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07 2025 12:05:5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香港

丁新豹:十九世紀香港天主教 育嬰是重要使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02
十九世紀的香港,誘拐婦孺、迫良為娼、販賣人口的事情時有發生;另方面是很多棄嬰為私生,母親或為娼婦,或因貧窮無力照顧,被迫遺棄嬰兒。香港的天主教會收養很多棄嬰,後來棄嬰院變成了學校。
晉升之路
作者:香港會計師公會2023-05-25
首席財務官的商業觸角敏銳並擅長分析,是未來首席執行官的首要人選。多位商界領袖談及甚麼讓他們能從財務管理的職務成功過渡至擔任更具策略性的職務,以及首席財務官所擁有的特質如何有助勝任首席執行官一職。
林毅夫:結合粵港澳優勢 經濟可反超星洲
作者:編輯精選2023-05-24
林毅夫相信,通過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各市的比較優勢,形成競爭優勢,提高區域生產及收入水平,在國內國際市場成為新的增長動力源,香港也望重新超越新加坡,在國家民族復興及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起到引領作用。
少數服從多數
作者:黃芳人2023-05-22
要社會進步,需大眾携手。香港十多二十年來市區重建步伐仍未達到預期,進一步降低強拍門檻是必須,而法治的香港,已透過土地審裁處及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保障小業主的私有產權,相比起市建區的一刀切,更加有保障。
香港令人着迷──番茄焗釀海鮮
作者:李文基2023-02-26
在香港每天都很忙碌、充實,購物非常方便,無論是吃的又或到便利店買啤酒、咖啡,都是24小時營業,公共交通工具式式俱備,是一個不夜之城。
美英政府擅長特務滲透和扶植傀儡
作者:陳鳳翔2023-01-30
一個政府沒有自己的情報組織,而敵方則在自己土地上散布了代理人和扶植的傀儡,管治必然困難重重。
告別新冠病毒的政治:對全球和大中華地區管治的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3-01-23
隨着2023年兔年的到來,大中華四地的經濟、人文交流、對外貿易和產業回暖有望快速復甦。如果是這樣,2023年將在社會上更加令人興奮,經濟上更加活躍,國際互動更加活躍。
文相濡:2023世界各地運程剖析 歐洲、中國、香港、俄羅斯孰好孰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2-29
術數名家文相濡為讀者剖析2023年世界各地運程,他表示歐洲通脹加劇導致中基層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未來一年或會面臨反政府潮。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名記者朱啟平二三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9-02
到現在還記得當時朱先生的神情,他略一思索,反問我們一句,「你們知道,在文革時期,『檢討』意味什麼嗎?」
台海危局 香港還有角色嗎?
作者:陳景祥2022-08-16
回歸之初,台灣陸委會希望香港可以在兩岸交流中發揮重要中介作用;但到民進黨在2000年上台執政後,台灣就不斷攻擊一國兩制。到香港在2019年發生反修例風波,蔡英文政府更看準機會,稱一國兩制「徹底崩壞」。
大英博物館的中港分野──反思本地文化前景
作者:施林海2022-07-09
本地因緣際會,獲得矚目的經濟成就,但在文化上長期漠視,令我們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大代價。目前局勢大定,方向清晰,如何籌劃具有前瞻性和專業性的文化政策,亡羊補牢,邁步向前,應是新政府的的重要挑戰。
25年香港政治的回顧
作者:雷鼎鳴2022-07-02
香港政治第一類參與者是香港的反對派;第二類參與者是中國官方;美國及部分西方國家是香港政治的第三種玩家;而不支持反對派發動的政治鬥爭的大量香港群眾,則可視為香港政治的第四種參與者。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宜以旅遊作火車頭
作者:文振球2022-05-25
要尋找一位合適人選,能熟悉3大範疇的專業知識,明白各大範疇的運作與推廣訣竅,已經近乎是「不可能任務」,更遑論統領者能服眾,受各範疇的持份者一致擁戴,相信是一大挑戰。
通識教育科試題去政治化?
