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佛教

參訪寺院的禮儀
作者:常霖法師2020-05-12
當你看到別人不順眼,就要檢討自己,究竟有沒有犯同樣的錯誤而不自覺?或是該用什麼令彼此都愉快的方式來溝通以化解問題,而非一味的認為都是對方的錯?
真正體會活在當下的意義
作者:馮孝忠2020-05-09
佛教如實觀是一種深層次的客觀,學習在生老病死四苦中解脫,明白生命的風險和無常,所以會認真了解疫情和評估風險,以便作出適度預防,以平常心持正面的生活態度。
念佛與護生
作者:釋證嚴2020-04-20
學佛就是幫助我們認清真理,然後得一善而拳拳服膺——知道生命危脆,一口氣不來生命就消失了。所以在尊重人命之外,更應該尊重一切眾生的生命,戒殺護生,這才是真正回報父母恩。
禪修抗疫大法
作者:佛門網2020-04-19
遇到逆境,很多人都難以入睡,但睡眠障礙是「果」,身心出現問題才是「因」。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改變自己的生活節奏,加上睡前做靜修睡眠運動,睡眠障礙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佛教身心療法 疫境自強行動
作者:佛門網2020-04-18
現在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身心療法,幫助大家強身健體。介紹的身心療法,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減少大家的身心煩惱,包括微笑行動、鬆禪、放下禪、靜觀聆聽訓練、靜觀呼吸訓練、慈心禪、動禪、和睡禪。
僧徹法師:歡喜自在
作者:張灼祥2020-04-02
面對疫情,僧徹法師說:「我們該同心抗疫,積極面對困難。」
緬甸仰光的年輕學徒僧侶 Young Novice Monks at Yangon in Myanmar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0-04-01
四名年輕學徒佛教僧侶在緬甸仰光最神聖的宗教紀念塔仰光的大金寺。對許多緬甸男孩來說,進入僧侶生活是一個人生重要進程,大多數都只是當學徒僧侶幾個月,而不是終身奉獻。
宗教與傳染疫症
作者:雷鼎鳴2020-03-09
佛教在美國不算普及,其處理疫情的策略,恐怕與我佛無緣,其他有大爆發的國家或地區,卻未必與當地的宗教與習俗沒有關係。南韓與伊朗成為疫情大國,顯然與宗教有關。
人與自然,以誰為本?
作者:李焯芬2020-02-16
依照佛教的緣起法,人只不過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彼此處於相互「約制」與「被約制」的關係網絡中,相互依賴,互為條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與正念同行》──在世俗的洪流中不忘初心
作者:吳志軒2020-02-07
如果道場太遙不可及或會拒人千里,但是太遷就、無要求就不是修行,之後也沒有進步了。這一個「欲鈎」的分寸不容易掌握。一行禪師在紀錄片《與正念同行》中展現了他的慈悲與智慧。
禪在日常生活中
作者:馮孝忠2020-01-05
禪修的目標不只是在打坐時產生正念和覺醒,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顯現明心見性、「本來面目」、不為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主導行為。
東蓮覺苑見證時勢變遷 弘揚佛法初心不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9-19
那個遙遠的年代,讓《東蓮覺苑──香港佛教的傳奇》的作者潘麗瓊感到,宗教所言及的慈悲為懷、眾生平等非紙上談兵,反之以行動實踐,並執行了近百年。
君悅酒店的啟示
作者:常霖法師2019-09-17
今時今日的佛教,雖然可說相當興盛,但形象上原來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自己身為其中一分子,就更需要以身作則,盡量做一個好榜樣之餘,還要積極弘揚,加深大眾對佛法的了解。
不落兩邊與忍辱波羅密
作者:馮孝忠2019-09-13
現在活在一個充滿分化甚至是撕裂的社會氣氛之下,一個煩惱熾熱的環境的形成,是社群的共業,作為一分子,大家都難脫與這個因果的關係。
平等心開、如實看見
作者:吳志軒2019-09-04
「法」布施無形無相,盡虛空偏法界,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所以亦比有形相的「財」布施厲害,不可思量!
