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化的特質過往支撐了金融和地產這兩大傳統經濟的發展。如今,相信其他行業也能憑藉國際化的特質在全球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將香港發展成各行業的國際樞紐。
張炳良教授表示,勇於改革的政府,需要爭取社會認受性、擁有逆向思考,與社會各界和公民社會緊密聯繫,才能有效動員各方資源,較能承受轉型帶來的陣痛。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啟發了許多國家和經濟體共同分享機遇、發展和文化交流。香港作為中國最開放及最國際化的城市,是實現一帶一路倡議願景的關鍵節點。
香港的第三次經濟轉型必須積極求變,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在吸引國際投資者通過香港進入內地資本市場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大灣區的雙循環經濟環境下,香港與內地城市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並存。要突破「二選一」的困境,關鍵在於實現「1+1>2」的創新制度安排,將香港的國際化優勢與內地的廣闊市場空間有效結合,釋放新質生產力。
《三代人》這本書表面上是紀錄個別中大社會學系校友畢業後的人生起伏,但它的敘事視角將個人故事緊扣時代洪流。雖然它是學系與出版社合作的新書,但書中沒有流於官腔,一面倒地說好社會學故事。
在港英年代,港人的「共識」是沒民主但有自由;雖然手中無票,但港人卻可以百無禁忌,對政府施政放言高論。不過現在大家感到的卻是一股壓抑,一切要小心翼翼、好自為之的氣氛。表面的平靜,掩蓋不了社會內部的焦慮。
部分敵對國家已開始誣衊香港的法治,指控法官受到政治干預,故此,我們在此時絕對不宜對法院施加任何壓力、否定他們的判決。香港人絕對不宜帶頭攻擊月旦自己的司法系統,這危險的先例。
無論是自身使然,抑或是外國的計謀,特區政府的決策循環的確是受到干擾。建制的最新一個說法是,目前股市萎靡是由於23條立法的關係。筆者希望這只是個權宜的說法,否則又再證明建制已深陷於自己想出來的論述之中。
在那個百業待興的年代,香港大學建築學院以黎錦超教授為代表的先賢們架起了中外建築學術界的橋樑,增強了國際學者對內地建築學的認知。30多年前先輩撒下的種子,在今天結下了豐碩的果實,讓筆者這樣的年輕人受益。
馬拉松作為參與人數眾多的體育活動,日後「大灣區大滿貫」可由香港牽頭主辦,因香港的海外跑手佔比較多,所以是最有條件造就這項既國際化,又屬區域性的體育盛事。
為了證明融入大灣區(「大陸化」)跟踏足世界舞台(國際化)兩者並非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特區政府可參考現時國際研究機構採用的準則,制定一套量度香港增加國際化的準則,以事實令「唱衰」香港的人收聲。
亞洲首隻沙特阿拉伯ETF將在港交所掛牌,投資者將可用港元或人民幣,直接在香港市場透過ETF交易沙特股市指數成份股,行政長官李家超說,這類合作足以證明香港是全球資金融通的重要增值平台。
自百年前「為中國而立」這命題的提出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對「港大為誰而立」提出了不同的說法,他們有是為了考量昔日大英帝國的利益,更多的是基於對國家和香港的的關懷和熱愛。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周一(27日)在香港財經論壇2023表示,香港為世界各國搭乘中國式現代化巨輪架好了舷梯、跳板。所有關注中國式現代化的財富看家,都不能忽視香港。
李家超表示,東南亞是香港的「鄰居」 ,與香港有較大合作潛力,希望通過政策先聲奪人,把握當地人才與機遇。 而目前全球經濟引擎正在東移,很多國家經過多年發展,已培養很多人才,是對香港有利且風險可控的情況。
現時香港的平台經濟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我們期望政府能夠認可平台經濟作為新增長引擎的價值,與業界相關持份者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加大對平台產業模式的研究和了解,以及加強安全管理規範。
剛剛卸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的張仁良教授回望近年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總結國與國之間鬥爭或者互動不會停止,但民間可以發揮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的大學。他又希望,香港人可以做到真正的國際化,不只是表面工夫。
相隔9年多,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再次接受灼見名家專訪,透過多年校長經驗,再思辦博雅大學的機遇與挑戰,以及自評在嶺大有何建樹。一起聽聽鄭校長的分享。
人民幣國際化這條路, 仍然是漫長而且荊棘滿途。近日,更出現國際化導致匯價下跌的吊詭現象。
筆者認為,如何發揮出香港獨特優勢,去配合國家戰略發展,以及如何用好國家給予香港的重新定位和政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兩大關鍵,同時亦必須具備六大條件。
回歸下半場,香港的路不容易走,但我們優勢仍在,毋須過分悲觀。
多少年來我們都相信,專家治校、院校自主、自由開放是本地高等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不能因為一場政治風暴,就把香港高等教育賴以成功的支柱毁於一旦。
人民幣雖不會一下子就可以成為國際全面流通的貨幣,但發展的勢頭相當好,因為中國是世上最大的出口國。
周圍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變化。我們也要擁有改變的勇氣。不要忘記,香港的成功秘訣從來都是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國際主義。
討論香港的未來,就要將其置於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之內。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創新和製造業領域展現出了極強的國際競爭力,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作為中心城市,香港更可以有新作為。
香港這個城市的國際性,大學是一個重要「陣地」。香港能夠有相當規模的外地學生,應該珍惜,即使將來不繼續留在香港,他們也是香港的親戚,非常寶貴的親戚。香港給他們的是怎樣的經歷,至為重要!
為了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從事科研學術交流活動,國家出入境管理局宣布,自本月20日起,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香港應主動推動政策落實。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各大學走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標準,當有其重要性。但一連串的問題,領着公帑辦學的各大學,必須同時要面對。
以質優見稱的港中藥在內地受到歡迎,且與洋中藥對撼也毫不遜色,這品牌優勢除了建基於中藥品質量,當然還有香港的制度保證,現在正是中藥業「發圍」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