作者:黃家樑2022-05-16
通識科以往爭議最大的就是考問內容,是否有同時和均衡地考問六大單元內容,或過分偏重有關香港社會的議題。今年的試卷能顧及香港、中國、全球的不同背景,算是合情合理。
人才流失
作者:陳文鴻2022-04-21
香港發展的根本應是人才,就如新加坡那樣對本地有強烈歸屬感的人才,這才可通過人才的努力、知識的積累,使本地經濟可不斷地更新發展,保持競爭力。
不自亂陣腳,說好中國自己的故事
作者:劉寧榮2022-04-19
在一球兩制的情況下,如何跟不同國家、不同價值觀,不同思維的人打交道,一定要了解人家是怎麼想的。互相理解最重要的就是走進對方的世界裏去理解,然後互相學習找到最佳方案。
金融炸彈
作者:陳文鴻2022-04-13
一旦美國用制裁、凍結切斷國際連接來對付香港,中國未必容易應對。香港難免出現斷崖式的金融和經濟災難。在香港新政府上台之後,美國會否施下馬威呢?
港倘禁非港人買樓兩年 樓價將大跌
作者:湯文亮2022-04-12
香港政府對於樓市了解程度比加拿大政府優勝很多,所以不會出現禁非港人買樓,最多推出辣招印花稅。
蝸居香港的暮年祖母
作者:舒非2022-04-01
一到香港,她發現自己竟比不上所有的親戚朋友,包括那些小時候一起玩的小夥伴──本來她們都沒我那麼聰明,不如我能幹,也沒有我的學歷,怎麼現在都比我有錢有地位?
最受歡迎的老師
作者:湯文亮2022-03-08
老實說,到新加坡打工的外籍人士好似遊牧民族,總有一日,新加坡政府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或者其他地方有更好的待遇,那些人便會離開,「全世界最受出國工作僱員喜歡的地方」的銜頭不攞也罷。
魯金:談九龍城寨歷史,不可不知「九龍」一地的命名由來
作者:編輯精選2022-02-26
香港的得名是因為香港島有村名香港,九龍是因為有村名九龍而得名,這是顯而易見的。
「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如何解讀從「活動」到「產業」的帶動方向?
作者:李偉民2022-01-22
香港目前文化產業的褪色,見者心碎,戰後,從內地來的文化商人,很多已離世,企業也結束;故此,希望隨着「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發展,更多的本地商界能夠認真地創立「文化企業」。
2021年京港台新聞人物榜出爐 中美元首備受三地關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19
特首林鄭月娥連續兩屆於LIVAC京港台新聞人物榜上有名,是歷任特首之冠,反映香港2021年局勢仍是世界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港區國安法》實施情況和疫情防治,中美元首則備受兩岸三地關注。
2022年樓市「第十個人理論」
作者:湯文亮2022-01-04
香港受疫情蹂躪了兩年,不少市民資產亦被消耗掉,雖然還未至於要賣樓,不過用家人的配額買樓就有困難。
為單位面積設限有用嗎?
作者:施永青2022-01-03
政府有意在新推出的土地賣地條款中,設立單位面積的起碼要求,以阻止發展商興建太多的「納米樓」。
你如何命名2021年這部影片?
作者:郭一鳴2021-12-31
如果將2021年拍一部電影,我給這部關於過去一年的影片的命名是《再出發》,這個名字很老土,更談不上半點想像力,但卻是由衷而發。
房住不炒反令香港不會死定
作者:湯文亮2021-12-31
我唔知道是否全世界樓市都升,除了中國內地和香港,如果是真的,我覺得樓市大升的地方忘記了2008年金融海嘯慘痛經歷。
蔣匡文:進入九運風水對香港有何影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31
香港處於八運風水時,社會局勢惡化。術數名家蔣匡文為我們分析,當中南海處於九運風水,又對香港有什麼影響。另外,北部都會區如何避免過去規劃的錯誤?
香港問題
作者:陳文鴻2021-12-29
香港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有關英國殖民地體制,二是有關美國霸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