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準普爾不但沒有降香港評級,並且表示如果「國安法」令香港社運衝擊減少,則會考慮提升香港排名。大家都認為標準普爾做法非常進取,香港除了經濟之外,亦會受到政治衝擊,新加坡政治形勢明顯比香港穩定。

用腳去投票,最能反映一個地方人民對政府、對前景是否有信心,西方世界「中門大開」,到最後有多少香港人會決定離開,將會是一次對《港區國安法》落實之後的「信心投票」。

如果是精壯人士移民,不但失去在香港的工作地位,甚至到了當地要從基層做起,所以我認為精壯年齡的移民不會太多。不過,在初期一定會有不少香港人申請,是否真的移民?5年之後再作打算。

我接獲不少市民的查詢,甚至有外傭向僱主查詢自己能否申請BNO,所以我認為有需要再解釋BNO的背景和申請人的資格。

交稅多即是收入多,社會地位又高,移民之後不但收入減少,而且地位會大幅下降,分分鐘由總經理變總務,那些人點捨得移民?

若是把留美工作的華裔科技人員都吸收回中國,中美科技實力的對比恐怕會換一換位置。留住人才如此重要,為何特朗普仍毫無眼光?

由於地薄,在天運轉變時香港人都會有一大波的移民出走,但不久又有一波移入。歷史上每逢「三元九運曆法」中,運勢改變,便會發生。

隨着國安法上場的是一整套政治正確措施,包括如何確保學生不受到不良影響。對不少中產父母,子女的教育是去留的重要考慮。

要了解移居到日本的方法,相信有很多不同的途徑可以代勞,作為留日學者的我,今日就分享一下近日大家常常問我的問題吧。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表示,現今香港根本沒有能力自行立法保障國家安全,中央就必須在國家層面立港區國家安全法及執行機制。

香港是美國很想多加利用、以進入中國的金融中心,美國會否在香港撤資?

《華爾街日報》社評呼籲美國政府考慮給予香港人綠卡,讓他們長遠有機會成為美國公民,如果大量黃絲因此移民外國,香港到時能否變回一片「藍淨土」?

東西雙方的冷戰甚至熱戰,對香港來說是司空見慣;我們準備面對危機的時候,也要把握可能出現的契機。今天香港面對的震盪並非空前,也未必是絕後。

世界上發展得比香港先進的地方並不多,到別處移民,等同要放棄比較高的生活水平,放棄比較好的職場與事業發展,放棄比較舒暢自由及較安全的生活環境。

要離開香港這個自小成長的熟習環境,移居一個陌生地方,另起爐灶,無論家居、事業、鄰居朋友圈等都要重頭開始,實在談何容易。

很多人不知道,移民台灣就算人有自由,錢也沒有自由,老實說,台灣政府一定要這樣做,否則外資一定將台灣房產物價炒起,以大多數台灣人現時的收入,想唔暴動都唔得。

親中/抗中是一個政治取向,公開表態可能要付出一些代價,許冠傑絕對有自由不想冒任何的險,別人不能勉強,而太極高手的他一向保持曖昧,真係令人「難分真與假」。

英國首相都尚且在稅務上「中招」,奉勸大家移民時多聽多問,有需要時就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蔣匡文預計2020年尾會解決反修例事件,但至2024才有望解決深層次矛盾。新科技帶來變革,但未來20年也會有革命甚至戰爭的風險。

香港人很重視「有得揀」,俗語有云「勉強無幸福」,若然香港人覺得自己被迫做某些事情,他們一定不滿。

近幾年在歐美各國浮現的反移民潮,並未讓跨國移民與移工流動的趨勢大浪消褪,他們已成為文化、技術、資金等全球融合的重要力量。

看香港還要看大局,世界大勢是中美之爭,香港只是一棋子,是事件之一,而歷史絶非僅依循某一條路線,同時必有許多事件,頭緒紛繁,各自前進。

人到中年移民澳洲,感覺無法伸展這一番抱負,每每想到這樣的艱難處境,情緒都不免有點低落,但面對現實的重壓,我並沒有沉浸在挫敗中無法自拔,當時的我一直在思索可行的出路,汲取經驗教訓。

香港和境內境外各地之間,建立了數不盡的聯繫和網絡,千絲萬縷。不能不承認,香港和華人出洋的歷史是中國近代史和世界史的重要一環。

少了100萬人,亦即反修例中最積極示威和支持暴動的人走了,香港內部政治矛盾減少,有利政府與社會找出有效方法作長期發展。少了100萬人,社會各種設施、服務、交通乃至生態環保都可大有改善。

生育危機已經給人類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世界會屬於那些有利於生育的文明,而不屬於那些不利於生育的文明,前者能夠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而後者則會以各種方式逐漸消失。

50年的「一國兩制」的上半部,兩制大於一國,按照現狀,在第5屆政府的餘下任期裏,即2022年前,情況不會大變。

我們捱得住,香港一定冇事,8月13日是香港最黑暗的一日,在黑暗之後,曙光就會出現。

到底有沒有華裔的代表社區說話,又能被美國所接受?其實在總統這個層面我覺得是不大可能了,但是我也說了我的預測,在內閣層面、在州長、市長層面都是有可能的出現華裔政治家的。

移民台灣的人,原有在香港的單位,無論出售或者出租,都可以說是為香港的房屋供應盡了一分力。所以,我們應該尊重移民台灣的人,而非取笑他們要移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