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11 2025 11:40:5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人才

如何獲得現代產業體系?
作者:鄭永年2025-04-07
今天,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美國正在籌劃「馬斯克式」的體制機制改革,一旦成功,就會對科技界帶來巨變。我們也會在各個層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壓力。第一需要盡快確立一個大科研體系,國家層面理念已經有了,但落地依然需要自上而下的機制改革。有效的改革要從「塊塊」省級或地方一級政府的橫向權限推行,此中以新加坡、沙特等經濟體的改革特別值得參照。 中央政府給予「塊塊」充分和完全的授權。
迎接轉型的挑戰: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歐振興專訪
作者:香港會計師公會2025-03-20
香港成為首批將本地可持續披露要求與ISSB可持續披露準則接軌的司法管轄區之一,香港會計師公會居中扮演着關鍵角色。公會會長歐振興談及其賦予會員承擔領導可持續發展的使命,以及對會計行業如何邁向新階段的看法。
錢穆的小城市出英才理論實現
作者:張建雄2025-03-03
歷史學家錢穆的觀察,歷史上的英才都出自小城鎮,敢於創新。
香港經濟從危機到曙光:實事求是才是解困之道
作者:宋恩榮2025-01-20
香港經濟發展主要決定於政治經濟基本因素,不會因為官員「唱好」而真的變好,也不會因為反對派「唱衰」而真的衰落。政府官員需實事求是,切忌文過飾非、報喜不報憂。
留住人才
作者:李志強2024-12-04
能羅致和留住優秀人才為公司效勞,是企業主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在知識為本的商業世界,人才爭奪已成常態,各地各業都着力佈陣奮戰。就我看來,能培養人才的「三心」,是箇中關鍵。
如何搶人才 先讀《敢為天下先》
作者:雷鼎鳴2024-11-28
香港在吸納人才上,也積累到不少重要的經驗。香港科技大學在創校後不到幾年,已廣被世界教育界及學術界看成是奇蹟。在90年代以前,香港並無大學在世界被認為是一流大學,更遑論是研究型大學。
以人為本 利惠天下 : 談《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
作者:趙雨樂2024-11-27
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不但關乎大家的精神面貌,亦涉及人們的生活美好,更可以是一盤利益家國天下的大生意。
陳祖恒:實踐新型工業化與新質生產力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31
香港企業長期面對人手不足、土地少、成本高的痛點。近年在全球市場激烈競爭下,不少企業面臨利潤擠壓的挑戰。同時,因為技術要求提升、生產成本增加以及關稅等影響,企業要面對全球供應鏈轉移的新挑戰。
香港可做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又可否成為產業經濟?
作者:李偉民2024-10-25
想改變未來,應從自身做起,從目前優勢開始,香港,這艘經典帆船,尚有百年老本,如法治、教育、文化。未到江心,為時未晚呀。香港要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絕對樂觀的!
中央期待香港能更好配合國家對外開放戰略
作者:劉兆佳2024-09-06
針對國家對外開放新戰略的主要部分,香港可從四方面與國家戰略對接。
中大走出校園辦創業展 查逸超與段崇智同台握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8-23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大校董會主席查逸超、中大校長段崇智同場出席創業展並發表講話,這是自中大換校徽風波調查結果公布後,查逸超和段崇智首次同場出席公開場合,兩人並在台上握手。
陳茂波:香港須做好三個中心、一個高地
作者:編輯精選2024-08-12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8月11日發表網誌,指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到香港的戰略定位,香港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並要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香港理工大學滕錦光校長:怎樣改革現有課程 納入人工智能與創業知識? 為何吸收一帶一路人才對香港好處更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04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舉行。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與我們分享,怎樣改革現有課程納入人工智能與創業知識? 為何吸收一帶一路人才對香港好處更大?
中小企業
作者:陳文鴻2024-05-20
已有成就者來港,不過是為享受香港現有的繁榮,不是為香港發展努力。招商引資已是上世紀的政策,當今香港更需要的,是內地在新經貿生態中創業的中小企以及其骨幹人才,借助他們,香港才有機會轉型提升。
北京大學龔旗煌校長:北大怎樣培養新一代德才兼備的人才? 人文和科學教育怎樣相輔相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09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科學園舉行,北京大學龔旗煌校長在峰會上北大怎樣培養新一代、德才兼備的人才? 人文和科學教育怎樣相輔相成?一起聽聽!
