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發展的根本應是人才,就如新加坡那樣對本地有強烈歸屬感的人才,這才可通過人才的努力、知識的積累,使本地經濟可不斷地更新發展,保持競爭力。

在一球兩制的情況下,如何跟不同國家、不同價值觀,不同思維的人打交道,一定要了解人家是怎麼想的。互相理解最重要的就是走進對方的世界裏去理解,然後互相學習找到最佳方案。

「德」這個概念,不只表徵着概括和籠統的思維方式,還在人與物之間,把人放到了概念的核心,而把客觀的物放在次要的地位,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思維方式的維度。

疫情持續至今,香港老人院成為疫情重災區,而新加坡由於mRNA疫苗接種率高,正慢慢走出疫情。同為昔日「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我們應借鑑其抗疫經驗,令公眾正確認識疫苗作用,才能亡羊補牢。

香港是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必須跟隨全國抗疫政策,積極配合;但同時我們應摸索出一條適合香港自己的抗疫政策和應對方法,釐清我們的抗疫目標,探索到底可以怎樣做。擺脫清零、共存之爭,盡快令香港走出困境。

如果今日的香港已成深圳的窮親戚,那該如何形容它與新加坡的關係?香港淪落至此,那套「新加坡能,為何香港不能」的雙城記式論述還有意義嗎?

香港醫療系統崩潰,直接導致收治大混亂。時事評論員霍詠強認為,這段時間新冠確診逝世的病患,無論他們的過世主因是否因為新冠,但收治能力弱、搶救能力不足,醫療系統責任無可推卸。

新加坡外長維文於15日重申:「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行為極為惡劣」。他提到增加軍力的投入,記取烏克蘭教訓:「沒有其他國家會為你流血。你必須站起來,做好戰鬥的準備,盡一切代價捍衛自己的生活。」

老實說,到新加坡打工的外籍人士好似遊牧民族,總有一日,新加坡政府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或者其他地方有更好的待遇,那些人便會離開,「全世界最受出國工作僱員喜歡的地方」的銜頭不攞也罷。

日復一日面對堆積如山的法律文件,只有游泳才能為Eliza帶來喘息的空間。她自大學畢業後多年來不斷在本港及海外參加先進分齡賽,亦曾在香港律師會屬下康體會擔任主席及其泳隊榮譽隊長,積極推廣運動精神。

用「熒」字看,移民目標國家在香港南方;兩火明示炎熱國家;符合炎熱、在香港南方,和受港人歡迎的移民目標地只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三國。

新加坡政府提出要與疫情並存的策略,不無道理,也是經過深入的考量才公布的,絕對不是「放棄清零」這麼簡單。

不是永遠不會與病毒共存,只是在現時環境之下,香港毋須孤注一擲,暫時不適宜與病毒共存。

在「愛國者治港」的號召下,所有人只管融入大灣區,但對外方面卻是一片空白,且沒有人負責平衡兩者,這可是香港前途的一大隱憂。

最新一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出爐,紐約、倫敦仍穩坐全球金融中心首、次名地位;而香港和新加坡分別排第三和第四位,得分均下降了25分。

清零要加大力度,內防外防,亦要有與疫共存心理準備,處理危困的社會民生。

欄目以〈攏袖觀棋〉為題,取自袁枚作品《春日偶吟》。我想憑詩寄意,勉勵各位在時代夾縫之中,細心觀察國際形勢,或可窺見世界未來。

馬凱碩估計,美國的意圖或許要遏制中國成為經濟最強國家,但如果是這樣,一定會失敗,因為無法阻止中國崛起,道德上也不能阻止中國人改善自己的生活。

1947年,20歲的李福志隻身從新加坡來到香港,生前寂寂無名的他,2015年卻意外因半世紀前的攝影作品,讓香港記住了他。

政府在設法壓低樓價的同時,必須設想一套方案,以避免1997年地價回落削弱政府收入的情況再次發生。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如新加坡般分拆地產市場。

我認為,在做規劃工作的初期,必須把考慮撥作住宅用地的土地訂得多一些,譬如不只14%,而是16%。有額外,才可以有取捨。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前系主任鄭赤琰教授指出,新加坡行非共政策是民主社會主義,李顯龍發表重要文章對中美關係有利,新加坡政府對中美冷戰的看法有代表性。

長期屈在疫情中,心情難免不愉快,難得二十一世紀的通訊科技發達,連電台傳授廚藝也花樣多多。

香港在得道多助下,會繼續發展得好,我們要感謝前人,在今天也要努力去做我們下一代會感謝我們的工作。

香港沒有以全面暫停償債等劇烈方式,來作為濟助財困企業的方式,這使改革破產法律更為重要,能未雨綢繆為香港未來可能出現的另一次困境做更好的準備。

美國不全是特朗普極右派的妄人,深謀遠慮者不少,中國不得不防,緬甸更要防範。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1-03-08
熱愛城市探險的 Sacha 來自英國,丹麥的 Lene、新加坡的 Tia 和來自美國的 Elizabeth 進入一個廢棄的客家大宅探索,這是元朗一座建於1933-36年三級歷史建築,以慶祝國際婦女節。

隨着社會生活的日益多元多變,我們需要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載體來傳承及豐富傳統及文化。

緬甸突然發生軍事政變背後是否有什麼原因?東南亞政治專家的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前系主任鄭赤琰教授認為,很大可能與美國的顏色革命有關。

我認為測量師預測樓市下跌反而是一個利好消息,代表有不少本地及海外資金打算買入香港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