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空本無殊

緣生緣滅 不可思議
作者:馮孝忠2023-09-06
這次變化也令我感受到日本茶道強調「一期一會」的理由。就算另一次聚會是相同的人、相同地點,但人和自然環境每天都在變,所以每次茶會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因此茶主人會全心全力的安排。
廣結善緣與面面俱圓
作者:馮孝忠2023-08-03
正信佛教徒在學佛路途上自然會廣結善緣,在世俗生活或學佛都是修行,都應該是以利己利他為原則。佛教徒在世間事業很成功的大不乏人,都是努力和待人接物以八正道心為準的因果。
小我‧大我‧無我
作者:馮孝忠2023-07-05
我們修行,無論是哪一個法門,都是從觀察內心,由了解緣起性空、放下小我(我執)開始。
大師們不曾遠去
作者:馮孝忠2023-03-08
星雲大師和一行禪師圓寂前的遺教,都是苦口婆心勸勉我們不要執着於他們今生的示滅。只要我們領會到佛法的真理,一行禪師和他的僧團,佛、法、僧三寶都在我們身邊。
往生淨土與臨終助念
作者:馮孝忠2023-01-11
新冠疫情時期,很多病人在臨危之際都無法與家人再見一面,這對修行佛法的人來説是極大的考驗,因爲生命的終點在佛教中是意義重大的。但是其實只要心中對佛菩薩的慈悲有信心,依賴佛力的接引,便也可「往生」。
從淨土觀察人生無常
作者:馮孝忠2022-11-17
這幾年社會的不安和疫情,加上投資市場動盪,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嚴峻和難受的,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但正如一行禪師所言︰「痛苦和幸福是分不開的,蓮花的生長離不開淤泥,有痛苦才能有機會滋養理解和慈悲。」
佛菩薩不是賞善罰惡使
作者:馮孝忠2022-06-15
佛教不是「神教」,身口意三業都會創造果報,惡因惡果不是求神拜佛就可以一筆勾銷的。所以,學佛要有恆心,「依教奉行」,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自知不受後有」為目標。
一切由慈悲和智慧開始
作者:馮孝忠2022-06-01
雖然佛教並不提倡祈福,但佛是慈悲的,明白我們有訴苦,私底下懺悔,燃點希望的需要去支撑我們面對無常,應付逆境,持續修行,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和眾生緣分最厚的菩薩之一。
疫情 ‧ 考試 ‧ 放榜
作者:馮孝忠2021-08-07
身處非常時刻,需要彼此諒解,共度難關。有宗教信仰或共同哲學理念,例如儒家的克己復禮,又或有濃厚的家庭觀念,大家要互愛。
養生先求淡化執着,再求放下
作者:馮孝忠2021-03-05
正確的觀念會帶來正確的決定和行為,可以預防許多疾病和避免藥石亂投。
治心病和治身病同樣重要
作者:馮孝忠2021-02-05
如果我們要力行布施,首先要自己情緒商數夠高,或是經過禪修靜心,經得起對疫情的煩惱和恐懼、抗疫疲勞、社交距離對身心的衝擊,才能散發正能量。
無敵是因為沒有敵人
作者:馮孝忠2021-01-10
一位一向對中國哲學有研究的朋友,介紹一篇論述《道德經》內老子的治國之道和待人之道的文章,說能做到沒有敵人和沒有人視你為敵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愈來愈多彈性素食者
作者:馮孝忠2020-12-06
隨着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加之健康、宗教等多重因素,全球的彈性素食者數量正在增加。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素食是給自己增加善業。而從經濟的角度看,素食是餐飲業的新興市場,值得投資。
緣起性空不等如消極
作者:馮孝忠2020-11-08
