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勒斯坦的學術界、知識界認為這是一場消滅、連根拔起和大規模毀滅的種族滅絕戰爭。他們也正在哀悼這一個他們所知道的社會,但這個社會已經不復存在,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全世界注視眼光之下,加沙的巴勒斯坦人遭受了21世紀最大規模的轟炸行動之一。

以巴衝突令人想起曹植的絕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巴本是古代西亞洲閃米特族(Semites)的分支,卻在近百多年因各種歷史潮流的沖洗而沒法成為共存共榮的兄弟國家。

宋朝儒家弘揚理學,所以特別重視道理、法理、天理。法理根據天道,也要通情達理,合乎人之常情。所謂格物致知,即物窮理,也是包公強調的理性分析。不過,更要的是人的基本價值,這是天理,所謂替天行道。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立刻拒絕落實「一個地區,兩個國家」的建議,實際是標榜宗教錫安復國主義的目標。全面摧毀加沙,令200多萬人流離失所,面臨死亡和疾病,又加强襲擊西岸佔領區,也是為實現這些目標鋪路。

由此公孫龍子更希望現代人能夠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希望我們抱住冷靜理性的態度,多些研究,多些深入的分析。白馬非馬,白馬也是馬,便是這個道理。

監督新聞審查制度的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表示,達赫杜赫的兒子哈姆扎被炸死的消息標誌着「一場永無止境的屠殺」。該組織秘書長德盧瓦認為「以色列對加沙新聞業被連根拔起,必須負上責任。」

不論是極端的錫安主義,或極端的阿拉伯復國主義,都是挑動情緒的意識形態,與現實脫節。雖然以色列和歐美國家的主流媒體,都已經大量發布有利自己的言論,但在不少國家已出現強烈要求停止這些暴力行動的聲音。

以色列軍隊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以美國先進的武器猛烈摧毀加沙地區,甚至用地毯式轟炸的方法,可以說是玉石俱焚。以色列軍隊摧毀了這些土地,就能夠真正達到保護國家安全的目的嗎?

兩個多月猛烈的炮火,在加沙這個人口密集但又生活困難的地方,不少知識分子,包括專業人士、教師、文化工作者和記者,冒着炮火,或堅守家園,或犠牲生命之餘,只能看着像大學和其他社會組織,在炮火中消失。

巴勒斯坦地區的苦難出現已超過一百年。不少學者和記者都用不同的方式記錄了這些苦難的哀歌。戰爭必定帶來死亡和痛苦。我們需要返本歸源,從歷史中尋求啟示。

歷史被扭曲或抹殺,只會是自欺欺人。抽離縱橫交錯的歷史演變,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的掩耳盜鈴。司馬遷要求「通古今之變」,正是歷史一個很基本的原則。通透地掌握古今之變化,才能真正鑑古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