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超出

逆境中的啟示與智慧──疫情下失業仍能泰然和快樂
作者:佛門網2020-08-08
從小到大,在身體、學業、人際、家庭等各方面,都會受到不同的困厄。如果能在這些環境中自己修行不怠,同時繼續以菩薩精神幫助别人,逆境也會轉化為難能可貴的增上緣。
慈悲平等,善待生命──新型冠狀病毒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作者:佛門網2020-04-25
面對各種災難、疫病,種種無常變化的痛苦,我們內心都要有很深的覺悟,除了要有愛心、同情心、慈悲心為受災者祈禱、祈福,迴向他們減輕痛苦或轉生善趣外,還要有服務眾生的智慧。
禪修抗疫大法
作者:佛門網2020-04-19
遇到逆境,很多人都難以入睡,但睡眠障礙是「果」,身心出現問題才是「因」。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改變自己的生活節奏,加上睡前做靜修睡眠運動,睡眠障礙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佛教身心療法 疫境自強行動
作者:佛門網2020-04-18
現在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身心療法,幫助大家強身健體。介紹的身心療法,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減少大家的身心煩惱,包括微笑行動、鬆禪、放下禪、靜觀聆聽訓練、靜觀呼吸訓練、慈心禪、動禪、和睡禪。
疫情期間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話題
作者:佛門網2020-03-21
疫情期間,成人與孩童需要共同學習的第一課就是認識生命具有不確定性,學習面對與接受疫情的不期而至。
常霖法師談禪修:覺察力夠強,任何負能量,都能轉化為正能量!
作者:佛門網2019-03-08
常霖師認為:「平時怎可能沒有妄念?你能覺察得到,已是進步,是成功的練習,應該繼續覺察下去。妄念跑出來時,不用理會,它會自行離開的。就如一道河流,河水流個不停,你不理會它,它不會潑濺到你身上。」
如何與情緒共處?怎麼放下情緒
作者:佛門網2019-02-28
我們在自己的身體和意識中創造了這個充滿活力的空間,讓所有的情緒升起,喜悅的情緒、不太喜悅的情緒,沒有任何判斷。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出家發現新世界
作者:佛門網2019-02-21
真正了不起的不一定是所謂「名成利就」的人,更可能是市井中人,或許是心地善良的老婦人,或許是朝着目標奮進的年輕人,他們雖然默默無聞,但卻可能是高尚,富於同情心,能夠無私地關愛他人。
人生到底是為什麼?鍾玲教授談如何作正確的人生抉擇
作者:佛門網2018-12-09
如果我們想減低自我意識,就必須在「想」上作調理、提昇,這樣在行為上我們才能有所改變。「簡單來說,便是在做出行為之前,我們要想想做的這個行為,對自己及他人會造成什麼影響。」
許曉暉女士病逝:記一位身體力行支持佛教的香港公僕
作者:佛門網2018-12-06
為了推廣靜觀,以助香港人減輕壓力、不安或憤怒的情緒,許曉暉女士在「澄鏡臺」中特別撰寫〈停一停.心呼吸〉一文,鼓勵市民每天抽出三分鐘,覺察自己的身體感覺、情緒和想法,好好關心自己。
守心、煉心、發廣大心:專訪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楊惠姍
作者:佛門網2018-11-01
正因佛法能利益眾生,兩位藝術家都希望通過琉璃創作,把佛經的道理變成實體東西,讓更多人接觸得到,並從中獲得啟悟。
自覺覺他 有教無類──專訪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校長惲福龍
作者:佛門網2018-07-28
惲校長一再強調﹕「我的使命就是要做好筏可,甚至希望筏可他日能與拔萃、喇沙鼎足而立。」不過,他堅稱筏可即使成為名校,收生時也不會只着眼於成績,一定會堅持有教無類。
培育健康心靈,增加正能量──佛教醫學與全人健康
作者:佛門網2018-06-21
「全人健康」的目標與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普度眾生的本懷是一致的,而佛教徒修行的前提是發「菩提心」,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行六度四攝,有助培育社會健康。
佛教養生學看似簡單 背後變化萬千
作者:佛門網2018-03-15
性廣法師認為,並非要以佛教養生學取代西方醫學,畢竟就現今科技的水平而言,治療急症、外傷、甚至難產,西方以外科介入的成效是毋庸置疑。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慢性疾病是西方醫學都束手無策的。
AI能成佛嗎?
作者:佛門網2017-11-23
如果說未來的AI(人工智能),能幫助人類實現轉世或永生之夢想的話,AI僧或許也會思考自己,該如何修行以證悟成AI佛。
飲食而知量,自身當自了—— 談《雜阿含經》中的減肥方法
作者:佛門網2017-09-03
節量飲食、適當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三管齊下,持之以恆,肥胖遠離我將指日可待。
年青人的正念禪修之旅:回到心中的島嶼,掌握照顧心識的方法
作者:佛門網2017-08-04
正念禪修非常簡單,不需要花費許多額外的時間,只是「踩一踩Brake」,再重新出發。
東蓮覺苑如何照通古今、繼往開來?
作者:佛門網2017-07-28
社會急速發展,大眾的價值觀及審美尺度也千差萬別。同樣的事物,兩代之間對其觀感可能截然不同。
紅樓的夢 娑婆的情:記白先勇漫談《紅樓夢》
作者:佛門網2017-07-21
紅塵猶如幻夢一場,情再動人,也敵不過無常,總歸是畢竟空,不可得。
撥開雲霧見青天──錢鍾書及季羨林的佛經寓言鉤沉記
作者:佛門網2017-07-14
錢氏博通中西,單就本文談及的〈小說〉一篇,就進一步證明中西文化交流的足跡,遍布各類文獻紀錄。
自小開始,協助子女培養面對逆境的能力
作者:佛門網2017-07-01
當孩子還小時,無論在何時何地,尤其是當他們做錯事,長輩或者保姆都應該馬上給予正確的指引。
馬星原筆下的日常禪意
作者:佛門網2017-06-24
禪到了最後,脫離文字,不立文字,只能就是默然處於真如之中。
布衣華彩 讓古意活在當下
作者:佛門網2017-05-20
透過手中的一塊布,老師展開和世代和好的旅程。
鏡頭下看成、住、壞、空──常霖法師談現代家庭關係
作者:佛門網2017-04-01
「給予家人的愛,應該是他們需要的支持,而不是自己的想給的支配。」
參悟而成,大有學問──由「三成」到「參成」
作者:佛門網2017-03-25
由「三」而「參」,大有學問。
字如其人,字為心畫──書法之娛樂與修心
作者:佛門網2017-03-18
「書法不僅是一門藝術,而且是美術之中的最高等藝術。」
海嘯後的綠度母:雷詠蘭深感眾生苦 永懷師徒緣
作者:佛門網2017-03-11
人生路上面對過難忘的生離死別、纏擾大半年的抑鬱症,幸而有藝術和佛法的陪伴。
筆尖上的修行之旅──年青人與佛畫的相遇
作者:佛門網2017-03-04
畫佛畫講求「靜」與「定」,十多歲的年青人正值青春躁動時期,他們與佛畫相遇,會擦出怎麼樣的火花?
活出佛法 拉闊社運──專訪前學聯秘書長周永康
作者:佛門網2017-02-24
學佛,令周永康對自己、前輩後輩以至「敵人」,顯然多了包容和忍耐。
蔣勳:擁抱生命大美,在亂世中修行
作者:佛門網2017-02-20
愈動盪的社會,愈是做功課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