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媽,我唔係打機,我係學緊物理!」這句話可能很快不再是偷懶的藉口。科大的VR物理實驗室讓學生在虛擬空間組裝電路、觀察重力效應,甚至走進原子內部。

父親應該認識到,孩子的幸福感才是成長的基石。與其強迫孩子去追求理想的成就,不如關注孩子的興趣與情感需求,欣賞他所擁有的。

緊張並非全然有害。適度的壓力其實有助於提升專注力和反應速度,關鍵在於接納壓力的存在。

香港師生工時長,壓力大,如何在有限時間兼顧教學、行政、課外活動及生活,達至可持續發展?減少課時、善用科技及彈性上課模式等,或許能為師生創造留白空間,提升身心健康。

抑鬱、焦慮等症狀屬於中醫的「鬱病」範疇,主要是由於肝鬱氣結,肝膽之氣疏洩失調所導致。中醫認為,肝屬木喜條達,就好像樹木健康生長時,枝幹及根部要向四周舒展生長一樣。

奧運的聖火隨着閉幕禮熄滅,但四年一度的奧運會帶給教育界什麼的啟示?我們如何從萬人關注的體育盛事中把握教育契機,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奧運精神,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及成長?

只有能深切理解教與學兩個概念的微妙關係與區別,才可能領悟到由課時轉換到學時的意義所在;只有讓學生能真正掌握學習的自主權(可惜只能靠我們的學校與家長去付予),學時的有效運用才有可能逐步建立。

現代社會節奏趕急,再加上近日連日高溫,人們容易因壓力而心浮氣躁。為應對患者的壓力,筆者會以溫婉軟功軟攻,面對小孩時與他建立互信的良好關係、面對成人患者時用溫婉的善言誘導,能使治療過程更為順利。

這短短6天的進修之旅,長的不但中醫外治知識,更讓仁心醫德傳承下來!

作為教育工作者,實在需要時刻關注自身的身心健康,齊來起動,保持活力,以緊隨學生的步伐,追上他們成長的身影,才可留意到他們的實際需要和面對的挑戰!

由於社會已從商業社會蛻變至人工智能的年代,不論日常生活或工作類別都有翻天覆地的轉變。勤有功,但戲也有益,整個社會需要為下一代創造更多發展機遇或工作崗位,容讓學童看到未來的多元性及青雲路。

英國物理治療指引建議,卧床但情況穩定的病人在中風後3日(或更早),便需要接受早期治療,減少卧床併發症和加速身體復原。這階段為急性住院期,病人活動能力有限,訓練較為被動。

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沒有生命,也就沒有未來、沒有一切

近來,香港發生多起學生輕生案件,如何分析學童的心理壓力?如何對症下藥?一起聽聽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鄭家寶校長和教育評議會資深會員彭智華先生的詳細分析。

絕大多數學童都是開心愉快地學習及生活,但有學童因家庭背景或經濟條件,或個人心理素質問題而產生心理困擾,值得所有人士及早關注他們的問題。

老師是學生的同行者,若能夠給予老師專業培訓,及早識別有情緒困擾的年輕人,悲劇或許可以避免。

不少曾服用褪黑激素的人士反映,雖然服後較容易入眠,但睡眠時間很短,睡了一兩小時後便會醒,治療成效並不顯著。有什麼保健品幫助各位失眠人士呢?

隨着數碼科技的普及,青少年大量使用數碼媒體與人交往,經常缺乏人際間的實體互動,這也容易令他們產生孤獨感。除此之外,青少年面對朋友移民亦可能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小孩也好,少年也好;貧也好,富也好;資優也好,SEN也好,都有他們成長時遇到的艱難,時代也帶給他們的壓力,必須要政府、社福機構、醫護團隊、家長、學校全方位合作,共同協助學童的健康成長。

如果大學招生時也考慮學生在學術之外的表現,如果僱主考慮應招學生在成績以外,適應世界的能力有多大,加上政府推動這一切,學生的心理問題會否更容易解決?

家長對孩子有要求,無可厚非,但先決條件是有適當的教導,教導孩子不是一遍兩遍,而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覆,到孩子完全掌握,家長才能作出要求。現今世代已這樣困苦,就讓孩子們快樂地成長吧。

一方有煩惱,另一方也會想盡辦法幫對方除去煩惱,常常在夫妻之間發生。但某些對話與所謂建議,很容易變成另一方的「壓力」。

第31屆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7月28日至8月8日在成都圓滿舉行。本屆大運會香港的大學生健兒們創下歷屆大運會以來最佳成績。作為香港前線教育者,筆者感到欣喜的同時亦反思成功運動員背後香港教育的參與。

走過了3年的艱苦「疫路」,復課之路也不容易走過。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甜蜜的回饋。學生們回歸到校園,師生們慢慢發現校園充滿了生命力和活力,充滿着孩子對生活的渴望和投入,充滿着對學習的感恩。

評核學生成績的方法有許多,更多人願意使用的是持續性的評估方法。不過,在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似乎一直擺脫不了考試便是最佳評核方法的想法。

我希望利用今次鑽石山事件分析現況,希望各界可以「扚起心肝」,改善目前制度和執行的不足之處,鼓勵醫生、護士、社工、病人、家屬5方面的真正緊密互動,強化管護的適時性和多元化。政府亦應該檢討目前未理想情況。

在這個人吃人社會,也許真是需要虎媽,才能為社會帶大一位自小受訓求存取勝的成員。

香港這次移民潮,既受政治因素影響,也有一刀切或者衝動的心理驅使。作為具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黎智英先生多年前曾對後兩種移民有精闢敘述和看法,相當值得參考。

修行本來就會經歷發現煩惱、解決煩惱的過程,當中偶爾會引發一些身心現象,像壓力就是,學習如何調適壓力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跟在家人比較,其實出家人除了可以全職投入修行之外,更肩負弘揚與傳遞佛法的責任。

或許疫情期間造就了不少家庭相聚的時間,但若不留意一些細節,亦可能會造成家庭的緊張與壓力。教養孩童並非易事,但可以是樂事。我們都需要用心去建立每位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