我們不要誤解「緣起性空」為一切皆空就是消極人生,毋須為世間事業努力,這類佛系的新詮釋是有點個人意願呢。其實「真空妙有」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道理。
品嘗甜品、插花也可以很禪
作者:馮孝忠2020-10-17
夫妻情侶可以嘗試一起在網絡上參加一些正念、覺醒、禪修、打坐去調整心態,減少心煩和多些包容。
請相信你的心
作者:馮孝忠2020-09-06
抗疫疲勞,人心躁動、擔心、恐懼甚至憤怒都是可以理解的。今次疫情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是一次大考驗。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作者:馮孝忠2020-08-09
佛是我們的良師、教主,留下很多法門,一定有適合我們,提升我們的情緒管理、素質和品格的。
不要給自己的觀念蒙蔽
作者:馮孝忠2020-07-05
自律是一種普世人格目標,儒佛法都是殊途同歸。但是歸根究柢的目標,就是認識自己的心,禪宗稱為「本來面目」,不受外緣和概念產生的假我所蒙蔽。
尋找離苦的道路
作者:馮孝忠2020-06-07
疫情感染力強,我們無法不恐懼,對其他人下意識地築起結界。但我們也見到很多具大慈悲心和利他主義而產生大無畏心的善行,全世界的醫護人員都付出了很多。
真正體會活在當下的意義
作者:馮孝忠2020-05-09
佛教如實觀是一種深層次的客觀,學習在生老病死四苦中解脫,明白生命的風險和無常,所以會認真了解疫情和評估風險,以便作出適度預防,以平常心持正面的生活態度。
佛法以慈悲、抽離克服恐懼
作者:馮孝忠2020-04-05
面對來路不明、有點防不勝防的新冠肺炎,又未修到不害怕病痛和死亡,很難不產生恐懼,寢食不安,經常杯弓蛇影。只能朝着小心、不擔心這個目標努力。
抗疫情要小心,但不過慮
作者:馮孝忠2020-03-08
香港在社運後又遇疫情;我們能否活得自在,還是給環境牽動着內心,活在或悲觀,或無奈,或憤怒情緒中,都得看我們能否看清楚內在的我,由內心的真我主導心情、行為,佛教的禪觀能引至正面生活態度。
我們都是一人扮演多角
作者:馮孝忠2020-02-08
僧團除了傳法,還有團結信眾,和顯示人和的典範作用,因為人有很多習性,有群組就有人事問題和煩惱。
禪在日常生活中
作者:馮孝忠2020-01-05
禪修的目標不只是在打坐時產生正念和覺醒,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顯現明心見性、「本來面目」、不為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主導行為。
覺醒、正念之外的禪
作者:馮孝忠2019-12-15
在學會覺醒和正念之前,我們首先要能真正的「停下來」,「現代人感到孤獨、失落、疏離和絕望,便是不能聽的緣故。能停,我們才能重整自己,才能接觸到美好之事,才能感受和散發慈悲和愛。」
認識死亡真意
作者:馮孝忠2019-11-03
近來讀到法忍法師一篇〈淺說西藏生死書〉的文章,原來書的用意是要通過人面對死亡,感覺到世事無常,人也無常,所以一切都不值得留戀,就能放下,不再執着,這可算是解脫的第一步。
管理好自己的心,包容是慈悲和智慧
作者:馮孝忠2019-10-06
當我們以友善、慈悲和仁愛的心來待人,即使對方仍在盛怒之中,或是原來有暴力傾向,也會因為我們的柔軟、慈悲受影響而起轉變,不至以憤怒的心對待我們。
不落兩邊與忍辱波羅密
作者:馮孝忠2019-09-13
現在活在一個充滿分化甚至是撕裂的社會氣氛之下,一個煩惱熾熱的環境的形成,是社群的共業,作為一分子,大家都難脫與這個因果的關係。
能捨,放下,往生
作者:馮孝忠2019-08-15
只要信心產生,我們打開心扉,我們就毋須擔心什麼時候往生,也不會厭離塵世,急於往生。
健康長壽,繼續修行
作者:馮孝忠2019-07-14
在世時活得有意義,臨終時不太恐懼慌亂,減少身心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