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數據化之路似乎仍未明朗,但車品覺並不感悲觀,認為有危便有機。他指現在香港雖然是數據孤島,但只要突破關口,與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相通,即變成最大的機會。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江智蛟參與公會事務超過25年,擔任不同委員會主席及成員,熟悉公會狀況。他分享如何憑藉這些經驗,幫助會員為未來艱難的一年做好準備,並透過專項技能贏得成功。
政府於過去三年在創科累積的投資超過千億元之多,所以筆者認為今年政府沒有如往年般大幅度增加創科撥款,而把預算重點放在應付來年預測的財赤上,此舉目的是預防嚴冬將至,甚有遠見。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計2019/20年度赤字為378億元。財政儲備在今年3月底預計為11331億元。政府會向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1萬元,預計措施可惠及約700萬人,涉及約710億元開支。
由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變身為公會新任行政總裁兼註冊主任的陳詠新,在履新初期,走訪不同的委員會、會計業人士及持份者,積極了解業界現時面對挑戰。她分享當下的重點工作,例如加強提倡會計專業的核心價值。
新香港是一個開創性世界級超級大工程,初議十年募資集資投資10萬億港元。現抛磚引玉,暫時湊成不同層面九大建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今年2月18日出台。《綱要》發展目標明確,旨在建設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首要條件是做好「四創」,即創意、創新、創業、創投。
香港經濟底子深厚,只要社會能迅速回復秩序,失業率定必掉頭回落,工資也會持續增長。
大灣區計劃是內地首先提出,香港是不是「被規劃」?會不會因而失去一些自由和自主?筆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措施大大增加港人的自由,即除一向享有的自由可繼續外,港人將獲更多的自由。
從反修例運動爆發至今,聶德權認為,很多年輕人對國家的認識和了解可能存在負面的印象,希望他們願意以開放的態度去了解內地的發展情況。
大灣區的新措施大大加強了香港市民在大灣區的生活便利,尤其是放寬港人在大灣區買樓這一項,將有助刺激大灣區內原本有限購措施的城市的樓價。
中國的形勢大好,是中國犯的錯比人家少,修正調整比人家快,維穩的能力高,全民投入的比例高。
不要單純以經濟發展視角來看待大灣區,並應摒除傳統區域合作中,追求要素在政策「對等」或「非對等」中流動的視角,客觀地檢視雙方的優勢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互相引進及補足。
香港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資訊發達,國際化程度高,以新疆式的反恐措施,包括在新屋嶺和鄰近地點設立拘留營,不僅難於奏效,並出現各種反效果。
由恒生大學主辦、英文《中國日報》協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傑出文創產業獎」9月6日舉行頒獎禮,分為七個組別獎項及推薦獎,多家內地及香港企業得獎。
面對混亂不堪的香港,筆者反而看到了希望。我甚至預言,2022年之後,香港將進入第二次騰飛的輝煌時刻。
過去30多年,香港高等教育有長足發展,走上國際化的路,老牌大學實力愈見雄厚,新興大學進步快速,在多個國際排名有突出表現,成績有目共睹。香港成為大灣區重要一員後,厚積多年的高等教育優勢可以發揮重大作用。
大澳筏可中學惲福龍校長以身作則帶領學生走上學習自信之路。鄒秉恩校長主持的「才俊飛昇」之路,同具教育意義。
五名嘉賓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探討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之間該如何合作,把握機遇面向世界。
語言是一門藝術,它不僅傳達着講話者的理念,也會影響他人的認知與心情,在職場上,語言藝術尤其重要,你的談吐決定着你的人際關係,是福是禍,皆從口出。
職場上管理個人印象,能夠獲得他人的信任及好感之外,對人際交往也會帶來非常多的益處。
香港學者協會五月於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舉辦「高校.科創.灣區——大時代的角色與挑戰」,邀請粵港澳各高校校長以及著名高科技企業,一併探討如何發展大灣區科創事業,交流當中遇到的困難與經驗。
教育資源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優勢之一。四名嘉賓皆以培育創科人才為發展目標,在研討會上分享對於高校的教學和營運方針之看法,以及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
粵港澳大灣區集合各項新興行業之人才,包括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生物醫藥行業,誓要建設富有活力的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一流灣區。
恩萊特教授認為,香港可與大灣區城市群產生互補作用,香港可提供新的想法、新的技術和促進人才流動。
能堅持的人與不能堅持的人差異何在?差異就在於過去的「成功經驗」。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所收穫,自我肯定可使人產生持續努力的動力,而一旦全情投入,努力本身就會變得有趣。
必須緊密結合人工智慧,將「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智造」,使製造業從傳統的製造層面全面升級到高端智慧製造層面,因此對高端製造行業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挑戰與需求。
香港理工大學推出深圳初創實習項目,旨在令到理大學生、深大學生和海外學生有更多機會認識大灣區創新和創業的機遇,也希望同學之間有多些交流的機會。
大灣區對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領域和高科創領域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以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醫藥、高端製造為標桿的新興領域,決定了未來大灣區的引才趨勢和產業升級轉型方向。
中央政府一向鼓勵並支持港澳人士北上發展,一直在研究不同方法為在內地發展的港澳人士提供稅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