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樓市場或在不久將來會迎來復甦曙光,其中政府大力打擊濫用公屋及嚴厲對待公屋富戶的政策,令一批公屋富戶被「迫遷」,或成今次樓市轉旺的契機。
不是買家不購買物業,而是銀行不太願意借款,近期銀行相繼收緊按揭貸款的舉措,特別是對商業地產市場,整條生態鏈幾乎陷入停頓,造成成交量萎縮,再這樣繼續下去,銀行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近月發展商之間,私底下不約而同呻現金緊絀,舊有併購五至六成的地盤全部停下來,就連金朝陽收購多年的銅鑼灣希雲大廈,無奈要流拍,可見發展商對前景心灰,首要的只希望保命保本。
當年日理萬機,見盡無窮風浪的四叔極有眼光,當日排除萬難購入這個地盤,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之餘,亦為社區環境帶來活力及新氣象,締造出多贏局面。
過去幾十年香港住宅經歷跌市整固,一般不會超過3年就會重拾升軌,所以年輕人應把握機會。買樓屬一項投資行為,隨着房價上漲,個人財富亦有所增值。
長遠而言,香港對住屋仍有剛性需求,現在樓價回調,只要政府推出適切的措施扶持一下,支持發展商積極在舊區併購舊樓作重建,將為香港締造多嬴局面。
「息魔」從來都是左右樓市去向的指南針,而置業人士對後市的信心,則是影響樓市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記得2003年沙士期間,香港經濟一片愁雲慘霧,幸得中央出手,推出「自由行」措施,市民恢復信心,樓價就上升。
要社會進步,需大眾携手。香港十多二十年來市區重建步伐仍未達到預期,進一步降低強拍門檻是必須,而法治的香港,已透過土地審裁處及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保障小業主的私有產權,相比起市建區的一刀切,更加有保障。
年輕的小伙子剛出來社會工作不久,他們有的是才能而非「財能」,要他們墊支買樓,又要付上高昂的額外稅款,待取得身份證後才可以退款,實在很困難。
港府推出樓市辣招迄今十餘年,樓市成交萎縮,但「量跌價不跌」的現象直至近年,因受疫情影響才見樓價回落,證明透過樓市調控政策來壓止樓價攀升是無濟於事。
每當身邊朋友認購「恒基樓」,尤其是經本公司併購的重建地盤,我和同事們都很高興,因為這些由舊樓重建了的樓宇大大改善了市民居住環境,再加上恒地近年在樓盤注入不少藝術元素,令市民居住的環境比昔日好。
政府在10年前針對打擊炒樓而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是否應該作出撤銷,以令市民及發展商重拾對樓市的信心?否則樓價再持續滑落的情況下,物業估值亦相應下調,對本港金融體系構成衝擊。
房屋供應是未來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政府與其將大部分土地用作興建公營房屋,倒不如學習他國借力,在批地條款之上,限制發展項目部分單位必須售予基層家庭。
市建局實在應該去處理地契或背景複雜的舊樓地盤,如土瓜灣十三街等,以擴大餅源令更多舊樓業主受惠及更多房屋量供應。
土瓜灣13街範圍廣大,鹹水樓樓齡逾60年,殘舊不堪,石屎剝落,唯地積比率已用盡。這些舊區缺乏收購誘因,政府宜突破思維,透過合適的政策去加速發展。市建局應運用強項,處理難以解決的綜合發展項目。
隨着屯馬線開通後,紅磡一帶的社區重建步伐逐步加快,最近再有人重提應否重置紅磡幾間殯儀館,以騰出市區的寶貴空間去興建住宅或商業物業,物盡其用。
不少新界舊區物業更已殘破不堪,部分居住其中的小業主希望沽出手上的舊樓,套現後再另置物業,改善居住環境。
不論公營或私營房屋均出現供應嚴重不足問題,基層居住環境惡劣,儘管年輕人能夠「上車」,也是少之又少。
相信疫情平復後,舊樓成交會活躍,但能否「旺丁又旺財」,要視乎業主能否把握併購機會出售物業。
國際形勢嚴峻,新冠疫情第三波擴散,香港經濟嚴重下挫,很多企業已不能生存下去,商戶叫苦連天,商店結業潮漫延。《施政報告》即發表在即,工商舖位業主期望政府給予工商舖界更多紓困措施落實,以在疫情下共渡時艱。
在多項樓市稅項辣招下,舊樓收購意欲已大大受打擊,因發展商併購舊樓需預先支付合共三成樓價的款項,鎖死部分資金。
回顧過去十多年歷史,每次疫症過後,翌年的私樓入住量均大增,但在供應緊絀、「明日大嶼」遙遙無期下,政府可考慮以獎賞機制或拆牆鬆綁幫助發展商加快市區舊樓重建,以增土地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