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家師吩咐,我就照做,過程中只是盡力而為,不執着結果。就像地藏菩薩發願在地獄度眾生,既然永遠也度不完,重點應該放在每一個可以度的人,而不是要度盡的所有人,也就不會有非要完成不可的壓力了。
許多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像草莓,外表豔麗,內心脆弱,經不起社會考驗;也常聽到現在的年輕人說功課壓力大。讀書真的那麼辛苦嗎?真的有壓力嗎?我常常期待現在的年輕人要像鐵珠一樣耐磨。
每次拿起照相機,看到有感覺的東西便拍下來,這個過程已經是禪修,因為是覺知生活的每個當下,所以禪修不是想像中那麼高深的,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臥都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
為了應付燃眉之急,政府大可認真考慮推出提升租住物業的誘因。近日社會有聲音,要求推出租住物業免稅額,讓租屋的金錢可扣稅,減輕租樓市民的壓力。
怵目驚心的虐童事件,大多來自於經濟壓力。當家庭高壓鍋逼近臨界點,孩子便成為犧牲品。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悲劇不斷重演?
面對壓力時,我們會感到焦慮,隨之而來的想法與評價就可能是比較負面的,也就會進一步做出比較負面的反應,可能是繼續想、或是想逃避一切等等。
正向心理學者提倡從人的心理情緒和素質着手,嘗試培養並發揮個體的優點或潛能,適應生命改變及挑戰,以達至個人成長。
鑑於香港人壓力指數不斷上升,青少年自殺個案日趨嚴重,無限潛能推出青少年關愛計劃,讓學生、家長及老師認識自助技巧的運用以達致預防功效,讓學童健康成長。
我們一般專注金錢和消費如何讓我們快樂,但是我們更應該全面了解背後的原因,究竟什麼能讓其他人快樂?什麼能讓我們快樂?
為了推廣靜觀,以助香港人減輕壓力、不安或憤怒的情緒,許曉暉女士在「澄鏡臺」中特別撰寫〈停一停.心呼吸〉一文,鼓勵市民每天抽出三分鐘,覺察自己的身體感覺、情緒和想法,好好關心自己。
誰喜歡功課?不會是學童吧!學童情願玩樂也不喜歡功課,應是有相關成長經驗的過來人的「共識」。
愛音樂是人的天性,它能穩定情緒、舒解壓力,甚至在群體產生凝聚力,幫青少年找到歸屬感,台灣應當更重視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要得到這份愉快的感覺,參與運動者必須要堅持其運動量和強度到某個水平,在這個運動強度下腦內會分泌一種具有鎮痛作用的氨基酸腦內啡,而腦內啡的分泌相信是跟運動上癮有一定的關係。
長期沒有壓力的生活,會讓人變得意志消沉,沒有鬥志。適當的壓力會激發人的潛能,鼓舞人的鬥志,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平日繁忙的工作及學習裏,我們總可以找到方法紓壓放鬆。筆者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減壓攻略。
小童失去童真或許是沒法改變的事實,只要師和生抑鬱的數字不要這麼高,沒再出現學童或教師自殺的慘劇,我已很感滿意了。
筆者有五個解壓錦囊,只是提醒大家要注意精神健康,如有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看醫生,在新的學年,在此祝大家身心健康,工作順利。
單純「深」呼吸,乃肺部運動;真正「心」呼吸,則是一份靜止,透過觀察呼吸,與自己相處、對話,留意身體感覺、情緒和想法,好好去關心自己一趟。
借Bourdain的幾句名言用來悼念他:「旅遊會改變你,正如你在生命旅程中總難免留下痕跡,不論如何小,旅遊也一樣,總會有痕跡,可能在心中,也可能在身上,可能是美麗的,但大部分隱隱作痛。」
如非興趣所在,一個人一生沉浸在枯燥的學業世界,為的是將來做一份自己也沒把握會得到工作滿足感的所謂終身職業,這樣的風險不也是很高嗎?
佛家智慧能幫助我們治愚痴,「轉煩惱為菩提」。
家長的教導方式會影響孩子成長。每個小孩的特質不同,教導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家長也要自我成長。
新一年來臨,回想過去是否做得太少運動?能夠在一周要求三天累積的30分鐘運動嗎?
我相信,聰明並且快樂的孩子不僅是那種能夠出色地完成學校學業的孩子,還包括那些儘管並不出色,但凡事能夠努力的孩子。
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特性和不同的恩賜。我們尊重每一位學生,幫助他們發揮潛能,各展所長。
你們在職場上壓力的來源跟你們要做的工作有多少或者責任有多重大無關。你們不曉得怎樣在工作太多或難以應付時,把它放下,休息一會,然後再繼續工作。
回想孩提時代,學校並不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地方。為何今天的學校,竟然是令孩子們發噩夢的地方?
當孩子還小時,無論在何時何地,尤其是當他們做錯事,長輩或者保姆都應該馬上給予正確的指引。
家長不應過份怪責小朋友專注力不足,如果小朋友被老師投訴上課不專心,父母很多時都會對小朋友責備一番,但如果小朋友本身只是因為控制不了而不專心,是無心之失,父母的責罵都會破壞親子關係。
財政司司長昨天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不知道讀者是否滿意一系列新措施?不過似乎連年「派糖」,亦不見得各大市民就會歡天喜地。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較早前(2月16日)公布2015年「開心指數研究:香港、日本、新加坡三地比較」的結果。調查發現,不論是開心指數,或是對各方面生活素質的滿意度,香港所得的分數均低於新加坡及日本(大阪),為三地中之最低,只有經濟方面的滿意度處於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