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自從2014年非法佔中,至去年社會的大動亂,這麼多學校的老師及學生,捲進政治鬥爭的亂局裏,不少更走進違法與暴力的行列中,原因在哪?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能發揮個人特質。只要擺對了位置,找準了方向,就可以在自己的天賦、熱情與專業領域中,成為「千里馬」。每個孩子的伯樂近在眼前,這就是你,孩子的爸爸媽媽。

美國準備在今後,領導整個西方世界孤立中國,要逼中國非閉關自守不可。

《逃犯條例》的修訂被撤回,但換來的是頒布和實施《港區國安法》。這應該叫得不償失還是自作自受?

老師不單留給學生改過的機會,也會照顧學生的感受,給人翻身的空間,是善良、是智慧、是慈悲、是無限的包容、是相信人的本質,是高尚的情愫。行為世範,當老師的應如是。

偶爾會看見年輕人的臉書寫着對我來說很負向的評論或想法,看起來好像對人失去信心,但他們平日卻認真投入這個世界,也熱情待人。當我問起他們的負向貼文,得到的回應是:「老師,我們是用厭世來愛這個世界。」

雖然政府以及個別社會團體都推出了一些計劃幫助就業,但因應應屆畢業生的特殊情況,浸大決定有需要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援,故此於4月份構思並推出了「SEED計劃」。

年輕人,你的夢想是什麼?你將來的抱負又是什麼?千萬不要被現今的成長環境,不自覺去扭曲和矮化你原先的初心,相反要繼續努力,增值自己,追求自己的夢想,將來為社會作出承擔與回饋。

無論是僱主,還是公司裏的管理人員,對新一代的年輕人都普遍印象不佳,覺得他們的工作態度不如上一代。所以當有得選擇的時候,他們會請有經驗的人,或心態較成熟的人。年輕人的排位,排得不前,被挑中的機會不高。

歷史不是我的專業,但業餘閱讀歷史獲益良多,讓我明白到現實是如何殘酷。既然思想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改變,今天的年輕人除了是各種教育改革的白老鼠,也是一批又一批意識形態不合格的次級產品。

分數和人格的發展絕對是兩回事,知識完全不等於智慧,也完全沒有辦法轉換成智慧。

本文倡議當局應該盡快處理被捕人士的案件。反修例運動至今已經接近一年,漫長的等待和不確定性容易帶來焦慮。「遲來的公義」損害公義的原則,也容易使公眾懷疑香港的司法制度。

大聯盟的宣言冠冕堂皇,包括呼籲港人團結,讓香港可以走出困局,重新出發。不過,假如此舉不是純粹選舉考慮,大聯盟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團結那些根據民意調查顯示不信任政府的大多數市民。

中央不單擔心香港的反對派利用這些擔憂興風作浪,也不希望看到香港的繁榮穩定和香港人與中央的關係因此而受到離間和損害。

香港的年輕人在進行革命式的破壞前,宜先看清楚,你們要破壞的是一個怎樣的地方,是否真的那麼不濟?你們可真有能力建設一個更好的香港?

缺少了年輕人參以及貢獻的經濟,前途險阻自不待言。若情況不改善,政府仍要不斷救市,10年內所有儲備大有用光用盡的機會。

基本預測香港整體失業率將於2020年第四季達到5.9%,增加幅度比2003年大。如果疫情的不利影響持續更久,失業率更可能超越SARS時期高峰的8.5%。

有一部分年輕人已經走火入魔,他們完全拒絕別人的意見,固執地認為,只有攬炒才能令香港像火鳳凰一樣,劫後重生。

隨着高等教育擴張,今日年輕人的升學選擇看似比過去的多,但同時間,就業市場和社會對年輕人學歷的要求亦有所轉變和提升。

領導過程產生的壓力就如把全香港放進一個會調節溫度的「壓力煲」,而正在發揮領導的示威者須經常揣摩民間脈搏,懂得把行動所產生的衝突調校於「健康壓力範圍」內,讓支持你的人繼續支持你,不支持者也逐漸改變信念。

國民黨中央常會在1月22日決定,不讓有北京人大、政協職銜者,參加中委會或中常會。這是1‧11大選慘敗後的「改革」,旨在淡化選民對國民黨「親共」的印象。

不論貧富的家長都應該讓子女在學生階段,擁有體驗留學的機會,因為他們需要有足夠的見識,同時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的心態及能力。

以為要到2022年左右才出現的赤字,今年恐怕已提早來臨。在原本已有赤字,甚至是巨額赤字或長期性赤字的環境下,再加上一筆本未有計算在內的開支,赤字及欠債只會更早到來。

年輕人的作用不是做政治花瓶,而是改革開山車。如不善用,被淘汰的將是自己。

年輕人跟父母意見不合,各持己見,大吵了一場。年輕人一怒之下,也奪門而去,說以後一生一世也不會回來!

蔡英文在台灣總統選舉勝選宣言中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你們」。「你們」就是台灣的年輕人。我會說,香港最美麗的風景是年輕人,但現在他們也是最神傷的風景。

究竟香港青年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大的冤屈?是社會過於簡化標籤他們的動機單是「被洗腦」、「打機打上腦」、「收錢開工」?還是有別的因素導致他們冒着被捕、被檢控,甚至犧牲性命都要抗爭到底呢?

學校與教師可能便是中學生觸犯法紀、參與示威暴亂的主要因素,不從這方面着手整頓,同樣的學校、同樣的教師,今後仍會教育出千千萬萬盲目示威暴亂的中學生。

當前社會上有種說法,把幾個月來的騷動歸因於年輕人,「年輕就是犯罪」,甚至指執法者專門針對年輕人。也有另一種說法,騷動出現後把社會的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對立起來;所以失去的不是一代人,而是兩代人!

林鄭提出修訂《逃犯條例》,觸發了這枚炸彈爆炸,催生了新的政治覺醒。現在,我們已經堅持了7個月。運動本身足夠強大,有彈性,且可以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