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南師

南懷瑾百歲誕 續揚中國文化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8-04-03
南懷瑾先生人生最可貴的一點,是他願為中國文化獻身,他的學術研究成果是他存留的一份珍貴遺產。
蕭天石憶故友南懷瑾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9-04
庶讀其書者,亦得略知其人。
蕭天石:禪宗傳佛心印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8-28
禪宗一門,為我國佛教中之一革新派,旨在傳佛心印。
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8-21
浮漚幻有,緣起無常。華落果存,薪傳灰滅。
何謂阿羅漢?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8-14
後世復擴而充之,而有十八羅漢,甚之五百應真、八百羅漢之傳述,皆由此而產生。
默默耕耘 心遊佛境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8-07
釋迦辟邪說而立宗創教,闡人天之奧秘,說法如雲如雨,普施眾生而不分中外,而移植於中土。
徹夜翻經忘已曉,不知霜雪上頭顱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7-31
以流通本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為據,但譯義取裁,則彼此互採其長,以求信達。
《楞嚴經》是真常唯心論嗎?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7-24
佛說在我法中出家,卻來毀我正法,那樣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一流人才何處去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7-17
如果一個社會多數人去學仙學道,就是亡國崩潰的開始,史有明鑒,不可不慎。
宗哲抬頭 重讀《楞嚴經》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7-03
人類由原始思想而形成宗教文化,復由於對宗教的反動,而有哲學思想和科學實驗的產生。
陳著《孫子兵法白話解》序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6-26
自戰國孫子,有兵經之始,十三篇之說,為世圭臬,歷久常新。
毛宗崗批三國演義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6-19
清初毛宗崗批《三國演義》之詞,據稱為金聖嘆同意之作,事實為何,不得而考。
如何讀歷史?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6-12
把歷代人和事的經驗記錄下來,就成為歷史。
宋代以後的術數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6-05
人心與學術一樣,許多方面,都是詭怪得難以理喻。
術數之學在中國文化幕後的演進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5-28
人處衰亂之世,或自處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中,對於生命的悲觀和生存前途的意義和價值之懷疑,便油然生起。
東西文化幕後之學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5-22
這兩大文化系統,除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種種,無論東方文化或西方文化,都有一種不可知的神秘之感存於幕
南懷瑾:《四書人物串珠》前介辭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5-08
明、清兩朝500餘年的三級功名考試,以程、朱注釋四書為主要中心。
南懷瑾:五經的得與失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4-24
講到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就又牽涉到中國文化的全體根源。
南懷瑾:四書五經的假面目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4-10
我們有個更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寶庫。
南懷瑾先生:何謂中庸?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4-03
必須先要做到「中和」的境界,才能明白天人之際心性相關的道體和作用。
反思檢討三大問題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3-20
假如我們現在要想自強不息,號稱向西方先進文化去學習,不知道我們要學西方哪一個國家,哪一種榜樣,才算是真正做到先進的「野人」呢?
南懷瑾先生:《孟子與盡心篇·十六字心傳》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3-13
上古的聖人伏羲、神農、黃帝,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祖,他們一路下來,都是走的「內聖外王」之道。
南懷瑾:孟子口中的「浩然之氣」是什麼?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3-06
