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藝術

人工智能科技 賦能藝術創作與學習
作者:林桂光2021-05-22
近月一則「無實體數碼畫5.4億成交」的新聞,應該可算是全球AI藝術屢獲熱炒的代表,也反映AI藝術已漸現初型,美術老師應該多加關注和學習,為美術教育科普化做準備。
藝術月之藝行者
作者:胡孟青2021-05-20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緩和,本月香港再度被濃厚藝術氣息包圍,走進太古坊,發現一系列享負盛名藝術家設計裝置式作品,不止可以遠觀,更可近距離接觸和探索。
卡瑪探索百年廢棄大宅 Karma Explores Century-old Abandoned Mansion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1-04-03
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攝影師、旅行家,作曲家和作家卡瑪探索一間百年廢棄大宅。樓高兩層,約建於1918年,糅合中西的建築風格,稱為「中國文藝復興式」建築。現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政府有責維護香港的藝術創作和展出自由
作者:王永平2021-03-31
期望政府和西九管理層不要為求政治正確而有意無意窒礙藝術品的創作和展出,並因此損害香港成為中外文化中心的目標。
豎中指、林鄭月娥與容海恩
作者:褚簡寧2021-03-25
假愛國者已經摧毀了我長大的香港。如果真是禁止展出艾未未的作品,這些假愛國者同樣會把香港變成一個文化笑話。 我的中指已經準備好了,但是我不確定先指向誰。
談藝
作者:陳家偉2021-03-21
盆景之藝,在乎意境和神韻,如音樂,可「三月不知肉味」如國畫,氣韻生動,如入洞天福地,天上人間!
藝術家Long Yee X 阿龍在Rouge Me展覽大放異彩 Artist Long Yee X Ah Lung Dazzle at Rouge Me Exhibition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1-03-20
聲樂藝術家Long Yee和視覺藝術家Ah Lung在Rouge Me攝影和錄像作品展覽的開幕晚會大放異彩。展覽於3月19日至31日,在銅鑼灣時裝街The Orient展出攝影師及化妝師作品。
觸目深水埗街頭藝術 Striking Street Art in Shamshuipo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1-03-12
深水埗到處都能找到吸睛的街頭藝術和壁畫,是位於界限街以北的歷史悠久藍領社區。
政治領袖的心戰室是如何的?
作者:黃珍妮2020-11-23
Spin doctor很懂掌握何時讓政客去電視台接受訪問和怎樣講,不能總是全部大話!
美術課堂的創新科技應用——《亞太創藝談》
作者:林桂光2020-01-18
「無紙美術」其中一個探索方向當然是在美術創作學習範疇的表現形式,培訓教師如何利用不同軟件,在不同的硬件和平台上進行傳統繪畫創作,和現代設計。
達文西不為人知的一面
作者:鮑慧兒2019-09-26
因為沒受正規教育,沒有條條框框,反而開闊了達文西的思維。他不對學術權威低頭,敢於挑戰既有知識。
沉思與創造的藝術家
作者:鮑慧兒2019-09-19
文藝復興全盛期的突破與可貴,在於能夠平衡好像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藝術成分——理性與現實、神聖與世俗、動與靜、平面與立體、線條與顏色等,把它們和諧融合,天衣無縫。
自然與雕塑
作者:陳嵐2019-09-03
Cynthia和Nicolas把大理石這個一點都不「現代」的材料賦予了當代的生命,而自己也在這種創作的激情中一直活在當下,讓時間停留。
舞蹈,公有的財產
作者:文潔華2019-05-18
朗格說:「只有作品是真實的,它所表達的情感才能成為普遍;作品往往受其符號的約束。把藝術符號化,就是為觀眾提供一種孕育感情的方法」。
港大文學院邀藝術家陳世英演講 鼓勵大家追尋更廣闊藝術世界
作者:編輯精選2019-04-14
陳世英指出,作為當代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擁抱科技。科技的目的,不應該是取代實體存在,而是要令實體存在更添意義。
社會愈庸俗愈急功 愈需要藝術教育
作者:鄭楚雄2019-02-20
藝術創作其實不用花太多金錢。你花些少積蓄買些創作用具,就可讓你消磨很多個長夏。這些過程,令你忘懷塵俗一些困人心緒的纏擾,不是一個只有追逐名利心者可以享受得到。
維港上的康橋
作者:王維2018-06-22
不少人會強調「藝術源自生活」所以愈像生活愈好,卻忘了還有後面一句「藝術需要高於生活」。
「貓畫家」的絢爛世界
作者:周蜜蜜2018-05-03
肌肉萎縮症患者李偉霸從小熱愛繪畫,雖然36歲時病情惡化令他頸部以下身體癱瘓,他卻沒有放棄藝術夢,克服了難以想像的艱辛,繼續作畫,畫出個人風格。
孔夫子的IB:論全人教育
作者:張堅庭2018-02-11
香港教育另一失敗是把運動剝離,只行精英制而非全民參與,家長老師視之雞肋。
姊妹攜手助基層兒童
作者:編輯精選2018-02-02
龐倩渝說,基金會並非要帶領基層兒童脫貧,或孕育另一個知名鋼琴家郎朗,而是要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曙光。
穿梭光影裏 馳騁藝文間──羅卡專訪
作者:馮珍今2018-01-25
羅卡原名劉耀權,也許知道的人不多,但「卡叔」之名,在影視文化圈中,可謂無人不識。
回眸一甲子
作者:國學新視野2018-01-22
回眸中大藝術系一甲子的發展,正是窺視香港高等藝術教育的最佳窗口,同時見證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是如何成就一個藝術人才的搖籃。
現代人還需要字好嗎?
作者:鄭楚雄2017-12-20
喜歡寫字的人,不用說有寫字天賦的人不會隨便捨棄毛筆,就正如喜歡演戲的人不會隨便離開舞台、喜歡打球的人不會隨便離開球場一樣,無須強逼,也無法制止。
翰墨春秋
作者:譚寶碩2017-09-27
我自小喜愛畫畫,曾經跟隨一位女畫家學國畫。人生能有老師指路,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一生何求?我願像老師一樣,將生命的最好時光都獻給藝術。
理智與情感:專訪華道賢教授
作者:編輯精選2017-08-04
華道賢教授始終深信藝術重於「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他寄語同學,「永遠保持你對藝術的熱情」。
周海宏:我們為什麼缺乏體驗幸福的能力
未來是人的感性需求全面升級的時代,未來將是「雅者為王」的時代。
陳智思:新一屆政府要有新思維 勿到危機爆發才處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6-22
「房屋問題說易也行,說難也行。答案其實早已存在,只是做不到,為什麼?因為持份者太多。」
英國畫家 William Hogarth 筆下的婚姻悲劇(上)
作者:Vanessa Wong2016-11-04
今次我們介紹的作品,是 Hogarth 其中最著名的系列畫作 The Marriage a la Mode。
躲在酒瓶裏的畫家
作者:Vanessa Wong2016-10-07
當這幅畫掛在 Salon 展覽時,它成為了一個玻璃櫥窗,觀眾成為了酒吧客人;而畫作本身就是一件商品,畫家像是一個需要討好大眾的工匠。
人面不知何處去:莫奈與他畫過的亡妻
作者:Vanessa Wong2016-09-30
耐人尋味的是,為什麼 Monet 事隔十年,會突然舊調重彈,刻劃同一構圖、同一角度、同一姿態的撐傘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