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政府和年長的民眾能盡力推進國家對德智體群的了解和適當的施行,在今天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不但人民的物質生活會繼續改進,人民的非物質財富與幸福也必會同時改進。
我們在學習客觀知識的時候,我們還是須要先有正確的精神態度才可。你想一想,當孩子認真、專心地學習,而且又懂得尊重學問,他就是正在實踐以上的做人道理啊!
我們之所以送孩子上學,並不是因為孩子必須要上學,而是因為他(她)要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接受教育,是一個人為了實現人生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過程。
創新人才的教育僅僅靠知識積累是不夠的,教育必須超越知識。對於創新人才的教育,有3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知識、好奇心和想像力、價值取向。
2000多年前,我們的萬世師表也曾經教導我們,對於財富,我們不是不可以追求,只是「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就是假使不用得富貴的正當途徑,雖然得了富貴,君子也不要。
古文是老祖先化知識為智慧的心血結晶,雖然時代變遷,但人心、人性不變,距今近千年的《資治通鑑》,依舊有可學習之處。
近年經常聽到許多教育界以外,尤其是工商界的朋友,談到對於年輕人的期望,都會提到一些知識與技能以外的元素。其實,在人類的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把人的素質,局限在知識與技能。
年輕人逐漸離棄穩定的職位,走向小型單位或者個體工作,並非純粹一個量的問題。工作的性質與崗位上的要求,也已經很不一樣。
為了獲得真正的學習,學生必須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對問題有深度地關切,只有在具體解決問題的應用情境中,知識才會變得有用。
如果你有聰穎的人生透視,去做明確的人生抉擇,不要說減壓,壓力根本就不存在。
當地球已千瘡百孔,我們需要教育更多學生以前衛又創新的科技,讓人類更健康與地球共存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官員卻暗地為意識形態絞盡腦汁,讓有為的教育工作者於死舊的制度下疲於奔命。
中國父母所說的教育「有用」,多指的是立竿見影式的馬上有用。衡量知識的尺度,是以分數、考級和升學為標準,有助於此則有用,無助於考試則無用。八個字形容我們當下的教育:「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當我們談及振興落後地區工作時,往往不能忽視教育這環節,知識不止為人們帶來深刻的思考、技能的培養,於社會及經濟層面亦有直接深刻的正面影響。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希望未來的一代有些什麼素質?
到底什麼叫考試?也就是說,教育裏面的考評,到底是什麼?為了什麼?為了達到什麼?考什麼?如何考?在在都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閱讀《莊子》的寓言故事,我們發現更多有關莊子的教育理念。觀乎今日香港的教育理念,走的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方向,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承傳。
世界在變,孩子要適應未來的社會,應要培養在不同領域中的關鍵技能,也要建構這個領域的知識。
20年加起來的知識和視野,將還不及閱讀20本精挑細選的好書。不信?附錄列了我的20個選擇,大家可找來一讀,便知我所言非虛。
教育發展與教育政策的關注點,主要是社會需要的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源的核心元素,是在工作上用得上的知識與技能。這也可以說是美國「二十一世紀技能」的基本框架。
過往資歷認可(RPL)機制讓背景各異的從業員所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均可在資歷架構下獲得正式確認。
在公開考試的指揮棒下,前線教育工作者多的只能照本宣科,課程是否能反映學習者的需求和配合社會的變遷,暫不在考慮之列。
過去香港教育不普及,接受高等教育者人數少,所以高學歷成了賺錢的同義詞。
蕭炳基教授是一位極具睿智和遠見的學者。他以謙虛的態度,一生鑽研學術,從事教育研究工作,為香港教育的現代化和科學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雖然筆者認為知識應是免費的,筆者個人十分倡導「知識共享」的理念筆者對「知識網紅」的現象並不反對,還認為「知識網紅」的現象在內地社會將可以促進知識共享,令內地競爭激烈的社會更重視知識。
愉快學習並非空中樓閣、緣木求魚,關鍵在於能否「對機對應」的培育孩子。
香港的大學管治問題,除了源自英美的官僚化與功利化,還有與香港社會和中國發展疏離。
英國諺語:“Another year older, another year wiser”,與中國「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觀念如出一轍。這種敬老的雷同,究竟這是中西文化一種禮貌的看法,還是另有因由?
丁學良教授認為,未來職業市場最重要的趨勢就是分類模糊,因此在職場要時刻準備着進入橫向轉移而不是縱向攀登。縱向攀登不容易,橫向轉移更不容易。
在知識的長河中,如果任何個人、組織或社會陷入落後與陳舊的泥淖中,勢必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