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貿易不但是未來貿易的趨向,更是香港發展的大好機會。因此,除去投入貿易單一窗口等硬件建設的準備,香港更應重視貿易模式的轉型,對數字服務業及跨境電子商貿的貿易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香港的第三次經濟轉型必須積極求變,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在吸引國際投資者通過香港進入內地資本市場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香港縱然佔有先機,但同時面臨的挑戰絕對不容忽視,主要來自不斷加碼的地緣政治壓力。在中美角力、保護主義抬頭及各亞洲市場競爭激烈等形勢下,香港近年來屢受衝擊。如何平衡各方壓力,維持金融穩定和法治透明。
香港要推出產業政策,應以羅德里克20年前對產業政策的定義及理據為依歸,並以中國過往發展產業成功的例子作參考,更須以中美經濟及科技的持續角力為背景。
發展總部經濟,既可帶來新產業和高增值經濟活動,亦可吸引多元人才及投資。此舉有助於香港推動經濟轉型,並提升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及競爭力。
作為發展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環節的新經濟模式,總部經濟(Headquarters Economy)有利於帶動區域分工協作,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香港亟須重振總部經濟,以增強抗風險能力。
國際形勢風高浪急,現在是決定香港未來的關鍵時刻。香港毫無疑問可在全球金融及新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從中獲益。香港必須迎難而上,鞏固競爭優勢並同時開拓新機遇,才能在時代洪流下屹立不倒。
香港在知識產權商業化的進展一直未算理想,但憑着專業服務業多年來累積的經驗和高效率,以及穩健的法制、良好的營商環境、基礎研發的實力等優勢,絕對有潛力發展成區域知識產權交易中心。
當大企業通過自身的貿易網絡達成數據流通,中小企卻受到規模、監管、准入條件等種種限制。鑑於中小企在促進平等及提高收入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助力中小企進行數碼化理應成為經濟政策中的優先事項。
香港綠色之路比其他成熟金融經濟體如歐洲已落後約10年,現在我們需急起直追。回歸祖國25年,香港經濟產業急需要轉型並多樣化,配合新時代的步伐,為下一代創機遇。
香港若能夠順應ESG和綠色金融之勢,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更多具有高流動性的新工作,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自能穩步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
從以色列、新加坡和瑞士3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工業成就,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再工業化不是夢,但前提是要總結它們的政策及經驗,為香港度身訂造一套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的再工業化計劃。
在全球消費者眼中,香港的食品製造商通常被視為擁有良好信譽和高安全標準的優質生產商。利用香港在食品行業的現有競爭優勢,加以有效應用工業4.0和其他新工業技術,必定為香港經濟帶來新機遇。
半導體行業作為明星行業,既有前景,又是大勢所趨。此行業將壯大本地再工業化人才庫,為工業4.0和工商界注入新動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為年輕一代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和新技術知識,促成技術開發與學術研究合作。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擅打公關戰,西方領袖看風使舵,順勢制裁俄羅斯,力度之大,以及烏國軍隊和志願軍頑強抵抗,一切都在普京的意料之外。因應戰局發展,下文將聚焦全球經濟中受俄烏衝突影響的幾個範疇,逐一闡釋。
推算在不封城、封城一個月和封城兩個月這3種情形下,香港經濟損失將分別為2021年GDP的2.58%、3.78%與7.38%。另外,本港人才也有因抗疫措施及訊息不穩定下流失的可能性。
新冠疫情下,本港研發及生產的疫苗及其他抗疫產品,證明「香港製造」仍有實力及品牌價值。縱使本港在生物科技上有所優勢,但仍遇到不少障礙,首要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推動再工業化除了能提高香港創新及科技水平,也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的就業選擇及向上流機會,況且西方經濟研究早已發現,以創新科技帶動的製造業,比服務業更能提供向上流就業及在職學習機會,並能産生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