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限制了大部分人的活動,當時很多人都希望能夠盡快回復正常的生活,但其實什麼才算是正常的生活呢?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究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不同家庭的子女年齡各有大小,情況也不盡相同,究竟在沒有課本的情況下如何教導子女學習中文呢?古代文人的語文修養都比我們高,但是他們並沒有教科書,為什麼卻學得比我們好?
美國國會議員對三名美軍受襲喪生表示憤慨,特別是共和黨多位重量級議員,強烈批評拜登對伊朗反應軟弱,要求他要狠狠打擊伊朗及其支持者,向那些參與襲擊的人追究責任。
甲辰年的天干是青龍,又坐財星,因此是青龍守財之年。術數名家潘樂德指出,香港在2024年仍處於緩慢復甦的階段,難有報復性增長。台海則有可能統一,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生產力局與中小企一直並肩同行,永不停步,筆者期望新措施將能促進中小企掌握最新政府支援,協助業界創優增值以及妥善運用政府資助計劃,把握商機,提升競爭力。
驀然回首過去,年少不更事,不知畫工之妙。隨着歲月的增長、人生經歷的豐富,如今再次細味品嚐昔日的畫稿,頓悟師者之用心。學生青出於藍也好,還須努力也好,只要不忘師者教誨,能弘揚其道,已不負師者之心也。
19世紀中葉,香港正式開埠,開展了貨品的進出口、貨倉物流、商業賣買。香港島初期曾被劃分為四環,即上環、中環、下環(現在的灣仔)和西環。
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沒有生命,也就沒有未來、沒有一切
大陸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幾間演藝學院就是大學規格;香港靠的都是天才、科班出身,身懷絕技的人,好像還未出現!世代交替要出現啊!否則放棄大市場。
立德樹人在中國教育發展上可以算是舉足輕重,究竟立德樹人從何時在中國教育上冒起?中國的教育制度和課程又如何因應國家要求而改變?
今夜圍爐,再讀《項脊軒記》。一面感念歸氏當日「人亡物在、世事滄桑」之愴痛,一面感念歸氏「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之際遇,則一軒之興廢功德俱備,何必傷哉。
歷史被扭曲或抹殺,只會是自欺欺人。抽離縱橫交錯的歷史演變,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的掩耳盜鈴。司馬遷要求「通古今之變」,正是歷史一個很基本的原則。通透地掌握古今之變化,才能真正鑑古知今。
近來發覺,現在的後生輩似乎都已經不習慣用「得」這個詞來回答別人的詢問或要求,而只會用「可以」了!筆者希望後生輩不要丟掉這個語言習慣,請他們重新培養這個習慣,不要讓普通話把我們的母語埋葬了!
在中國文藝批評巨著《文心雕龍》的〈神思篇〉中,對於寫作方法有着提綱挈領的精妙論述,道盡了寫作之難,也提出諸般竅門,參考價值相當高。
香港實施普及教育至今已有40多年,多少人在當中為追求優質教育而付出了努力,又有多少家長為子女尋尋覓覓?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大掃除的習尚。若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之意,將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外。此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意願,辭舊迎新的祈求。
唐代社會有大量奴僕存在,而在唐代,奴與僕的身分不同,是有分別的。奴婢的來源大抵有三類,一是沒入(抄家),二是掠俘,三是鬻賣。
劉伽茵是一位未被電影界認識的真正才女。她自編自導的電影《不虛此行》真是近來少見的文學作品。
近來,香港發生多起學生輕生案件,如何分析學童的心理壓力?如何對症下藥?一起聽聽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鄭家寶校長和教育評議會資深會員彭智華先生的詳細分析。
談到聯繫匯率對本港的好處,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戴蒙德認為,聯繫匯率制度在維持穩定的貨幣政策方面具有重大優勢,且毋須擔心外來因素的干擾。
學生上完一課的角色扮演,並不是由喧鬧歸於平靜,而是角色人物的處境與感受,引領學生於課後的深入反思。
最近忽冷忽熱的天氣,令人容易受寒而生病,看診的地方也接連來了好幾個患面癱的病人。一般的面癱並不難治療,只要及早開始做針灸,通常10至15次治療已能痊癒。但一些頑固性面癱是非常難以治癒的。
大學中的實習給予學生渠道提早體驗理想中的工作,以免學生們投身第一份工作時,才發現不似預期,卻又難以打退堂鼓。
監管機構用拙劣英文、笨死中文來推新條文:營業代表這樣不能做,那樣不可做。但這種監理手法有效嗎?治理得來嗎?讓筆者這個20多年經驗的Governance治理老兵,和大家分享一下監管戰場上狙擊手級的做法。
作為公營機構,房委會並不能夠模仿一般商業機構模式,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所以在開源和節流方面,節流比開源更加重要。
亞洲金融論壇24日開幕,撐香港盛事經濟之餘,也是當局搞好多邊關係的好日子。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教授演說指出戰爭遠比氣候轉變危險,負責任資本主義應倡議停火、世界共融、不耍手段妨礙別國的經濟與科技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辯論家公孫龍子提出「白馬非馬」理論,而以巴衝突核心問題中,是誰採用狡辯的方法在把事件脫離大背景孤立處理?是誰掩蓋背後的政治操控,好似白馬不是馬一般,混淆視聽?一起聽聽郭少棠教授的分享。
在現今中美關係下,美國國策是要確保繼續稱霸全球的大政治。對美國的利益來說,香港只是小菜一碟;這正如中國著名科幻小說《三體》裏的一句名句:「我消滅你,與你無關」。
一出問題我們思考「加」什麼?但對學童精神健康這課題,如果一味採用「加」的措施,長遠可能適得其反。我認為各方應更以「減」的方式思考,思考需要「減」什麼,才是長遠的辦法!
地震重災區的人口老化率株洲市51%,輪島是45%,可謂滿街都是老人。「退而不休」是福氣,還是無奈?年輕人躺平,對金錢,地位和婚姻都不感興趣,老年人當權,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