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300年前美國仍未立國之前,歐洲已曾策動貿易戰。

政治學者陳文鴻教授認為,俄羅斯總統普京感覺受騙不願停火,歐洲與俄羅斯大戰或一觸即發,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不惜一切延長戰線。

美歐關係轉變,歐洲自主性提升。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削弱對歐洲安全承諾,歐洲國家尋求加強團結,但內部分歧猶存。中國或可把握機遇,加強與歐洲合作。

俄烏戰爭引發歐洲軍備競賽,人類歷史將出現大倒退?波蘭為首東歐國家為何反俄情緒強烈?一起聽聽資深傳媒人趙靈敏的分析。

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認為,美國打代理人戰爭,幾近輪番上演之勢, 還有不少固定套路「請君入甕」。為何?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美俄烏和談傳聞四起,美國施壓烏克蘭放棄領土,只想取得礦產資源,澤連斯基面臨兩難。戰爭走向取決於烏軍能否堅守陣地,以及澤連斯基的談判策略。

俄美雙邊會談跟雅爾塔會議驚人地相似?中國堅持通過聯合國和談 保障歐洲、烏克蘭利益?一起聽聽時事評論員關品方的分析。

特朗普對盟國濫徵關稅,爆發反美浪潮自食其果? 歐洲加強國防應對俄軍事威脅,歐股反而獲益?一起聽聽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博士的分析。

大幅砍殺美國國內建制機構、拆掉政府賴以管治的國家機器,自毁長城,到底所為何事?有評論認為,特朗普正在摧毁美國。

筆者預測許多日本旅客未來最終會放棄退稅,目前在日本消費獲得退稅的那種快感,可能已步進尾聲,消費者真的要在未來兩年好好把握,為那美好的回憶作最後衝刺。

特朗普揚言能極速平息俄烏干戈,是誇大其辭、還是另有玄機?美國看準俄羅斯不想放棄歐洲能源市場,能利誘俄停戰嗎?一起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特朗普在競選活動中被刺不死,大大有利於選情。除非出現特大意外事故,否則特朗普會成為下屆美國總統,已是路人皆可預測之事。他選了萬斯當競選拍檔,或得到高人指點。從共和黨利益的角度而言,萬斯確是不錯選擇。

時移世易,今天歐洲不只是內憂外患,它更成為了中、美、俄戰略上的最後一塊拼圖,志在必得:美國的傳統地緣戰略核心固然是連結歐洲,力阻歐洲落入歐亞大陸陸權勢力(即俄羅斯/蘇聯和中國)之手。

歐議會選舉塵埃落定,對華政策急轉彎?選情衝擊馬克龍,中美歐俄關係要重寫?一起聽聽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的分析。

美國的壓迫在烏克蘭戰爭、加沙之戰中更清楚暴露出來,反抗的範圍和聲勢,隨着烏戰惡化而擴大。歐洲仍將有進一步的變,歐洲變,美國霸權難固,世界也必然大變。

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博士,討論香港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前景。

普京訪華,釋放了什麼樣的信號?中俄關係和美俄關係會有怎樣的變化?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認為,中國在美國重重圍堵的過程當中,需要歐洲作為夥伴聯手對抗美國霸權,而不是美歐俄的統一反華戰線。

歐洲大國受困俄烏戰爭,或更倚仗對華貿易?鷹派馮德萊恩將卸任主席職務,歐盟對華政策能否更加務實?一起聽聽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的分析。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科學園舉行,哈薩克科學和高等教育部長Sayasat Nurbek在峰會上介紹該國的教育政策和未來發展趨勢。一起聽聽!

法德等用歐洲名義接手美國主導烏克蘭戰事後,大可以無法戰勝為理由,逼烏克蘭談判和解、收兵停戰,把美國千方百計設下的陷阱,一下子掩沒,歐洲得脫長期戰爭消耗之苦。

香港蘭藝會成立了半世紀,多年來會員除熱愛種植來自世界各地的蘭花外,更不時周遊列國,考察不同地域的野生蘭花。本文分享在五大洲野外賞蘭的經驗。

我們為什麼交戰?如今我們從策略角度思考,而且不犯選擇偏差的過錯,就有了一種新的方式可以回答那個問題。簡言之,必須要有某個東西去打斷正常的妥協誘因,將對立的對手推離通常極化而吵鬧的政治。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9月17日在網誌表示,政府對內需要加大力度提振市道,對外則需加強國際層面的聯繫和交往。

阿根廷、埃及、衣索比亞、伊朗、沙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6國加入金磚國家,對地緣政治格局有什麼影響?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化是否不再?一起聽聽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分析。

術數名家文相濡以九星卦象看2023下半年世局,認為美國將步入衰退,中國前景則歌舞昇平,香港要依靠國家才大有可為。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歐洲人追求多邊主義,美國人信奉單邊主義。美國的盟友只有實力不強的日、韓、英,「全球南方」已經離心離德,不肯站邊就是態度。所以美國只能全力打敗中國,才能繼續稱霸。布林肯、耶倫之流訪華,只是門面功夫。

倫敦是一個很有歷史感,文化氛圍很濃厚的城市,但它的感覺又和巴黎很不相同。總的來説,這些城市都能夠給我人心安頓的感覺。撇除旅遊者的主觀和片面,這很可能與這些歐陸城市的歷史沉澱和多元氣質密切相關。

隨着中美友好關係一去不返,作為中西橋樑的香港,歐洲對我們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說好歐洲故事,將會是我未來一年的新挑戰。說好法國故事,吵了30年有多的「法國悖論」是個非常有趣案例。

術數名家文相濡為讀者剖析2023年世界各地運程,他表示歐洲通脹加劇導致中基層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未來一年或會面臨反政府潮。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到現在還記得當時朱先生的神情,他略一思索,反問我們一句,「你們知道,在文革時期,『檢討』意味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