可以解釋的。
西方文學巨著導讀──談《文學欣賞的靈魂》
作者:楊興安2022-09-09
作者在評述每一篇名作之前,都用爽朗的文筆簡述名著的內容,並描述及寫作背景,時代環境及有關作家的資料,故讀者對其描述對象都不會感到陌生,而投入作者的闡述,愈讀愈有趣味。
網上信息量泛濫,怎樣避免被洗腦?
作者:關品方2022-08-26
由於網絡技術發達,搜索引擎熟悉讀者偏好,相關資訊自動彈出,良莠不齊。依靠手機取得資訊,久而久之已成黏性習慣,於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紅黃藍綠,亦復如是。怎樣避免被無辜洗腦?
紀文鳳、吳文芳:廣告人的人生哲學乜都有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8-09
紀文鳳和吳文芳主持的電台節目《乜都有哲學》,邀請不同領域的廣告界名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其後,她們將把18種人生哲學編成書本,以此鼓勵年輕人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並現身書展娓娓道來不同的故事。
光影中的博物館
作者:施林海2022-07-09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也不是每個人都要做藝術家,但每個人能多得一點藝術家的薰陶,就能多一點抗拒俗累的羈絆,一個社會多受一點藝術的感染,就多一點真正的心性,和多一份創造的原動力。(雷競璇《窮風流》)
教育
作者:何漢權2022-05-12
2500多年來,仁義禮智信誠勤仍有說話的空間,正氣還可壓倒歪風,並非後現代亂序亂舞的自由自我使然,而是對教育信仰堅持的校長、老師及家長們的付出結果。
佛誕、母親節、特首選舉與DSE倫理與宗教科的考試
作者:梁振威2022-05-10
對於DSE倫宗科被安排在佛誕假期舉行,筆者的第一個感覺是中國傳統的宗教該要回歸了,期望在特首選舉後,香港的教育,能切實的「開新篇」,開出具有新中國特色的新篇。
抗疫哲學
作者:林沛理2022-03-07
做好我們力有所及的事情,是「人生的首要工作」。這句話現在(生活在疫情中)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有智慧,只是知易行難。
裝置藝術的探索
作者:益行2021-12-06
藝術家搭起的枱面上,放的那些圓的或長型的實物,象徵着她學業、事業、友誼、愛好、情趣、家庭……到底什麼是比知識、智慧更高的狀態?心如何才能自由自在?人如何通達生死而出於生死?
李澤厚走了,人們卻借「他」來緬懷80年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05
在上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中,李澤厚的著作成為不少大學生的讀物。在李氏91歲高齡「走」了之後,鋪天蓋地的悼念文字中,敏感的傳媒「嗅」到了「集體緬懷80年代」的氣息。
畫家中的畫家 探討藝術哲學 肯定畫家地位
作者:鮑慧兒2021-10-16
畫中國王與皇后真身並沒有出現,觀者只看到他們的鏡中映象。畫面房間掛滿畫作,相對畫面內的真實人物,這些「畫中畫」都是「虛」的「假象」;「走出」畫面來看,整幅畫包括那些人物與畫中畫,都是假象。
把「哲學」披在古文經典上
作者:梁振威2021-09-30
高中生在DSE之後便離校,我們是不是讓在他們離校前接觸到一點哲學的知識,知道哲學是什麼,特別是中國哲學呢?
梁美儀教授:通識教育與教育理想的追求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25
今天香港社會上對通識教育有各種各樣不同看法以至誤解,張燦輝教授將他多年來從事通識教育建設的反思和心得結集成文,從教育理想的高度論證通識教育的意義,是十分適時的。
楊振寧舌戰群儒
作者:編輯精選2020-10-02
對稱性是近代物理的核心概念,而楊振寧1954年提出的規範性理論架構,使他成為一代大師。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位瑪利灣女生的不一樣中六之行
作者:林泳施2020-08-21
這年的中六畢業生,沒有了畢業典禮,逼於無奈地失去了許多與同學相處的時間,卻有人可從逆境中磨練出堅定的意志,成就自我。
價值重整之旅
作者:周慧儀2019-12-05
請問各位香港政府高官、教育局局長、各大學和中小學校長們,您們在價值教育這片教育板塊上,曾花上多少經費與心血去作深入研究與探討呢?
法國科幻小說家韋柏:找回童年樂趣是發揮想像力的秘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9-24
閱讀書本不是純粹為了追求享樂,需要以想像力創造一套新看法。
牛津大學「神科」PPE課程 集哲學政治經濟於一身
作者:編輯精選2019-08-01
牛津PPE課程兼具「神科」的地位及與時並進的職業訓練元素,因此由成立至今,牛津PPE畢業生都在英國乃至全球政壇叱咤風雲: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前英國首相卡梅倫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
為什麼人之間會有距離
作者:陳海曙2019-07-30
我們要好好用情:我們的摯情、深情、性情,立足性情之本,通達中西,成長自家,貢獻彼邦,學力能出入西文,也不必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