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內地不斷有把教育的前景,稱為數字化教育,筆者甚有保留。科技發展,往往是盡量把人的活動歸納為數字參數,然後把機器的活動,盡量模擬人的活動。但是人的活動,其實遠遠超過數字可以覆蓋的。
對於講究分數的測評慣性,固然難以逆流而上。但是在順從之餘,完全可以在分數以外,在其他方面努力尋求突破。香港學校的創新,不少都在這個方向。
我深深體會到世間最無私最偉大的,莫過於父母對兒女的愛。這對父母對女兒抱高期望高要求,也努力幫助女兒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如何為女兒選上最合適的學校呢?卻又可能是父母最煩惱的事情。
凡此種種的措施都是以課程為載體,當中更有很多學與教的推行策略、課堂設計、評估準則等等的專家建議。但可惜當中各持份者的無力感卻日益明顯,幸福感每況愈下,快樂指數更是按年遞減,這是真的愛的教育嗎?
如果大學招生時也考慮學生在學術之外的表現,如果僱主考慮應招學生在成績以外,適應世界的能力有多大,加上政府推動這一切,學生的心理問題會否更容易解決?
人生未必能太閃耀,能照見自己就足夠,在不同的時間能盡力做最好的自己。因為我們未必「有什麼得意成就」,時間「霎眼是微秋」,人生路上的得失也是十分美麗的學習。希望你們在新的學期有更好的開始。
大家都知道閱讀對孩子有多重要,但奈何,現代的孩子引誘太多:電子遊戲、電視、電影,算是愛聽故事的也有太多選擇。一本本的書,怎挑戰各種會動的媒體?
由根據成績分班,到根據成長心態分班。要達到上述境界,必須要依照下列四個複雜教學的原則去處理:一、多維度的學習;二、角色;三、適當的讚賞;四、有責任去協助他人學習。
還有不夠一個星期DSE就要開考,教育策略家凌羽一博士給考生12各備戰FINAL TIPS。
情緒上我怨足十年,但內心卻一直慶幸失敗為我帶來的衝擊,讓我開眼界。
說穿了,無論學校提供怎樣的教育,優秀的人就是會繼續保持優秀。
當前價值教育失效的事實不容否認,但將它完全歸咎於學校教育也不合理。不過,作為價值觀念的最後防線,在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普遍失效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實在責無旁貸。
如果我們只盯着學生是否獲得了這樣或那樣的大獎,是否考上了清華、北大或哈佛、耶魯(甚至為此目的而不擇手段地挖別人的優生),而忽略了培養了無數善良、勤勞、富有智慧的普通勞動者,這是教育的悲哀!
大學已經不是純粹作學術性學習的地方,大學收生也因此不能只看學術成績。這種大趨勢已經不可逆。但是大學要在收生政策上作任何改革,必然會遇到起碼兩方面的挑戰。
當討論孩子成績差時,絕不能一概而論總結為「懶惰」。父母應該觀察孩子的行為及情緒,看看歸根究柢是什麼成因而令他們學業不好。
讓孩子找到生命熱愛,敢於成為自己,他們才能有終身學習的熱情,以堅定的步伐踏上生命路途!
過去,教育就是從事篩選,天經地義;今天,當我們要學生有更寬廣的學習天地的時候,就要追溯教育體制裏面的種種因素,大學收生便成為最關鍵的因素。
考試是是學校教育不能避免的評估工具,同學要以平常心面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因一次考第二而哭,作為老師,對當下的教育只追求利益,而不重視品德,感到很傷心。
大部分名校家長已患上「名校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即被學校的名聲騎劫,不單不敢提異議,反而覺得學校不夠嚴格。
台灣以外的國家或地區,包括香港,一般對台灣的學歷,皆予承認。至於醫護、工程、律師、社工等,回港就業,各有不同專業的證照考核要求。
你是怎樣的人,很大程度你的孩子也就是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