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孩子的最佳同行者,願我們每個也以4R及3H,陪陪伴我們的孩子走過”learn-life balance”的成長路。
勿以善小而不為,「日夜都繽紛」這活動的成效,或多或少,都會聚人;花花世界裏仍有花花世界,也許這就是繽紛;有,總好過無吧!
葉兆輝教授表示,近年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及學童自殺個案均有上升趨勢。他指出,學童輕生問題除了與學業壓力有關外,亦與家庭因素有關。
當每一位母親都能自豪地選擇母乳餵哺,而不必擔心被評判或遭受不便時,亦意味着母愛終於得以自由流淌、嬰兒得以健康成長、社會得以共同進步。
部分敵對國家已開始誣衊香港的法治,指控法官受到政治干預,故此,我們在此時絕對不宜對法院施加任何壓力、否定他們的判決。香港人絕對不宜帶頭攻擊月旦自己的司法系統,這危險的先例。
慈悲評估旨在建立一個支持和促進成長、學習和發展的環境,並將個人的困難和挑戰視為機會而非缺陷。它強調將關懷和理解融入評估過程,並為個人提供更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反饋。
近些年中國大陸的教育政策既沒有實質提升教育總體品質,也沒有讓教育界展現出更大的內在公平性或社會適應性,反而人為地壓縮了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的生存空間。
我還聽過一位太太跟丈夫抱怨工作的壓力很大,丈夫的回應卻是:「那就辭工吧!有什麼好埋怨的!」是的,男人都是理性務實的。當女人有感情需要或要求的時候,他們提供的總是解決方法,但聽起來卻刺耳。
保護少數群體兒童不僅是我們的責任,也是讓不同文化百花齊放、人類文明充滿色彩的關鍵。
91%的僱主在過去6個月中遇到招聘困難,但不少具備工作能力、接受過培訓的殘疾人士仍難以獲得就業機會,這種「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作」的現象,反映了我們在多元和共融就業的實踐上,仍有進步的空間。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共生才能共存。高貴和低微,其實沒有分界。天下沒有毫無意義的事和物,即使簡單如廢紙,都有其作用。花瓶的高傲自大,使自己走向絕路。
隨着世界局勢的改變,一個多極世界將會大概率出現,而中國在這個新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亦將會日益重要。在多極世界中,中國人要履行的責任和執行的工作將會更多。
彼此接納與理解對方的想法,各退一步互相包容,其實就是夫妻的相處之道,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最好方式。
今天的中國人基於底層的大規模組織能力,透過不斷的試驗、學習、調整,將中國發展模式不斷進行優化。這種發展模式亦主宰着中國在世界上扮演愈來愈主要的角色。這些理念的形成,有着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
一直以來,志健最關注的,是幫助殘疾人士融入社會。「如果社會不能善用這些多元人才,實屬浪費。」「當社會上愈來愈多人有信心和殘疾人士一起工作,『共融』便水到渠成。」
企業要成功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必須在人、環境和利潤三方面之間發揮全面的包容性。
單是中國促成了沙特和伊朗的歷史性和解,就是美國做不到的。中國外交是朋友滿天下,來者不拒。
「蛙化現象」是現今日本高中生票選為第一名的一個流行語,隨着蛙化現象熱潮,近日亦衍生了一些有關蛙化現象的歌曲和漫畫。到底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現象呢?
人到中年,夫妻如何繼續保持美滿婚姻關係?成功婚姻關係的基石,就是欣然接受對方的改變,學習包容彼此的差異。
筆者很榮幸訪問《末戀.無愛合約》的編導張達明先生、女主角張雅麗女士和男主角王維先生。與跟他們深情對話後,筆者看到戲內戲外都可以有藝術元素:尊重、包容與愛的付出。
他的舊生,完全沒有高下之比,是高官、是主婦、是獎學金得主、是博士、是會考不及格、是專業人士,都是他的舊生,沒有特別哪一位令他挑出來炫耀,也沒有哪一位令他唾棄。
一年一度的兩會,不是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利用來爭取選票的場合,而是和全國人民溝通的制度化的機會,做到集思廣益,兼容並包,求同存異,謙遜尊重,與時並進,真正發揮一個成熟的民主代議政治體制應有的作用。
利誘以外,企業可以憑些什麼讓人才安心效力呢?
一對配偶走過一些難關,很想重建彼此的關係,有何好建議?
張灼祥校長最大的感慨,是「急功近利這四個字害壞了香港很多事情,文化教育如斯、文化發展如斯。文化和藝術,要讓香港人真真正正發展出高尚的人格、智慧、品味。」
3年多的時間,雖然有社會暴亂,更有疫情橫行,卻未能影響從北京來港念書的學生在香港普羅中學的學習,也不會阻截融入香港主流的社會生活。
在數字經濟高速增長下,如何可保證被數字社會排擠之外的群體權利?由踏入高齡社會的今天,數字世界裏應該某程度上維持非數字化服務,「數字包容」這一話題具有深遠意義。
現時香港的情況,猶如在有限肥料的土壤內不斷折枝,種植新的植株,但由於營養不足,未有一株能健康發芽。我們急切需要做的並非揠苖助長,而是施肥料、澆土壤所需的水份及提供足夠的陽光,讓香港家園可健康成長。
論及如何排解心中的壓力,UNICEF的調查顯示,有83%的受訪青少年認為最佳方法是向他人傾訴。作為下一代的照顧者和領路人,我們身負他們的信任,有責任去了解和關心他們心中的憂慮。
論及如何排解心中的壓力,UNICEF的調查顯示,有83%的受訪青少年認為最佳方法是向他人傾訴。作為下一代的照顧者和領路人,我們身負他們的信任,有責任去了解和關心他們心中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