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歐盟國出口商必須確保他們符合進入歐盟市場的報告和核查標準。CBAM可能會迫使非歐盟國家通過調查和實施更宏偉的氣候措施,來收緊氣候政策並減少碳排放,以滿足國際預期和市場需求。
世界正以兩種方式應對氣候變化:緩解和適應。緩解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並阻止氣候變化問題加劇;適應是指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時,預先採取適當行動,以防止或減低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
2012年國家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建立,其鼓勵減排項目利用溫室氣體減排量(CCER),以抵銷企業的CEA。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互為補充,共同構成我國完整的碳交易體系。
隨着當今技術的發展,解決方案不再僅限於單一學科。 許多實例表明,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管理風險和適應環境,包括綠色金融融資、技術創新解決方案和可持續治理。我們為何不接受各種可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呢?
ESG得分高的企業普遍跑贏同業,這個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明顯,說明重視ESG的企業能賺更多的錢,也足證ESG絕對是一個商機。
要實踐全球減碳路徑,需要考慮到全球建築物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總量,包括直接燃燒、電力消耗、區域供暖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建築物樓面面積預測,以及全球建築物碳排放和溫室氣體強度路徑。
電動車的減碳效能一直引起不少爭議,但根據科學家聯盟一項研究指出,自2018年以來,電動汽車讓全球變暖排放下降了15%,這個行業如何加速減碳步伐?
企業要成功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必須在人、環境和利潤三方面之間發揮全面的包容性。
隨著ESG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公司紛紛把ESG納入不同的業務和支援部門。「綠色永續活動」的概念亦漸受重視。力求全面落實節能減碳思維,減低活動對環境造成的長遠影響。
各界應響應大灣區低碳建築TOP 100大獎得獎者,參考低碳建築優秀且符合國際綠色建築設計建築認証的設計,一起攜手促進碳中和,為業界樹立良好典範。
隨着時代的進步,共享社區和智能生活將逐漸成為大眾租戶的考慮誘因。配合綠色建築轉型的趨勢,現代建築陸續採用嶄新的可持續設計,有效節省資源和提⾼能源效益。
全球以至於區域性層面,可持續發展無間斷地被熱烈討論,從宏觀看可持續發展領域,知名國際基準機構紛紛宣布推出與環境、社會和管治(ESG)報告和加速減碳的新工具和舉措。
過去3年新冠疫情使人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而健康與環境息息相關。綠色項目和投資可以減少對地球的破壞,令大家更願意投入。
歐美國家繞過WTO,變相單方面去改變國際間的遊戲規則,對未有參與規則制定的「世界工廠」中國影響最大。
雖然東西方在進行新的冷戰,但現實是,人們只會將金錢投放在有回報潛力的地方,恰巧中國就是全球飽受疫情蹂躪而仍舊有增長的地方。
「碳中和」的責任不應該完全落在國家和大企業身上,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每個人也應該有所擔戴。有心人若要鼓勵市民着重環保,有什麼可行辦法?
綠色金融的投資者應該怎樣投資不同項目?有些會投仍在創新階段的項目,有些則會投技術成熟的項目,到底有沒有標準去釐定一套技術有多成熟?
實現「雙碳」目標,任重道遠。除把握碳市場創新機制及新能源發展帶來的機遇外,更應把握碳市場及能源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金融行業走得太快,而教學和培訓機構未能緊貼,既缺乏與香港市場相關的Fintech和ESG書籍,又缺乏在職人士分享實戰經驗。若要做好有素質的培訓,先要解決這兩個痛點。
隨着社會對可持續發展愈來愈重視,上市公司在ESG方面的表現,成為不少投資者的投資考量之一。環球及本港ESG指數發展有哪些里程碑?如何編制ESG指數?
投資者關注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千禧世代對環保和社會問題更敏感,未來10年他們將管理大部分資產,ESG概念融入營業模式已成為必要措施。
可持續和綠色金融是近幾年非常流行的金融產品領域,但很多人並不清楚兩者之間的分別。首先要先從ESG和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下手。
如果企業能證明它的本體、項目或未來收益是環保的,企業便相對較容易以綠色項目去舉債或貸款,利率也會較沒有綠色元素的項目低幾個百分點,但誰能定哪一個是綠色呢?
獨立非執行董事對一家公司維持必要的制衡機制發揮重要作用,可確保認可機構以安全穩健的方式運作,及其利益得到保障。雖然董事局須負上最終責任,但授權董事局轄下的專責委員會處理某些監察工作也不是壞事。
為了加強和提升管治水平,港交所正進行諮詢,提出任逾9年的獨董重選,須經小股東批准,這是正確的一步,但還有更多工夫可以做。
媒體常常傳出一種錯誤訊息,訪問高收入的零工經濟人士,令人把零工和高收入劃成等號。零工讓一些年輕人能賺快錢,因為多勞多得,但也因為沒有培養成長的機會,令其薪金也只可以原地踏步。
計算綠色溢價令我們知道,要達到零碳目標有多困難,需要較具體地想出解決方法。
2018年12月,內地敦煌「熔鹽塔式光熱電站」投產,項目總投資額達15.8億元人民幣,發電站佔地面積800公頃,每年發電量達3.9億度電,可減排二氧化碳35萬噸。
利用和儲存(CCUS)技術是捕獲燃煤發電廠等地方排出的二氧化碳,並對其進行再利用或儲存,使其不會進入大氣的過程。
CDP已發展成為碳排放披露方法論及企業流程的經典標準,為822家金融機構審視企業的碳排放信息,管理金額達95億兆美元,企業應該認真考慮他們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