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教育

陳平原:讀書的姿態、樂趣和策略
讀書,讀什麼書?讀經典還是讀時尚,讀硬的還是讀軟的,讀雅的還是讀俗的,專家各有說法。除此之外,還牽涉到不同的學科。我的建議是,讀文學書。為什麼?因為沒用。
周國平:父母不要試圖規劃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未來豈是家長決定得了的?他的未來,一半掌握在上帝手裏,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裏,即他應對外在遭遇的心態和能力。
李澤厚:好的教育,是一趟重新確定意義的「美的歷程」
現在社會潮流是物欲壓倒一切,是物欲對人的異化,學校對異化應有一種免疫力,即應有一種批判性的認知。21世紀應當是教育學世紀,應當重新確立意義。通過教育,重新培養健康的人性,便是重新確立意義。
錢穎一:批判性思維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也要塑造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能力更多地是關於「如何思考」,那麼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更多地是關於「思考什麼」和「問為什麼」。
丘成桐教授:從高等教育出發,談談我對基礎教育的期待
創新的基礎在質疑問難。假如學生對於見到的事物、讀過的書籍、看過的文章都沒有興趣,不願意去發掘問題、找尋其中真意的話,那麼如何與科技大國爭長短?這些問題非從最基本的教育來解決不可。
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是怎樣學習的?
世界一流大學都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讓他們及早了解科學的最前沿問題,校長也常常希望培養學生的自由精神、冒險勇氣、國際眼光以及智慧開發等,在這種視野下培養出的學生更容易成為世界級大師。
我國人口教育水平仍明顯落後於發達國家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速明顯放緩,前20年累計增長1.2年。這可能與相應時期人口年齡結構快速老化有關。
史丹福大學研究:為什麼現在年輕人愈來愈不願意奮鬥了?
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十分糾結。有些人覺得他們被迫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而有些人則是因為他們還未學會如何將激情與合適的行動結合在一起。對於年輕人尋找目標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
不想做老師了,我可以選擇離開嗎?
不想做老師了,就是這樣,再正常不過了!我們不能以某些一輩子堅守教育事業的楷模教師標準,來界定所有的教師都應該像他們一樣。
蔣勳:為什麼要給孩子最好的美育?
分數和人格的發展絕對是兩回事,知識完全不等於智慧,也完全沒有辦法轉換成智慧。
豐子愷:我的母親
豐子愷曾撰文回憶自己的母親,而他畫筆下的母親,則雍容恬靜,溫婉慈祥,給人以一種親切的感動。
錢穆:讀書是高的享受、好的娛樂
我們不是總喜歡過舒服快樂的日子嗎?當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會多情趣,覺得快活舒適。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
豐子愷:小時候真傻,居然盼着長大
小時候,哭是我們解決問題的絕招。長大後,笑是我們面對現實的武器。
疫情之下,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一舉一動都影響着孩子成長。
孫雲曉:面對突發疫情,為人父母者不可忽視這些事
突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作為父母是否做好了以下準備:是否為孩子做出了榜樣?您是否明白該如何對孩子解釋危機?是否能夠根據兒童的特點與需要安排孩子的生活?
周國平:重讀《鼠疫》有感
在《鼠疫》中,卡繆的筆下主人公們的行為向我們說明,唯一的選擇是站在受害者一邊與禍害作鬥爭。一邊是鼠疫,另一邊是受害者,陣線截然分明,沒有人可以做一個旁觀者。
比爾·蓋茨:全球最大的災難不是導彈,而是微生物
要說這場伊波拉病毒的疫情帶來了什麼正面影響的話,那就是提早響起了警報,讓我們覺醒並做好準備。我們如果即刻開始準備,那麼在下一場疫情來臨前我們是可以準備好的。
過年的儀式感
節日,自然是要做同樣的事情,於是便有了儀式感。對於國人來說,「春節過年」便是最隆重的儀式感。
一流校園裏學生與教授各自擔任的角色
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談哈佛。我觀察哈佛的目的是期望這些能對中國建一流大學、一流智庫有所啟發和借鑒。 在和國外一流大學比較的基礎上,提高我們自己。
在一流大學呼吸自由與包容的空氣
在世界範圍內,哈佛大學都是無可爭議的一流大學。 其歷史、影響力和財富為世人景仰。 那麼,它究竟是憑什麼成為了世界一流大學? 這些,又能給我們哪些啟示?
錢穎一:人工智能將使中國教育僅存的優勢蕩然無存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深入人心,但是,創新人才的教育僅僅靠知識積累就可以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97歲高齡獲諾獎引發的聯想:中美基礎教育,哪種教育基礎打得更好?
我們所謂的贏在起跑線,就是在人生的長跑中無知無畏地偷跑、搶跑,然而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時,過早透支了孩子的興趣愛好,使孩子在莫名的恐懼中倒在了自己潛在的興趣的起跑線上。
對孩子,究竟應該順其自然,還是嚴厲管教?
沒有一種教育方法是「普世」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據孩子具體情況「因材施教」的方法。這當然不是什麼新理念,只是說了幾千年的常識,但常識往往被人遺忘。
不要用孩子18歲的成就來定義成功
用孩子在18歲時的成就來定義成功,這種思維會毀了孩子在他們20、30、40、50歲成功的能力。
莫言:閱讀是創作最好的老師
只有當一個作家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當他的語言為豐富作品做出貢獻的時候,我們才認為他已經超越了一個小說家或者說小說匠的階段,他可以說是一個文學家了。
龍應台:你最應該讀的書應該是這些
文學、哲學跟史學。文學讓你看見水裏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從思想的迷宮裏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麼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林語堂:理想的教育,是培養對知識的鑑賞力
知識追求應該成為一個人自己的事,與別人無關。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夠成為一種積極的、歡樂的事情。
如果我們只盯着學生是否獲獎,是否考上大學,這是教育的悲哀
如果我們只盯着學生是否獲得了這樣或那樣的大獎,是否考上了清華、北大或哈佛、耶魯(甚至為此目的而不擇手段地挖別人的優生),而忽略了培養了無數善良、勤勞、富有智慧的普通勞動者,這是教育的悲哀!
周國平:最讓我受益匪淺的七條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教育的常識有哪些?
「教育科研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這本來是不言而喻的,可現在不得不作為常識來強調。因為在現在一些的校長和老師眼中,教育科研似乎就是寫論文,所以誰寫得多誰的教研科研就搞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