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00:58:4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台灣

特朗普把台灣推到火海之中
作者:劉迺強2018-08-21
我們跟特朗普對拆了大半年了,基本上還是「後發制人」和「堅持原則」的舊套路。結果是我們佔了國際道德高地,一條針對反全球化和保護主義的統一戰線已經陸續成形。
圖記台北文化遊──看名人故居 探精彩建築
作者:張錦滿2018-08-10
三夜四日台北文化旅遊團,在天公和各方配合下,順利結束。積累經驗之後,藍亞旅行社預計在10月中下旬再辦一次,到時張錦滿隨行,會加以優化。
追憶李敖:不可複製的文化頑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06
李敖喜歡被稱為思想家、文豪。他當然不是一個真正的學者,可他幾乎是目前唯一一個可以跟五四那代還能接上線的人,他跟胡適等名家有過交往,也和當時國民黨的將領和後人認識。
馬傑偉:移民未必找到「小確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04
馬傑偉樂觀地認為:「每一代人都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標準可能要彈性點。全世界都面對年輕人難買樓的問題,紐約、倫敦亦然,但我相信思想上的talent,最困難時有解決方法,都是逼出來的。」
兩岸地圖上共同尋找交流的路 台灣不能寄望於不可靠的特朗普
作者:高希均2018-08-02
台灣是上一個世紀活躍的一條小龍,近年來已進入「中度開發國家陷阱」,就如跳不出溫水的青蛙,瓶中之蛙,何以施展?
蘭遊世界──台灣系列之宜蘭明池篇
作者:朱劍虹2018-07-31
筆者已數次在台灣野外進行考察,但尚未找到腐生蘭花,故今次宜蘭之旅的重點是為了找到這種葉片退化,不需靠光合作用提供養分的「忍者蘭花」。
特朗普會推動台灣兩岸談判嗎?
作者:鄭赤琰2018-07-18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如果南北韓與台海兩岸不再僵持對立,本身就是一大商機。台獨若不再成為中國的要脅,比現有的商機會更有發展的潛力!
參加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
作者:鄒至莊2018-07-16
大多數的中研院院士,在各領域有顯着的成就。台灣政府應當利用他們以促進台灣各方面的發展,包括科學,教育,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梁文道:身份不排隊的香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6-24
梁文道認為,香港沒有一種高度政治化、規範化的身份認同教育,而像香港的一個「身份不排隊」的地方,實是全球少有。
山水之間的學習
作者:何漢權2018-06-22
學生的學習空間得到釋放,走出課堂外的遊歷學習是愈演愈烈,再隨着新舊媒體旅遊節目的鋪天蓋地,學校的遊歷學習計劃是一個接一個。
沒有公德,哪有共享
作者:謝冠東2018-06-04
一個社會要有公德心,才會愛惜共享物品,共享經濟才能持續。
教育多元化:台灣能,香港呢?
作者:簡明宇2018-05-26
台灣的教育遠較香港多元化,其中公辦者,收費更與一般公校無疑。台灣的孩子有選擇,香港呢?
當學生不會唱國歌…
作者:洪 蘭2018-05-19
看到不同族群的馬來西亞人大聲地唱國歌,而同文同種的我們,反而不認同自己的國家,真是憂心。
蘭遊世界──台灣系列之阿里山續篇
作者:朱劍虹2018-05-17
作者於2016年10月重訪台灣阿里山,其後事務繁多,沒時間整理。直至最近終於有空,分享當時的經歷。
亞洲國力比較
作者:雷鼎鳴2018-05-15
美國如仍熱衷於當世界警察,力量全球分散,在亞洲容易有心無力,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在2030年會明顯大於美國。
乾淨的空氣,比選票更重要
作者:洪 蘭2018-05-12
政府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破壞性的事物上,除弊不如興利。
留不住的教授
作者:洪 蘭2018-05-04
老而貧是人生最淒涼的晚景,難怪現在的年金改革,造成很多教授的不安,繼而考慮出走。
文革不是港獨言論遮羞布
作者:阮紀宏2018-04-26
「五獨」對中國帶來的威脅舉足輕重,要是五獨合流,互相串聯,其破壞力是幾何級數的翻倍。戴耀廷主動獻身並且高調發言,其動機清晰不過,絕非學術討論。
造訪民族英雄鄭成功故里──福建南安石井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4-14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除了是筆者的故鄉,更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筆者回鄉祭祖,在城鎮四處感受到民眾懷念鄭成功的氛圍。
我們重視教育嗎?
作者:郭位2018-04-05
飾非文過,雖博反害,如果心術不正,則民主虛假,學識虛假。三十六計借屍還魂,科舉名利依舊,上下交征學位,左右並不重視教育!
南懷瑾百歲誕 續揚中國文化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8-04-03
南懷瑾先生人生最可貴的一點,是他願為中國文化獻身,他的學術研究成果是他存留的一份珍貴遺產。
以色列能,我們怎麼不能?
作者:洪 蘭2018-03-10
以色列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成了國際不敢蔑視的國家,除了做事的態度,我們沒有差他們什麼,以色列能,我們怎麼不能呢?
直說直做:張孝威的典範故事
作者:高希均2018-02-09
張孝威40年來在台灣各領域屢戰屢勝,專業圈內赫赫有名,但是由於不愛出名的個性,一般人對他或有「隔行如隔山」的模糊,皆因他領悟出面子不是那麼重要。
改變台灣需要二種腦袋
作者:高希均2018-01-05
共產制度下的洗腦不可取;在民主社會中,唯有靠進步觀念及借別人一流腦袋來改換落伍的腦袋。
從拒台灣學者入境說起
作者:王永平2017-12-20
個別事件加起來造成的實際影響,以及台灣及國際社會因此對香港改變觀感,總不可能是正面吧。
南京大屠殺八十周年
作者:何漢權2017-12-15
八年抗拒日本瘋狂的侵略,死傷的軍民,家園被摧毁,難以計算,按各方發現,综合印證的紀錄,中國各省各地死傷數字合計為三千萬。
白先勇:台灣應謹記文革教訓 中華民族需要一場文藝復興
作者:編輯精選2017-11-27
白先勇教授認為,「五四」以來,中國為了救亡圖存,全面倡導西式教育,以致中國傳統日漸式微,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幾乎沒有發言權。時至今日,中華民族自我救贖的方式,應該是重回傳統、發起一場新的文藝復興。
追思馬玉山董事長──誠信是「冠德」建築的基石
作者:高希均2017-11-25
冠德企業集團總裁馬玉山於2017年11月17日病逝,享壽83歲。馬玉山的一生講求誠信,是冠德實業成功的基石。
要到台灣升學嗎?
作者:蔡國光2017-11-24
台灣以外的國家或地區,包括香港,一般對台灣的學歷,皆予承認。至於醫護、工程、律師、社工等,回港就業,各有不同專業的證照考核要求。
楊天石:看蔣介石日記,看到他不為人知的一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31
2017年10月31日是蔣介石130歲誕辰。近代中國歷史上,蔣介石是一位富爭議性的人物。有人認為他是千古完人,有人認為他是人民公敵,不知第一位看蔣介石日記的楊天石教授,對他有甚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