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6:56:2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年輕人

中大研究霍奇金淋巴癌:本港男士發病率上升幅度全球之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03
近年來,亞洲地區的霍奇金淋巴癌發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其中香港男性的發病率上升幅度更是全球之冠。中大研究人員建議, 應針對高危人口採取危險因素控制及早期癌症檢測措施, 以控制上升趨勢。
為會員發聲
作者:香港會計師公會2022-05-23
在贏得立法會會計界功能界別選舉後,黃俊碩(執業資深會計師)講述監管改革、會計行業的可持續性,以及他會如何提升會計師的整體利益和提出所關注的事項。
不懂經文 也要祈禱
作者:劉銳紹2022-05-13
眼前,很多人感到無事可做,無力可為。年輕一輩更感到,有力無處使。但即使眼前很多事情也做不了,最低限度還有一事可做,也必須做,就是為世界上的好人祈禱。
開放心態把握機遇 逆境不再強者永在
作者:林泳施2022-05-10
「眼下香港不是沒有機會的。」容永祺強調,看到有年輕人就業得很好,有年輕人創業成功,只要裝備好自己,年輕人一定有機會的。他指出,年輕人發展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知識和心態。
專資會、教聯會支持李家超政綱 指廣納意見提出解決方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30
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周五(29日)發表參選政綱,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及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對於政綱容納了他們提出的眾多建議,均表示支持,認為十分全面且具前瞻性。
容永祺X黃偉雄:領導團隊須並肩同行、敢於分享
領導者須放手讓跟隨者去發揮,這樣年輕人才會有成功感。至於哪時需要強政勵治或無為而治,是因時制宜、因人而異的。
科技園主席查毅超博士:香港現時創科勢頭良好 獨角獸不斷增長
作者:編輯精選2022-03-15
查博士表示,鼓勵各位年輕人,在現在充滿挑戰的時間,不要動搖自己的信念。疫情雖然為本港的整體環境帶來衝擊,然而,香港和香港科技園堅持創科發展是不會停步。
1萬元怎樣用
作者:何漢權2022-03-02
是次預算案對亟待解燃眉急、瀕臨倒閉的行業,能增加的「救亡」支援有多少?或許,政府嘗試做個調查,預算案派錢會派得更踏實。
COLLAR和MIRROR對年輕一代的啟示
作者:胡孟青2022-02-10
做人、做事抑或投資,都最緊要有選擇,就好像男團和女團成員各有所長,風格不一,憑住各個成員獨一無二的魅力,才能成功吸納有着不同喜好和要求的粉絲支持。
成長必須有典範,激勵自己成為心目中的英雄!
作者:洪 蘭2022-01-09
很多人在擔心年輕人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時,迷失在物慾中,浪費了大好生命。人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不可能從現在的樣子改變成想要的樣子,也就沒有奮鬥和前進力量。
讓年輕人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
作者:陳君洋2022-01-06
社會要更珍惜我們的年輕人,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想,並創造更多空間讓年輕人發揮,這就是真正的與青年同行。
理解躺平主義的背後
作者:梁天卓2021-12-01
要「對症下藥,同心協力加強價值觀教育,扶持學生建立正向思維」的前提,就是要知道年輕人「躺平主義」出現背後的真正原因。否則,到時所謂的價值觀教育可能亦會適得其反。
內地的文化小革命
作者:雷鼎鳴2021-09-03
回望歷史,秦始皇聰明絕頂,但政策去得太盡,人心會疲倦,勇悍精神也會一夜間消失,秦二世已見到整個帝國的崩塌。此段歷史提醒我們,在文化、人心的管理上,也宜寬嚴並濟,不用整天都拉緊神經。
奧運精神無處不在
作者:廖書蘭2021-08-26
人生有夢,夢築現實。
進軍內地14億市場該用微信or微博?
