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改革,在當前新形勢下已經無政治議題;在去政治化大氣候下,特區政府的改革應圍繞着建立港人的幸福感、歸屬感、認同感為目標。
垃圾徵費,究竟是「再出發」還是「重新出發」,留待特區政府去決定;但出發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改名。政策目的是減廢,卻說成是徵費;減廢沒有人會反對,而抗拒甚至反對徵費卻是天經地義。
今天的職場老手,回想那些年初出茅蘆時的沮喪和惶惑,應能感同身受。所以當我們看見新手有着自己當年困頓的身影時,還請暫停抱怨,把握機會挺身而出,通過言傳身教,好好負起師兄師姐的責任。
為了讓學校走進社區,甚至讓學校成為社區的重要持份者,我們嘗試運用體驗式學習配合推行友善社區學校,善用社區及校內的資源來回應社會所需,把學生的學習帶至學校以外,同時讓社區人士的參與連結至學校之內。
有愛,才有歸屬感;有歸屬感,才會坦誠交流;會坦誠交流,才樂於用心實踐。當一支團隊能樂於用心實踐,一切行政策略及計劃就能發揮效果。
學生學習從來不限於校園發生。在生命及價值觀教育而言,尤其如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運用社區資源,配合家庭教育,共同培育學生優質而豐盛的生命,在在需要思考。
更開心的是,隨着歲月流轉,我們的聯繫一年比一年多,傾談的也一次比一次深入。而另一方面,我也刻意培養跟外子一起的共同朋友。怎樣認識?就是興趣的結合,所以我們有「中年好乒乓組合」、「中年旅行組合」等。
只要香港人不要自大、不要懶惰,憑着「明天會更好」的信念,增強對香港的歸屬感,今天,只是下一場精彩比賽的起跑線。
「民智行動設計智庫」於2020年中成立「蛻變計劃」,對2019年反修例事件中的被捕年輕人提供情緒支援及輔導工作,並於2021年中進一步向刑滿出獄的年輕人提供「生涯重塑」服務,幫助他們重返校園、職場。
如何讓學生體驗關愛的校園生活?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讓學生對學校產生歸屬感,這也是保持正向思維的重要元素。
利誘以外,企業可以憑些什麼讓人才安心效力呢?
教育如何拿捏和取得平衡,不單是一種藝術,也可能是個永恆的議題。
「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環境營造計劃」召集人張海活說:「若使用者一起構思他們生活的地方,同學會活得更開心、幸福。」
我不是因為中文好而加入中文學會,是入會之後,才自以為中文已漸漸變好。
創業難,守業更難,壯大難上加難。要突破富不過三代的古訓,及早規劃傳承工作,讓新一代和企業都有足夠時間學習和適應,掌門人責無旁貸。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2-10-19
除了背靠祖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扮演好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角色尤其重要,香港亦要加強自身優勢,推出更多吸引外資及凝聚人才政策。
8月21日晚,新加坡紀念建國57周年,李顯龍總理發表演講,闡述俄侵烏後的全球變局、台海局勢緊張,新加坡作好應對戰爭的準備。在8月9 日的慶祝國慶獻詞,則提到加強防衛、自力救濟、新加坡人的歸屬感。
創建香港必定不能建基於對失敗的憤恨、仇視,而是建基於勇氣、韌性,以激發人們找到生命的溫暖。捍衛真理與善,讓市民看見香港值得存在、值得捍衛、值得為此而付出、值得香港人願意重新投入這個共同體。
民族主義與我們的身份認同密切相關,很值得每一位中國人深入思考。如果弄不清楚,後果嚴重,或者成為無根浮萍,隨波飄蕩,或者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漩渦,失去了自我,捨本而逐末,卻毫不自知,傲睨萬物,還自鳴得意。
民心回歸只能依靠教育,但是香港不能矯枉過正,教育不能用政治宣傳的方法推行,否則的話,會傷害學生的學習,影響一代年輕人的思想、人格發展。
這個年代的政府普遍失效,因為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釋放的微權力,令政府難以像從前那樣將自己的意志加諸人民身上。各地政府以大力度推行抗疫措施,往往遭到同等或更大能度的反抗。
香港社會由亂到治,如今第七屆立法會議員經已順利誕生,不需執着於投票率的高低,樂觀向前看,行政、立法相互配合在政府有效的治理下,相信香港的明天會更好!
一切教育也是由愛開始,你回想自己當年最喜歡的科目與成績最好的學科,是不是也是由一個喜歡的老師開始?當我們的心貼近,我們的一言一行便會格外有力。在愛中成長的孩子,有良好的自我形象與自信,同時也樂於受教。
華懋集團周五(11月26日)公布重點社區文化項目「如心同行 叮!叮!叮!」,即日起至明年1月14日,邀請4000個基層家庭、學生和長者免費乘搭「叮叮」電車,並有專業導賞員介紹沿途的港島地標。
國家教育部建議將普通話融入考評體系實在是切中要害的建議。港府須盡快回應教育部的建議,扮演積極的角色,大力推廣普通話,促進中港交往和合作,構建兩地社會、 經濟、文化共同體。
2014年就任校長,黃玉山教授帶領大學變革求新,耕耘建設。今天細意回想,時光荏苒,七載歷程宛若晃眼消逝,卻又記憶猶新。
「以區為本──長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課程」希望學生不單止能走出課室,更希望透過跨學科課程,帶學生走進社區,讓他們從不同學科角度了解社區文化,並重新注視過往忽略了的傳統習俗。
水務署大量的署內署外活動,消除了分部、職系和級別的隔膜,活動中的合作則加強了公事上的合作。
員工若對崗位或工作環境不滿,難有出色表現。2000年代中期,水務署訂立了詳盡的監工輪轉調職機制,在運作效率和擴闊員工經驗取得平衡,工會發出會員通告,大讚署方安排,這種情況在政府部門相信甚為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