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永財教授表示,亞洲將面臨嚴重的人口老化、勞動力下降及過度都市化問題。他認為亞洲大學應攜手合作,共同制定研究戰略,為亞洲創建美好新願景。
政府應該鼓勵本地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樂齡科技」(Gerontechnology),並推動廣泛使用樂齡科技,以改善長者生活。
要確保香港人口結構的可持續性,政府不能只寄望本地生育率回升,吸納海內外人才,也是一項帶動人口增長的選項。人才來港,當局也應積極吸納他們一家來港,他們家人和下一代也有助紓緩人口的壓力。
在經濟結構轉型、社會貧富懸殊和民心向背的狀態下,為何港府要向乘車優惠此「維穩費」開刀?實屬「對症下錯藥」!
年輕的小伙子剛出來社會工作不久,他們有的是才能而非「財能」,要他們墊支買樓,又要付上高昂的額外稅款,待取得身份證後才可以退款,實在很困難。
香港經濟要進一步擴張,在人口老化的條件下,對勞動力的需求只會愈來愈巨大,本地生育率已極低,不可能回升。作為移民城市、國際都會,香港只能引進人口。
經濟學將子女定義為耐用消費品由來已久,因為子女可以帶來心理上的「收入」或滿足感。從這個角度看,年輕人該生小孩子嗎?
不斷有新一代的年輕人在高科技和虛擬世界中孵化出來,但是舊一代的年輕人也會變老,也會成為被排斥的目標。世代循環,報應不爽,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戰。
我們為何要長生不老?意識到時間有限,才會令我們有無限動力,作出更合適的人生決定。
隨着香港社會人口老化,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人數持續增加,「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數目也必然增加。「平安三寶」成為重要議題,精神健康資訊匯倡設儲存庫,妥善保存這些法律文件。
根據用者自付的原則,個人可以選擇吸煙,但也應為這界外成本負責。那麼煙草稅便可以視為帶界外成本的那部分付出。
稻盛和夫和大前研一早年都在勸日本人要有好心態去度過老年。25年過去了,日本老人只累積了更多的金融資產,但人生呢?
世界經濟不會走向衰退,至少就中國而言,2023年中國的經濟應該可以走向一個緩慢的復甦。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醫學院和理學院的6個研究團隊,獲美國國家醫學院頒發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2022,囊括香港區10個獲獎項目中6個。
香港除了要搶人才、吸引人才及培育人才外,鼓勵生育亦十分重要,鼓勵年輕人生育為未來的香港注入新動力,改善人口結構及挽留教育業界人才,方是可持續發展的正道。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將啟動「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旨在提升社會對長者的關注及服務水平。
移居,是現代人的權利;喜歡往世界跑,是人的本性,但是,旅遊和居留是兩碼子事,務必小心:不可以用「移民的自由」,換來「生命的不自由」!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在關愛中成長、享受學習,擁有知識、技能和正面的價值觀,成為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人才,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每段生命都會結束,而死亡與我們的距離,往往可能近在咫尺。盼望有一天,我們毋須再為病人和照顧者,因缺乏適切的紓緩服務,而感到噓唏和難過。
香港理工大學7月5日(周二)宣布,成立本全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內最大規模的跨學科研究平台──理大高等研究院(PAIR),推動跨學科研究、與世界頂尖學者合作和轉移知識,以創新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李嘉誠基金會在5月底宣布向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捐款支持醫療發展。中大隨即宣布推出計劃,支援研發診斷工具 ,以及鼓勵研究成果商品化等等。
香港特區過去一直以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貫短視,沒有長遠規劃。政府力量在這方面長期失職失責,沒有大視野和大格局,最終影響了老人的生活素質,辜負了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之一的美名。
立法會周四(9日)三讀通過取消強積金對沖。政府會「劃線」指明取消對沖安排的生效日期,將不設追溯期,而政府將為僱主提供25年、共332億元補貼,預計2025年實施。
這一波選擇離港的人,年紀比較輕,30多歲未夠50歲,未到退休年齡。他們是職場上最「當打」的一批,大部分都是專業人士與管理階層。他們的離去,無可避免會對香港的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
香港被譽為長壽之都,但人口老化也對香港的房屋、醫療及福利構成壓力。行政會議成員及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認為,政府應從長者角度去檢視現有的長者安老及房屋政策,令長者「有得揀」,從選擇中得到尊嚴。
假如社會認同李家超的施政理念和工作方向,以及本月底面世的政綱,就應該結合民、商、學的集體智慧,為官方出謀獻策,政府也應主動做好提議和訂立議程的角色,同心協力打拚港人福祉。
要控制傳染病擴散,唯一方法是在疫情爆發之前或之初採取果斷措施,而這恰恰是公務員的觀念模式與思維傾向的相反。事實證明,公務員的腦袋無法充分掌握「幾何級數的增長」這個概念。
新冠疫情下,本港研發及生產的疫苗及其他抗疫產品,證明「香港製造」仍有實力及品牌價值。縱使本港在生物科技上有所優勢,但仍遇到不少障礙,首要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香港醫療體系以專科醫生和急症治療為重點,正面對基層醫療體系墮後、公私營醫療體系割裂,以及醫療服務碎片化三大問題。當務之急,是鼓勵社會早期檢測並管理常見慢性病、策略性運用現有資源,發展基層醫療服務。
房協主席陳家樂周六(10月9日)在香港電台《香港家書》節目表示,房協會配合政府北部發展區的清拆行動,興建專用安置屋邨,以加快收地。除此以外,目前亦正規劃和興建25個房屋項目,是10年來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