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施政報告》中,特首李家超特意強調了吸引人才對香港目前狀況的重要性。新加坡被認爲是香港引進人才路上的主要競爭對手。這樣一個彈丸小國,為何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呢?

新加坡政府的管治模式和前瞻性,近日再度成為本港熱點議題並加以比較,這不難理解。早前,筆者相隔兩年舊地重遊,引發不少感觸,希望就此行的若干觀察,化為文字,冀豐富相關討論。

今年的《施政報告》中,特首李家超特意強調了吸引人才對香港目前狀況的重要性。新加坡被認爲是香港引進人才路上的主要競爭對手。這樣一個彈丸小國,為何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呢?

暫別香港一年多,沈教授上月24日回到中大老家出席畢業禮,風采依然,只是皮膚較前黝黑。他在台上站起來接受榮譽法學博士的一刻, 全場掌聲雷動,都為這位前校長感到高興和驕傲。

在跨境數字貿易及數據交易能正式成為主流趨勢之前,必然會涉及新規則的出台,而大量測試及談判也是必經階段。香港應善用一國兩制優勢,及早成為國家在數字跨境新趨勢、新規則、創新的深度參與者。

關於星港雙龍爭輝之説,多以狄更斯的《雙城記》來比喻;但不才卻想以港式俚語「代客泊車」來形容。

時事評論員霍毅強認為,現屆特區政府班子很有心、很努力嘗試解決手上的問題,然而針對兩個最關鍵的發展方向來看,兩位局長仍然未能夠找出最核心的痛點。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作者認為,新加坡推行家族辦公室,與香港競爭。但能夠將辦公室設在新加坡的家族,實力應該有番咁上下,在家族之間由勾心鬥角所產生的衝突,非新加坡政府能夠解決。

香港正需要國際媒體協助唱好香港故事,犯不着落筆打三更,無端挑起矛盾,成為國際媒體寫作的「副產品」,影響中國形象。

在資助學校佔主導, 政府少管學校事務的情況下,有為的政府,要推動素質教育政策, 更需要較大的魄力。當前的局面是要有一股具前瞻發展的改革動力,而不是被動地解決眼前的問題!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老生常談,卻歷久常新。今天的香港,局面大致穩定,穩定是可用於建設與發展一切的。

疫情終會共存,利率始終會見頂,但中國和西方在意識形態上的比併會是漫長的,帶給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很多折騰。

香港新一屆政府上任百日,對於放寬入境檢疫,特首李家超強調任何措施都要有序及穩妥,不可帶來混亂,否則會適得其反,欲速而不達。這究竟是閃爍其詞,抑或是按部就班,很快便有分曉。

人總是喜歡互相比較,N年前,黃子華說睇人X街最開心;N年後,研究就發現,原來被(認為弱於自己的)人超前是最令人擔心。

香港的危機是當大家都習慣了Plan B的時候,走回Plan A的誘因便愈來愈低,慢慢Plan B便取代了Plan A。

過去,香港較諸新加坡的優勢關鍵在於背靠祖國,但香港沒有善用,加上在疫情措施上處於中外夾縫中,令香港經濟停滯不前。時事評論員霍詠強認為,根本問題在於港府缺乏長遠規劃。

過去,香港較諸新加坡的優勢關鍵在於背靠祖國,但香港沒有善用,加上在疫情措施上處於中外夾縫中,令香港經濟停滯不前。作者認為,根本問題在於港府缺乏長遠規劃。

我有很多海外朋友都跟我說,只要香港仍然堅持入口隔離檢疫和有封城風險,他們都不會考慮返回香港定居,或到香港做生意。當大家愈習慣了Plan B的時候,重返Plan A的代價便會愈高。

估計中國人是不敢放大量資金在新加坡,就算香港人可以去新加坡工作,新加坡政府都是得物無所用,那些去了新加坡工作人很快就會被踢走,咁危險的事,唔會有太多香港人願意去新加坡工作。

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杰周一(8月29日)一連三日工作訪問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與王瑞杰會面強調,期望雙方繼續多元合作,促進緊密聯繫,指出雙方合作對整個亞洲地區均有好處。

8月21日晚,新加坡紀念建國57周年,李顯龍總理發表演講,闡述俄侵烏後的全球變局、台海局勢緊張,新加坡作好應對戰爭的準備。在8月9 日的慶祝國慶獻詞,則提到加強防衛、自力救濟、新加坡人的歸屬感。

兩岸局勢的演變將主要取決於執政當局的政策,如果台方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將會取得突破。然而如果台方不接受的話,中國以武力實現統一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疫情期間香港有大量生意都流失了給新加坡,令新加坡的經濟在上半年增長了7.7%,而香港的經濟卻連續兩季都出現負增長,全年也不一定有正增長。要扭轉這個局面並不難,只要撤銷來港人士的檢疫隔離要求。

以美國為首的G7不僅與中國矛盾會加深,妨礙經貿合作,而且發展勢頭,與香港及內地的經濟協同互補作用均不如。香港在維持與G7的經貿關係時,更應前瞻地開拓與東南亞東盟10國的合作、配套協調。

中外經驗展示了「績效管理」可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但能否發揮成效,非流於政治口號,歸根到柢,端視能否掌握其基礎理念。

中美交惡之後,中國與新加坡的關係亦可能轉變。中國不得不防新加坡在今後會進一步跟從美國對付中國。而東盟正超越歐盟成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東南亞對中國的重要性提高。在這個變局中,香港要與新加坡競爭了。

公共資源有限,若房屋標準定得過高、出售居屋定價過低,再加上購買公營屋有機會賺取高回報,公營房屋只會淪為抽獎遊戲,偏離公營房屋的政策目標。

兩地領導層均先後進入換屆階段,星洲官員此時訪港,與林鄭月娥在禮賓府會面,大有「互相摸底」的意味。

候任特首李家超的競選政綱題為「同為香港開新篇」,當中較多是願景性的文字,欠缺的仍然是市民能看得見、抓得到、有份「同」行參與的政策制定和推展,以及大眾日後能用以衡量成果的績效指標。

從以色列、新加坡和瑞士3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工業成就,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再工業化不是夢,但前提是要總結它們的政策及經驗,為香港度身訂造一套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的再工業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