作者:吳偉權2021-07-12
微信有龐大的用戶沉澱基礎,企業要做品牌曝光及提升知名度,微信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微博則是熱點發布、關注和討論的重要平台,有着熱點易爆的特性。
蔣匡文博士:香港年輕人為何會作反?政府規劃失誤令新世代欠缺創業機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08
為什麼今天的年輕人怨恨上一代以及香港政府?術數專家蔣匡文博士認為,港府過分強調精英統治、地產商主導土地政策,導致土地規劃單一,欠缺營商機會,令部分年輕人看不見就業前景。一起聽聽蔣匡文博士分析。
由不做「躺平」到怎樣可以「做少啲賺多啲」的另類思維反思
作者:鄒秉恩2021-06-21
今天殺出一個新名詞,叫做「躺平」。
羅乃萱:用Edward de Bono六頂帽子學習思想多元 向年輕人撒播正面思維種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20
羅乃萱分享如何用Edward de Bono的六頂帽子教導孩子,自小引導他們樹立正面價值觀。
張炳良教授:推動社會變革不能只靠激進 年輕人應腳踏實地積極參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07
從歷史長河看香港,就算過去幾年都有許多變化,不同陣營有不同的政治觀點,有樂觀也有悲觀,有負面亦有正面,無論如何,這些變化必然導致下一階段的新變化。
亞洲現代藝術市場進入新篇章
作者:陳嵐2021-05-01
郭東杰是香港土生土長、本地培養的人才,在港大主修中國歷史出身。學歷史的人重思辨,且看一位讀歷史的掌管現代藝術部對這個市場有何更具歷史維度的想法。
張炳良教授:推動社會變革不能只靠激進 年輕人須腳踏實地積極參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4-27
經過反修例運動後年輕人如何面對未來?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教授認為,年輕人應樂觀未來充滿變數與希望,大學生對社會具責任應該有承擔 ,需要腳踏實地非紙上談兵看得遠。
理財比發財更重要
作者:陳家偉2021-02-22
農曆新年剛過,這是一個好時機和我們的子女或學生談談管理金錢的重要,希望無論大人小童或年青一代都能做個「精明消費者」和「理財達人」。
湯文亮:香港年輕人還有沒有機會?成功須腳踏實地 加強競爭力《灼見財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2-15
香港年輕人還有沒有機會?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博士認為,香港年輕人不必急於出頭要積累經驗,要加強語言及競爭力 ,不要想得太偉大要腳踏實地,待有足夠經濟實力才入市買二手樓。一起聽聽湯博士的分析。
喚醒香港年輕人的歷史感,建立完整的世界觀
作者:彭智華2021-01-26
歷史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可能不需着重很多或很精準的歷史資料,反而個人對自己的生活上與歷史之間的關係,是否已產生感情或感動;歷史感是我們自身與歷史關聯的個人感覺。
理性東流最悽然!
作者:劉銳紹2020-12-31
對我這樣的書獃子來說,2020年更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它用最無情的歲月塵拂,狠狠地鞭撻着我,把我打得遍體鱗傷。
香港年輕人為何抗拒內地
作者:葉劉淑儀2020-12-29
部分香港年輕人對內地的印象是擁有先進科技,硬實力強勁。這形象可能過於嚴肅,相較而言年輕人會更喜愛日本和西方流行文化。
馬時亨:永不言棄 正面樂觀 胸襟寬廣
作者:編輯精選2020-12-25
馬時亨教授將於2020年12月卸任教大校董會主席一職。他接受《超越教育》訪問時,談及今天年輕人面對的各種挑戰,並分享他的見解。
寫給因修例風波而失去自由的港人
作者:王永平2020-12-18
身為一個幾乎每天都要走出外逛逛的人,我可以想像失去自由是多麼的難受。不過,凡事總有正反兩面。利用這段時間閱讀和思考,開啟心靈、擴闊視野,為未來作打算,是無數過來人的經驗之談。
疫後經濟「K型」反彈
作者:施永青2020-12-15
由於疫情遲早會過去,人們已開始熱烈地討論,究竟快將出現的復蘇,會是一場什麼形式的復蘇?
成立蛻變計劃 為反修例運動犯案的年輕人燃點希望
作者:宋恩榮2020-12-12
蛻變計劃財政獨立,並非由政府資助,為涉案青少年提供政治中立和去政治化的專業輔導和支持, 幫助他們重拾希望,也為高度撕裂的社會重建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