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20:34:5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香港

專訪陳國基司長 將「四點希望」落到實處
一年過去,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廠商會會長史立德訪問,分享特區政府的最新工作,以及如何將習主席的期望落到實處。
負資產雖然續增 幸銀行甚少逼倉
作者:施永青2023-11-15
或許有人覺得,貸款人應自己承擔貸款的風險,怎可以要求政府出手救市來幫助他們擺脫負資產?這對未買樓的人不公平。然而,負資產除了會增加社會的金融風險外,還會破壞社會的內需,令經濟停頓不前。
中美關係與港美關係的新範式
作者:袁彌昌2023-11-15
假如這次何君堯一舉得手,便很可能演變成一場極左保守勢力用來肅清異己的「整風運動」,且會令外界誤以為香港社會價值急速左傾,到時候香港在中美關係中加強民間交流或發揮橋樑作用,便無從說起。
得民心者得天下
作者:陳景祥2023-11-14
可是,這一切現在都近乎徹底消失──議員、政黨、仍然生存的社會團體,大多是讚好、擁護,異議或批評聲音弱不可聞。這種「和諧氣氛」,到底是真正和諧,還是群眾有話不想說、不敢說?
埋怨後,讓歸屬感把彼此留在這小島──香港人的5種身份和7個心態
作者:李偉民2023-11-11
只要香港人不要自大、不要懶惰,憑着「明天會更好」的信念,增強對香港的歸屬感,今天,只是下一場精彩比賽的起跑線。
香港建立區域總部的知與行
作者:謝祖墀2023-11-09
區域經濟對香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跨國公司在香港無法像在上海或北京一般建立對內地以及全球市場的理解。假如這些方面不能解決,跨國公司將缺乏來港建立區域總部的理由。
教大獲贈多語種《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後記
作者:鄧家豪2023-11-07
文字是訊息的重要載體,為人類了解世情的重要工具。《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是國際社會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窗口、尋找中國問題答案的一把鑰匙」,可以令讀者有系統地了解中國,進而讀通中國。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作者:古多迪2023-11-06
國際金融中心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領域,過去曾有許多城市爭取這一地位,包括阿姆斯特丹、維也納、佛羅倫斯、威尼斯、巴黎和美國費城等,倫敦和紐約的地位和潛力最初也未被普遍看好。
「國際傳播高端論壇:引領變遷時代」成功舉辦 共同探討環球新視野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03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副秘書長譚惠珠女士在論壇結幕前總結:「通過接受改變、促進創新和優先考慮可持續發展,我們可以應對世界的複雜性,並釋放未來巨大的機遇。今天的論壇成功地朝着這個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追憶彭修文大師淚滿襟
作者:周光蓁2023-10-31
可惜天意弄人,香港中樂團12月27日宣布彭修文出任音樂總監之後僅僅一天,民樂一代宗師騎鶴西去,年僅66歲,出師未捷,留下無限遺憾。
施政報告公布後首度接受專訪 香港特首李家超深度解碼政策玄機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27
李家超表示,東南亞是香港的「鄰居」 ,與香港有較大合作潛力,希望通過政策先聲奪人,把握當地人才與機遇。 而目前全球經濟引擎正在東移,很多國家經過多年發展,已培養很多人才,是對香港有利且風險可控的情況。
施政報告新航道 能引領香港由治及興?
作者:尹瑞麟2023-10-26
對於香港未來路向,施政報告雖然以「拼經濟謀發展」為主題,但行政長官在起首部分即表示是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個必須」、「四點希望」作為施政藍圖。
人工智能發展勢頭下 香港教育工作者使命轉變
作者:顏雋2023-10-26
我們對教育從認識到實踐都存在一種系統性的偏差,這個偏差就是我們把教育等同於知識,並局限在知識上。因此我們必須面對一個重要的方向性問題:在人工智能的發展勢頭下,我們應當如何重新定義未來人才?
