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的「不如己者」是什麼意思?錢、楊兩位先生沒有譯解,只是依原文照錄;劉教授的翻譯就譯得明白: anyone who is not as good as you,就是「比不上你好的人」。
未來的餐飲業將更加依賴創新、服務和體驗的升級,應對內外部市場的多重挑戰。政策制定者需要更靈活應對區域競爭和產業調整的壓力,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透過融合AI和教育專業的優勢,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技能,還能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軟實力,為他們在日益複雜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做好準備。
筆者過往都曾應用探究式教學法於數學教育之中,透過探究的學習將重點從信息的二手轉移轉移到第一手的經驗和實現,藉以由學生為導向,教師扮演促進者角色,然後再鼓勵學生進行觀察或提問。
如果真的要減烈酒稅,筆者認為,也可循序漸進,例如先減10%至20%「試水溫」,之後再按市民飲用烈酒量及業界受惠情況再作部署也未遲,一切以市民健康為依歸,謹慎而行,方為上策。
曹植的七步成詩故事廣為流傳,其詩作「煮豆燃豆萁」更是經典之作,象徵着兄弟之間的內鬥與相殘。然而,詩歌的解讀與其真實背景卻充滿爭議。
石破茂要想實現建立亞洲版北約這一構想,首先需要找到平衡經濟與安全利益的有效路徑,同時還須處理好亞洲國家之間的內部矛盾。
前30年的全球化時代(1989-2018)已經結束,如今全球已進入冷戰2.0時代。在此背景下,各國須重新思考在中美之間的站位,以保護自身利益並在國際競爭中獲得最佳位置。
民主解為「民作主」,那是西風東漸影響的結果,此一概念源於英文democracy一詞,此詞由demo(人民)和cracy(治理)組成。
虛擬實地考察為學生提供了突破時空、資源及地理限制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得以領略世界各地的風采,筆者建議教師可多探索這些虛擬工具,讓學生在不離開校園的情況下,就可以盡情探索廣闊的世界。
學生於學習過程的主動性不能僅限於提升硬件配套本身,而是需要教師有意識到創造有利發展的條件,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對聯是中國獨特的文學形式,難以準確地用英語翻譯。這種保留原有字的做法,可以避免對對聯的本質產生誤解。作者認為,忠實準確地詮釋中國文化獨有的藝術形式,是值得追求的目標。
聯非小道,既要協律,又要對偶,其創作難度並不在詩之下,從立意、構思、遣詞、造句,以至邏輯、修辭,一副對聯寥寥數字,字字須經斟酌,一點都馬虎不得。
老師的角色不再是單向授課,而是比較像是棒球隊教練。教練不會一直示範投球,而是花很多時間,讓球員們組隊練習,從旁觀察,再適時提出指導。
北宋經學家邢昺之《論語義疏》承襲皇侃之疏,南宋理學家朱熹同之,影響深遠,束脩為十脡乾肉之說幾成定詁,至清,劉寶楠父子編輯之《論語正義》也奉邢朱之說為正義。《論語》中,束脩的意思是否就是用作學費?
教師在線上討論區中擔當着更多的引導和支持角色,他們應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和情感需求。教師可以定期與學生進行小組會談,提供個別指導和心理支持。
傳統的數學課程涉及的主題眾多但深度不夠,如果我們有方法可以深化這些主題,並在課堂中推展探索與研究的教學活動,具備探究能力的學生就有機會嶄露頭角。
「適楚而北轅」與「至楚而北行」意思相同,如果要從魏人之楚的故事得出一成語,應該是「北轅適楚」或者「北行至楚」方為正確。
學生發現在回家做功課時,即使在課堂上花了很多時間接受直接指導,他們對課題仍然一知半解,這讓老師感到困惑和沮喪。瑞典一教授大膽質疑:這樣的數學堂是誰在思考?
學生在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時需要多樣化的能力和態度,這樣的教育模型才能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慈悲評估旨在建立一個支持和促進成長、學習和發展的環境,並將個人的困難和挑戰視為機會而非缺陷。它強調將關懷和理解融入評估過程,並為個人提供更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反饋。
「真不知馬也」,糟蹋了多少名馬!所謂知遇之恩、知人善任、知人之明、慧眼識英雄,都是強調一個「知」字。
正如嬰孩學走一樣,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總需要經由教師指導下逐步放手,然後再自行「學走」。然而,許多教師都會採用「我做,你做」的模式,而跳過中間「一起做」的步驟。
隨着朝雲在惠州逝世,蘇東坡的髮妻王弗,繼室王閠之及愛妾朝雲,都先後早他而逝。「茫茫」暗借蘇軾所寫的「江城子」,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之句。
「你早晨懂得了一個為人之道的道」,說明你早晨之前還不「懂得為人之道的道」,晚上就死了,這一輩子從未依「為人之道的道」而活,怎麼就「沒有白活這一輩子」呢?
希望往後政府能更清晰公開回收物品的去向,除了源頭減廢外,更應大力推廣社區重用及回收。
大陸理性務實以全方面制裁圍堵台灣,代替實際軍事行動,務求緊縮台灣咽喉,以溫水煮蛙取代輕率躁進,統一的天秤似乎沒有改變方向,只是改變速度。
金庸曾說他在創作時不斷探索新題材,以避免相同的情節重複出現在作品中,而射雕三部曲的轉變證明了他不斷在創作中注入新意,融入冗雜且讓人遐想的情感敘述,年齡增長時再次重讀,會有新的領悟。
「十年生死兩茫茫」這7個字映入眼簾,我整個人如電擊般呆攝住,特別「生死」二字,這是人生最大反差的遭遇。
大文豪蘇軾才情橫溢,文、詩、賦、詞皆卓然大成,而四者當中,筆者以其詞的成就最為顯赫,逐引發對蘇軾什麼時候開始寫詞?他第一首詞又寫得怎樣?興趣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