無私的慈悲
作者:吳志軒2019-08-21
正如《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陀捨身飼虎割肉餵鷹的故事,體現了無我的慈悲。如果有「我」,就不能成就如此不可思議的菩薩行。
風雨中的錨
作者:吳志軒2019-08-07
在佛法中,我們的錨就是佛法僧三寳的慈悲與智慧。有了這些錨,我們方能身心相安,不畏風雨。
善用盛年,享受盛年
作者:馮孝忠2019-06-16
《六祖壇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教藝術作品展 豐富傳統藝術內涵
作者:編輯精選2019-05-11
佛教藝術作品展展出作品的內容涵蓋書法、繪畫、攝影、花藝、香道、種子字飾物,當中包括著名書畫家、洞簫、笛子演奏家及造簫家譚寶碩老師的墨寶、三次榮獲香港花展比賽東方插花組別總冠軍的花藝作品。
將心比心的慈悲與智慧──新時代下競爭與協作的佛教啟示
作者:吳志軒2019-04-04
真正的協作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工作上,團結和合作的最大障礙始終是私心。
廣州光孝寺與齋菜
作者:方曉嵐2019-03-31
光孝寺內有很多珍貴的佛教的歷史文物古迹,如始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達摩開鑿的洗鉢泉、唐惠能六祖的瘞髮塔、密乘的陀羅尼石經幢、南漢鑄造的千佛鐵塔、宋朝時期修建的六祖殿、伽藍殿、天王殿、鐘樓、鼓樓等。
「給」是星雲大師的「初心」與「一生實踐」──不要佛教養我,我要佛教成長
作者:高希均2019-03-26
樹有根水有源,大師正本清源地在自問:做和尚的初心是什麼?根本的動機在哪裏?
趙越博士 笑看生死
作者:編輯精選2019-03-11
佛法的意義都是在考驗你,在死亡的時候能否從容地面對,自由選擇你要去的地方、留在六道還是脫離六道。佛法的緣起就是從死亡開始,以死亡作為鞭策你的力量。
佛教價值觀與經濟學
作者:編輯精選2019-02-21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聯同歐洲經濟及社會中的精神價值研究學院,以「佛教價值觀與經濟學:投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為主題,於2019年4月13至14日假香港大學舉行一連兩天的佛教經濟學國際會議。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出家發現新世界
作者:佛門網2019-02-21
真正了不起的不一定是所謂「名成利就」的人,更可能是市井中人,或許是心地善良的老婦人,或許是朝着目標奮進的年輕人,他們雖然默默無聞,但卻可能是高尚,富於同情心,能夠無私地關愛他人。
唐代社會瀰漫宗教氣息
作者:楊興安2019-02-16
唐代遊民入僧道者眾,甚而造成社會問題。小說載事多屬創作,但內容不少反映當時社會現狀。在唐人小說中,對於社會上受道佛宗教觀念影響生活的描述不少。
朱鶴亭:中華醫學 有容乃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1-18
朱鶴亭先生認為中華醫學包含了多民族的智慧,「中國的醫學是民族性的,中華民族融合了56個民族,中華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包容大了以後,研究中華文化必須從民族的角度去考慮。」
李焯芬:傳承絲路歷史使命 一帶一路任重道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1-07
一帶一路是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之間的對話,是一個互鑑、融合的歷史進程。從歷史的過去,展望歷史的將來,透過一帶一路,為發展中國家進行基建工程。
理想邦,人間淨土,西方極樂世界
作者:馮孝忠2019-01-06
集體調控物慾,多注重環保,就可能鳥語花香,那就是現代大德聖嚴法師和一行禪師推動的「人間淨土」。一切由心造,人類的共業是善是惡,要共同努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因果責任。
許曉暉女士病逝:記一位身體力行支持佛教的香港公僕
作者:佛門網2018-12-06
為了推廣靜觀,以助香港人減輕壓力、不安或憤怒的情緒,許曉暉女士在「澄鏡臺」中特別撰寫〈停一停.心呼吸〉一文,鼓勵市民每天抽出三分鐘,覺察自己的身體感覺、情緒和想法,好好關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