劉世錦:中國發展的優勢和「短板」在哪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25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劉世錦指出,中國經濟正處於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的態勢,同時新一輪技術革命也在上升的階段,彼此相互交匯。近期引起廣泛討論的「新質生產力」,就是在新的技術革命下的創新能力。
人才的基礎是「人」
作者:鄭永年2024-04-12
「先做人、後做事」說容易,但踐行非常困難。教育系統簡直就是一個「帽子工廠」,塑造出各種「帽子」,人本身沒有價值,價值在於「帽子」。在這裏,人不是目的,而僅僅只是工具。
啟蒙導師
作者:李志強2024-03-23
今天的職場老手,回想那些年初出茅蘆時的沮喪和惶惑,應能感同身受。所以當我們看見新手有着自己當年困頓的身影時,還請暫停抱怨,把握機會挺身而出,通過言傳身教,好好負起師兄師姐的責任。
懷念馬文·鮑爾
作者:謝祖墀2024-03-20
我在1992年離開麥肯錫,加入了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為公司開拓中國的業務。在30多年後,馬文·鮑爾先生的價值觀和思想依然指導着我和高風諮詢團隊每天的工作,我想這就是「諮詢精神的傳承」。
馬時亨:保持七大特點 香港不會「玩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15
馬時亨認為,在資產類別如樓、股下跌時,人們很自然會覺得自己變「窮」,不想花錢,但他強調必須有信心,市場似乎已比之前活躍了。
走進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幼稚園
作者:温志倫2024-03-14
愛孩子和逆流而上的校長,已不常見,還具備知人善任的品質,更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莫校長信任同事,願意賦權給校內同工有更加多的發揮機會和空間,使行政管理組織上更有彈性和靈活性。
開啟創科新里程 加力拓展產學研用
作者:黃錦輝2024-03-12
預算案建議,撥款預留約3億元建立數碼企業身份平台,便利企業身份認證及核對簽署,加快它們數碼轉型;推動數碼共融,在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1億元,為長者提供數碼培訓課程和技術支援的項目。
王毅的訓示:勿以惡小而為之
作者:彭泓基2024-03-04
人與人、國與國間的交往亦然,沒有信用,言行不一的,如何能被人信賴?如何能成為可靠的夥伴?君不見這些年來,美國如何脅迫與利用盟友?所以美國的外交,如何能贏?
北水救港?
作者:張宗永2024-02-28
舊香港已死縱是事實,大家應該着眼新香港該如何再出發,這才是務實和積極的態度(很可惜眼下全世界的政客都嗜賣糖衣假話)。
我看區議會選舉
作者:何漢權2023-11-24
說實在,區區有本難唸的經,如何唸得好,從而化成建設社區的力量,利民也利港。「區議員在做,選民在看,真的假不了」,投票日,齊齊認真參與,香港你我他,大家都有份。
郵輪客人見不到的一面
作者:黃珍妮2023-10-07
良好的國民教育,便是教國民怎樣看待不懂的事情,結果決定國家能否富強。在郵輪上看着那些西方來的70、80歲的阿伯阿婆,對什麼也興致勃勃的問長問短,這便突顯了人家國家的教育制度成功之處。
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對香港的重要性
作者:謝祖墀2023-09-29
當跨國企業認為他們在香港可以建立區域中心時,這無形中亦會給香港人,特別是香港的年輕人,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複雜環境中所需的戰略規劃和思考能力,以及帶領大規模團隊(往往是跨界)的領導力。
任正非:美國先進文化要學習 從沒說過「打倒美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26
面對美國的制裁和打壓,儘管華為已經實現了許多技術和產品的國產替代方案,任正非坦言,華為會愈來愈困難,但華為也會愈來愈興盛。
香港ESG人才短缺 各界應積極培養以推動綠色產業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07
香港正面臨ESG人才嚴重不足的困境。如要把握機遇,我們便須從中學至專上教育課程去培養本地ESG人才,制定亞洲以至全球投資者和發行人均可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標準,以鞏固香港綠色金融領導地位。
MIRROR生億萬金蛋後:綜觀全港年輕人最關注《全民造星V》的好與壞
作者:李偉民2023-07-22
我們活在一個「泛感性」的年代,大家很容易嘴巴說出「完夢」、「挑戰自己」等等冠冕堂皇的感性話,但是在背後,多少個每時每刻、鍥而不捨,做到至死方休,戰勝汰弱留強的演藝生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