極端情況與二次大戰
作者:陳奕偉2023-10-25
思想會影響語言,語言同樣會影響思想,如果我們不斷強調香港的「黑雨很極端」,而不讓我們的下一代放眼世界、放眼歷史,忽略國家安全,人類很容易會重蹈覆徹。至少,在真正「極端」來到時,失去求生能力。
5招深化政策 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作者:黃錦輝2023-10-24
國家對香港的創科發展有很高的期望,社會能見到特區政府過去一年的努力,但要做到為國家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仍要加一把勁,我們拭目以待明日行政長官公布第二份施政報告,推出更多措施提高香港創科實力。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推動多元文化 建立共融和諧社會」講座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23
香港的構成一向多元,建立共融和諧的香港社會有賴各個群體彼此尊重,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辦「推動多元文化,建立共融和諧社會」講座,意在推動多元文化融合,另「我們的女勇士」專題展覽展期至 11 月初,歡迎參觀。
李家超預告《施政報告》 續拼經濟謀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3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在周三(10月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他表示透過這份《施政報告》,將繼續「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
粵語解密:彭彭聲和無定準
作者:黃氏2023-10-22
粵語「冇定準」意思是「沒準兒」。《香港粵語大詞典》「冇定準」條︰「不一定的;不固定的」。凡知道「冇」即「無」的音變的朋友,自然知道「冇定準」即古文獻中的「無定準」。
經濟轉型與香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作者:鄭宏泰2023-10-20
綜合香港百多年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前途軌跡,不難看到那種「時勢造英雄」的影子。香港社會與經濟已非昔日吳下阿蒙,發展動力已非成長期般巨大的問題,各經濟層面相互糾纏,不易單憑內部產業變革帶動經濟轉型。
中大:本港每4宗成人死亡個案 一宗與敗血症相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17
敗血症在本港不但是愈來愈常見的死亡原因,患者病後的痊癒情況在過去十年也沒有太大改善。及時治療是對抗敗血症的關鍵,因此公眾應多加留意敗血症的病徵,發燒、咳嗽帶痰、排尿灼痛、寒顫神志不清、嚴重呼吸短促等。
盼《施政報告》為年輕人燃點希望
作者:宋陳寶蓮2023-10-17
「民智行動設計智庫」於2020年中成立「蛻變計劃」,對2019年反修例事件中的被捕年輕人提供情緒支援及輔導工作,並於2021年中進一步向刑滿出獄的年輕人提供「生涯重塑」服務,幫助他們重返校園、職場。
香港老牌廠家的前世今生
作者:張宗永2023-10-17
傳統香港廠家胼手胝足,用創業精神將生意由小變大,由大變得更大,國家和工人都受益。但時移世易,轉型是必需的,但往往也是痛苦的。
日本名歌手谷村新司病逝 享年74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16
谷村今年3月因為急性腸炎接受手術並入院治療,他和堀內孝雄、矢澤透組成的3人組合「艾麗斯」(Alice)因此推遲全國巡演,如今卻傳出他逝世消息。
豐子愷的古與今
作者:劉銳紹2023-10-09
人生就是一條選擇題,有時有答案備用,但更多時候眼前沒有答案。所以,只能努力尋找和準確選擇,那怕中間迂迴曲折。在《豐子愷》一劇中,警句和「景句」(心從景發,景由心生)頗多,值得從中領略和思考。
新時代下的房屋改革
作者:張量童2023-09-27
房屋供應短缺,房價不斷攀升,表面上是可開發土地供應緩慢、發展項目審批過程冗長和建築成本持續上升所致。然而,房屋對於某些群體是一項投資工具,既得利益者包括大量已經擁有物業資產的家庭、個人及機構投資者。
量化本地土地用途管制
作者:梁天卓2023-09-24
由統計處的數據可以看到,近年來,香港的「地積比」一直在下跌,這可能意味着發展商在相同面積的土地上所能建設的樓面面積減少了。這一指標反映了政府對土地使用的管制愈發嚴格,從而可能導致新樓盤供應減少。
香港和深圳更好地扮演各自的角色,是對國家和自己都最有利的方案
作者:王緝憲2023-09-14
嵌入式的融合,對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和珠三角城市充分利用香港的優勢都有好處。而最重要的是,這種方式可以繼續保持「雙向雙城門戶」,完成國家需要、但通過內地城市直接與外部交往的通道不可能完成的事項。
香港要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 有賴鍥而不捨的堅持
作者:古多迪2023-09-12
香港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成就, 其實並非很突出,很多方面仍然落後倫敦和紐約,但香港發展尚算「年青」,仍未岀現太多利益集團盤據經濟環節,以及有着很多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
颱風蘇拉:預測之艱難和香港的僥倖
作者:林超英2023-09-08
雖然數十年來颱風24小時位置預測的誤差逐步下降,但是至今仍然動輒超過50公里,因此在颱風差不多直指香港時,希望在24小時前斷定中心在香港以南或以北掠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艱難任務。
港深發展特徵有何異同?兩地如何創造新比較優勢?
作者:王緝憲2023-09-08
雖然從經濟結構上,香港和深圳兩地在「各奔前程」,但確實不僅可以而且應該有更高的互補性,走出一條「合(作)而不同(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