講到這裏,就要討論「浩然之氣」了。浩然之氣,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大問題。由於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就《孟子》原文所提「浩然之氣」的淵源先作一個概略的回溯,讓大家對於孟子所以提出「浩然之氣」與公孫丑討論的來龍去脈,有個更深的印像。這樣,我們對於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的「浩然之氣」,才能有更清楚的認識,甚至能有所體會。 最初,公孫丑請教他的老師孟子,在功成名遂的時候動不動心。孟子告訴公孫丑,他在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不動心了。「不動心」這三個字,後世道家、佛家以及宋明的理學家都把它引用到內心修養工夫上去,成為「不起分別」、「無妄念」的同義語,作為身心達到「道」的最高境界的修養,並且認為是念頭絲毫都不動的一段形而上的工夫。 不過,我可以大膽地說,這對孟子的本意產生了很嚴重的誤解。孟子在這裏對公孫丑所說的「不動心」,只是對一切事功成就的不動心;也就是對人類社會中的名利、榮譽、權勢以及物質不動心而已。 何謂大勇?名利榮祿前不為所動 接着公孫丑認為,孟子能夠對名揚天下、功在萬古的人生境界都不動心,那需具有大智、大勇,否則是很難做到的。因此討論到勇的問題,牽涉到北宮黝、孟施舍等幾個武功很高的人,舉他們的武勇來比擬,以便討論得更具體。但是孟子在「勇」這一課題中所作的結論是:武勇之勇,並不是真正的大勇;真正的大勇,還要配合個人高度的修養。像曾子那樣,或者如子夏一樣,才是真正的大勇。也就是孔子教誨曾子的:自己有理時,雖然自己只是一個最普通的老百姓,縱然面對王侯將相,也絲毫不會感到害怕,也不會退卻;如果自己理虧,雖在千萬人面前,也要認錯,也要擔負起責任來,這就是真正的大勇。 從不動心到大勇,也就是一個人的真學問、真正的修養工夫了。工夫到這個階段,雖有千萬元、上億元的賄款放在面前,不但不會伸手去拿,連「這錢可不少啊」的念頭都不會產生,這就要具有大勇的人才辦得到。 如漢朝的楊震,做官的時候,有人在半夜悄悄地送了一大批銀子給他,楊震不肯收,那送錢的人說,現在這房子裏只有你我兩個人在,你儘管收下,絕對不會有人知道的。可是楊震對他說:「怎麼沒有人知道呢?你知、我知、天知、地知。」那人聽了,良心上也受到譴責,非常慚愧地挾了那一大包銀子走了。 我們設身處地想想,那麼多的錢,以自己的薪水算起來,大概兩輩子也賺不了那麼多。又當深更半夜,而且只有兩個人面對面,沒有第三者在場,這是多大的誘惑!如果沒有大勇,就很難下拒絕的決心,更難說出那句使對方感悟的名言來。我們可以想像得到,楊震說這幾句話時,他的心地是多麼光明磊落,溫語中有千鈞之力,氣魄多麼的宏偉,這就是真正大勇的具體表現。 志氣相通 專一歸元 再回轉來說,公孫丑又問大勇是怎麼樣修養來的,孟子說是由於意志的堅定來的。「堅定意志」這句話,嘴裏說說容易得很。其實,沒有相當修養工夫是很難做到的。公孫丑再進一步問,堅定意志有什麼方法。孟子告訴他七個字:「持其志,無暴其氣」,如果下定了決心,就堅決地去做,絕對不改變,就像一個虔誠的宗教徒絕不改變他的信仰一樣。學禪的參話頭,學密宗的念咒子,或如念佛,這些都是「持其志」。但僅僅「持其志」還是不夠,不能成功,同樣重要的還要「無暴其氣」。 孟子這裏所講的氣,包括情緒在內。大家對於事情,可以做或不可以做,平日都知道,認識非常清楚,都能堅持這個原則。但當心浮氣躁的時候,就會受影響。譬如發怒的時候,理智告訴我們不要出口罵人,可是氣一上來,嘴巴不受控制,罵人的話就出來了。所以「志」與「氣」是兩回事。而孟子說不僅要「持其志」,同時更要「無暴其氣」,不使此氣粗暴浮躁。因為心理與生理是相互影響的。心念專一,可以影響身體,生理機能會受影響。如專心看書時,往往別人說話就聽不見;相反的,生理也影響心理,人生了病就情緒不好,思想或更敏銳或變遲鈍。所以氣修到專一歸元,也可以改變意志。像被撞昏的人,就是氣的作用而影響到意識的昏迷。有學靜坐幾十年的人,無論是佛家、道家,對修養的路子很明白,但始終不能得定,就是因為氣調不好的原故。有些專門做氣功的人,氣煉得很好,可是心理上沒有把理路搞通,也不能成功。「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兩者不可偏廢。 本文節選自南懷瑾先生述著《孟子與公孫丑》,簡體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繁體版由南懷瑾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後刊於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孔學新語》發凡:為孔子喊冤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1-29
若能使一般陷於現代社會心理病態的人們,在我們講的文字言語以外去體會,能夠求得一個解脫的答案,建立一種卓然不拔,矗立於風雨艱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這便是我所要馨香禱祝的了。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人類文化的關係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1-22
遠在1300年前左右,正當中國唐代初期,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與教化,同時隨着中國佛教文化而傳播到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地,至今已達千餘年之久,所以他又是東方文化精神的座標。
南懷瑾的學術與研究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1-13
所謂研究者,鑽研、探索、學習也,蒐集匯總,發幽闡微,勾玄提要,舉一反三,發揚光大,繼往開來也。
汪道涵、南懷瑾與九二共識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1-07
中央選中南懷瑾這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隱士式人物,作為兩岸關係的傳話人,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南先生是兩岸關係唯一合適的牽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