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的中六畢業生,沒有了畢業典禮,逼於無奈地失去了許多與同學相處的時間,卻有人可從逆境中磨練出堅定的意志,成就自我。
一位考生獲神科環球金融學系取錄,又獲全國頂尖的上海交大醫學系取錄,如何選擇?學生從商從醫無不可,父母亦容讓自由選擇,如何是好?
中美鬥爭加上美國抗疫不力,令到大批華人學生和精英離開。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這是香港的大學學府吸納人才的一個良機。一起聽聽雷教授詳細分析。
廣州市和深圳市應用與基礎科研發展失衡,相反香港擁有較良好和堅實的基礎,理應為兩地人才互通取消限制,強化大灣區各地協作效力。
還有不夠一個星期DSE就要開考,教育策略家凌羽一博士給考生12各備戰FINAL TIPS。
大學需要加強本科生的教學及學生事務工作。這次修例風波警察拘捕的數千人當中,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及中學生,他們為什麼會無畏無懼的走上街頭,甚至做出各種破壞行為?香港的教育百病叢生,在這次風波充分暴露出來。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說絕對權力高高在上,只接納順耳之聲,所接收的訊息便有局限。
我留意到有大學管治團隊主張大學因政府管治問題成為代罪羔羊,認為政府有責任承擔維修開支。我認為此番言論頗為誤導。
勞福局長羅致光話失業率上升,大學畢業生搵工不是很容易,叫他們投身護理服務,我認為羅局長講錯,護理服務是厭惡性行業,未必適合剛剛畢業的大學生。
一個社會發展需要倚靠年輕人;認真傾聽 ;盡量解決問題;是否比消極地說放棄更加有積極意義?
我們今天面對的問題,不只是所謂「失去一兩代人」,整個社會更可能要面對持久的仇恨和對立,無論你持那個政治立場,這結果都不可能是一件好事。
參與暴力的人士,不知有多少是大學生,為何今天香港有些大學生會成為暴力的追隨者,為何他們不循合法的途徑去宣洩他們的不滿?
大學應該有思想多元化,但是總有一個限制,一是法律,二是道德。漢奸言行與仇恨政治是絕不可容許的,不嚴加禁制,香港的大學便會一直淪陷下去。
各大學校長對事件表示關注,不認為暴力對現況有利,期望能各方能和平理性展開對話。
中美貿易戰將有機會影響本地學術界,然作者認為政治絕不應該凌駕學術自由發展,希望美國盡快懸崖勒馬。
與一般中國大陸的城市對比,除了上海以外,香港的生活環境都比較舒服。我想在香港居住的居民,在香港住慣了,不會願意往美國或其它國家居住。筆者在美國住慣了,十分喜歡回到香港訪問,但是不會願意回到香港居住。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公布八項政策措施,鼓勵兩地人才作進一步交流,卻會加重未來本地勞動力負擔。
誰來評論中國?如果13億人都噤聲不語,只靠最高領導一個人的腦袋,試問中國哪來長期的創新和進步?在任何制度下,解放思想,獨立思考,都是發展的必要條件。
近年經常聽到許多教育界以外,尤其是工商界的朋友,談到對於年輕人的期望,都會提到一些知識與技能以外的元素。其實,在人類的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把人的素質,局限在知識與技能。
無可置疑,中國今日在現代化事業上的巨大成就,講到底,與百年來大學所提供的新人才與新知識是分不開的,而蔡先生正是中國學術教育現代化的第一人。
我突然在唏噓之處興起不如擱筆要不寫這專欄了,因為這專欄由他們成長開始素描,不覺十多年,夾議夾敘,批評了教育當局,尤其負責人的虛偽,要莘莘學子接受一套自己也不相信的學習理念。
育兒是場馬拉松,起跑線有兩條,終點線也有兩條,孩子從父母的肩膀上出發,父母依照孩子的發展規律引導孩子開始長跑,跑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追求幸福的終點為止,這就是父母的任務。
若聯招辦事處也不公布大學課程收生平均分,幾乎可預料一、兩年內大學的收生安排,很可能有翻天覆地的轉變。
一位北師大的教授說,大灣區的特點,是很多移民社會,因此社會文化比較講究包容。照這個說法,香港是中國與國際的一個接合點,大灣區又恰好是香港與內地的一個接合點。
無論IB或AL,一般要求七年完成,而本港只用六年,因此精準選科至為重要。
GPA代表「平均積點」,是大學課業的評分。可是我今天希望大家留意的GPA,有另一種含義。
美國民主黨對中國貿易等各方面更加不滿,言辭上、策略上更難對付,中美鬥爭是長期鬥爭,我們要有心理準備。
本社周年論壇邀得香港三間大學的校長對談,討論創科新發展;另邀得企業高層和學者討論,就中美新關係發表看法。
無論如何,我們難道真會相信,僅憑一個線形「決策樹」(decision tree)或電腦報表上的一組數字,就能策劃一家全球性保險公司的前途?就能洞悉擬議法案可能帶來的政治與社會衝擊?
對一個中國學生來說,美國課堂是陌生而又有趣的,只要有足夠的信心和積極的態度來適應美國課堂的文化,就能收獲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