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烏茲別克的紡織業才剛剛走出棉花被國際社會杯葛的陰霾,但在一帶一路的助力下,當地紡織產品似乎已在新絲路「再出發」,重返國際舞台。
《三代人》這本書表面上是紀錄個別中大社會學系校友畢業後的人生起伏,但它的敘事視角將個人故事緊扣時代洪流。雖然它是學系與出版社合作的新書,但書中沒有流於官腔,一面倒地說好社會學故事。
人工智能工具為全球教育開拓出一片新天地,但教育持份者必須支援學界全面推動人工智能教育。
中美緊張關係的漣漪效應正在席捲亞洲及全球,大大改變了貿易和投資的市場生態。過去幾十年來,中東一日千里的經濟發展,為外企締造無限商機。香港正好可以發揮「超級連繫人」的角色。
大灣區的創意工業目前最需要的,正是一個適切的渠道展現其豐富潛能。當大灣區其他城市加強與香港合作,共同推廣比疫情前更緊密的文化交流,中國的創新藝術作品定能提高競爭力,成為國際藝術市場的焦點。
儘管ESG仍處於開發初期階段,但ESG已展現出它有潛力為企業帶來數萬億元的商機。企業不應只把ESG當為報告框架,而應當將其融入到企業的商業運作中。
聯合國釐訂17項全球目標,期望「結束貧窮, 守護地球,確保所有人在2030年共享和平與繁榮」。如今只有不足8年的時間,這些目標能否在2030或以前逐一實現?
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下行,教育問題亦不容忽視,3位講者相信推動女性就學,達至教育及經濟男女平等是改善全球經濟的不二法門。
比爾·蓋茨認為,這是人類避免災難性全球暖化進入倒數最後10年,要令《巴黎氣候協定》 訂下的計劃有所進展,政府需要私營公司和慈善機構的共同參與,推動環保創新。
雖然《施政報告》肯定教育在推動香港創科的重要角色,政府在未來教育的資源投放方面仍有改善空間。筆者敦促政府及早優化課程、改善教學條件並改革政策框架,幫助香港年輕人裝備未來技能、打造香港矽谷未來。
印尼經濟事務協調部副部長魯迪.薩拉赫丁在一個論壇中表示,「要從疫情中恢復過來,數碼貿易發展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各國應該加速數碼化轉型,而通力合作是促進該地區數碼經濟發展的成功的關鍵。」
減慢氣候變化意味着各國需着力「減碳」, 但此舉卻常讓元首陷入拖累經濟發展的困局。究竟應對氣候問題與經濟發展是否必然對立?國際間能否覓得同時兼顧兩方面,對人類未來發展雙贏之法?
欄目以〈攏袖觀棋〉為題,取自袁枚作品《春日偶吟》。我想憑詩寄意,勉勵各位在時代夾縫之中,細心觀察國際形勢,或可窺見世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