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調整角色其實是一個大議題,絕不是在這邊加一項工作,在那邊設立一個新的專員那麼簡單的事情。
雖然市民將陸續注射疫苗而可幫助防疫工程,但這跟整體回應新冠狀病毒病所帶來的各種挑戰,並不是同一回事。
政府宣布將改革通識科似乎在市民意料之內,但在某個意義上,這不應是討論的終結,而是一個更廣泛的探討的開始。不過,由於這次宣布「動手術」匆匆忙忙,到目前政府尚在解說之中,則引起社會擔心政府並未做好準備。
長久以來,我們沒有認真對待「成熟學生」的需要,沒有真真正正的將所有學習渠道打開,為不同年齡、不同階段、基於不同需要的學員提供教育、訓練。
以什麼態度來對待林鄭月娥未來的《施政報告》,或多或少會反映出當事人的自我政治定位。
如果特首能夠在新一份《施政報告》裏回應一個問題便已經足夠——她對未來一年的香港社會,有一個怎樣的圖像?
大家在討論下一階段怎樣如何的時候,其實需要採用一種更長遠的目光,而不是再糾纏於下星期會好一點嗎?就算下星期單日新增確診個案的數字下跌至25人或以下,難道食肆便會准許恢復晚市服務嗎?
把問題的責任完全推給對方,基本上無補於事。面對當前的局面,大家暫且收起情緒,嘗試想想今後的道路如何走下去。這是一個很難處理的題目,但必須認真對待。
過去我們太習慣以功能主義的論述來討論香港的價值,但時移世易,宏觀環境的變化早已提出了很多新的提問,而我們似乎還未有準備去作出回應。
當不信任成為了主流日常意識之後,凡事懷疑,要仔細檢查每項細節,假設每件事情背後都另有一個事實,表面上相安無事,其實存在陰謀詭計。
當社會發覺,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終極方案的日子遙遙無期時,人的想法便會轉為評估風險,重新計算成本與回報,再次界定所要承擔責任的範圍,然後定出一個新的「正常」。
「半停頓的生活狀態」不單止是停課、服務轉為有限度提供、「在家工作」那麼簡單;當人流減少,同時個人的活動範圍大大收縮的時候,整個城市的生活方式、秩序、節奏都起了變化。
今次疫症襲港,有點兒不一樣。我們不是完全沒有聽到「有危就有機」,而是次數少了很多,甚至是少到令人覺得有點不習慣。
從來就沒有「純民生」的民生議題,也沒有只有政治的政治議題。所謂民生議題vs.政治議題基本上是一套政治修辭而已。
香港人很重視「有得揀」,俗語有云「勉強無幸福」,若然香港人覺得自己被迫做某些事情,他們一定不滿。
缺乏能力和智慧將訴求作出政治轉化,雖然行動的款式或者千變萬化,但具體內容則不斷重播。這是平行時空,但對我來說,更像一集播不完的《迷離境界》。
「林鄭月娥式回應」已成為了香港民間的關鍵詞,代表「你說你的好了」。市民不覺得受尊重,憤怒繼續;尋找出路,成為了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他們很想為香港做點事,但不覺得可以通過政府及其渠道做到他們想做的事。
我在一個月前在此寫過,這不是殘局,是死局。要破一個死局,不能繼續在原有框架內打轉。若嘗試抽離一下,過去兩個月的亂局中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各界都遏抑提出第六訴求。
由抗爭的開始到了目前的狀況,這早已不再是一個「殘局」,而變為一個「死局」。
正當性、認受性只是政府施政的規範性因素的其中一個面向;其實同樣重要的——但在平常日子裏大家不會怎樣察覺的——是政府的道德力量。
所謂「中間落墨」是糖衣毒藥,而有商有量是投降的代名詞。這種剛性取向,「寧為玉碎,不作瓦存」,玉石俱焚,會好過「不湯不水」。至於「中庸之道」這四個字,好像早已消失,甚少見諸公眾議論空間。
事關重大,小心輕放。為從長計議,必須以實證為基礎,進行客觀和中立的分析,通過研究來幫助大家判斷和決定。
什麼高增值服務,什麼高檔次消費,統統都只不過是隨便說說,擺個姿勢,完全沒有實質內涵,更無跟進的政策部署。如是者,這類空口講的白話,一講便講了十年八載,成績欠奉。
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繼續對特區政府的政策、舉動半信半疑(甚至是懷疑多於信任),不無道理。在投入規劃之前,或者政府與社會都需要重新溫習一下「香港人與香港社會ABC」。
當我說無論香港人有何主觀願望,區域整合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必然繼續發生的時候,並非想講一些人所謂的「被規劃」。
當前環境對香港的一大考驗,是它需要怎樣認識周邊的鄰居:香港可怎樣運用鄰近地區資源?鄰近地區又打算怎樣運用香港資源?要應付未來挑戰,香港先要懂得跟鄰居競爭。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設計,其實相當耐人尋味。設計的藍圖似乎假設特首可以單人匹馬,主持大局。這樣的想法背後,可能只建基於一種對非政治化的迷信。
很多時候領袖愈想在受到挑戰的過程中,重新突顯他們的聲望、權威,以為這樣做便壓得住整個場面,其結果卻剛好相反,引起更多人的懷疑。
問題是今天我們討論的題目,是關於大灣區作為香港人就業的一條重要出路,則我難免會感到好奇:為何應該是相當「搶手」的香港人才,在早已對外開放的大灣區裏,仍未成為「搶手貨」。
現時在香港內有關大灣區的討論,談很多灣區如何幫助香港變得更好,而較少討論怎樣可以將灣區整體向更好、更有競爭力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