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史記

微觀《漢書》:我們可曾了解 漢人為何相信天意?
作者:潘銘基2024-06-12
我們閱讀《漢書》,不要輕易放過一個字詞、一段情節,古人惜墨如金,援筆以書都是非常精煉,不會浪費筆墨的。
以古人智慧為座右銘
作者:潘銘基2024-03-05
一是文化是傳承的、日新的,二是今人應當上友古人。因此,困乏之時,疲憊之時,我們更應該翻開古書,看看古人的生活智慧,作為今人行事的參考。
從天道循環看香港定位
作者:古多迪2023-02-15
從《易經》的《序卦傳》中可以看到,我們有需要考慮重新為這城市定位,才能繼續推動這個國際城市、文化之都發展下去。
道可道,非常道;答可答,非常答──香港傳奇的未來
作者:古多迪2023-02-07
社會要得以長遠發展,有一群有智慧識見的人,能以公義的角度表達意見、紀錄事件,以及人人都知道有着這股力量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
再談青山禪院山門及客堂兩聯
作者:招祥麒2022-11-19
青山禪院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歷史悠久。佛教文化氛圍濃厚,寺內牌匾與懸掛的楹聯句式巧妙,用意不凡。
耐讀的範文
作者:潘銘基2022-10-24
範文重推之初,議論不輟,然而誦讀優良作品,必定是功在後世之事,為大事者目光不能短淺,此為一例。
張學明教授: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21
這個世界的歷史,究竟是「英雄造時勢」?抑或是「時勢造英雄」呢?大家可以把這個問題作為看《人物西洋小史》之前的第一個思考。
東施效顰的「司馬遷陷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10
埃及貝尼蘇韋夫大學副教授娜迪亞・希爾米博士認為,當今中美在意識形態上的衝突,類似漢帝國與匈奴的衝突,意思是「匈奴弱則漢強」,反之亦然;中美關係亦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
「有種」就給我「靡」起來
作者:黃氏2021-12-18
今期專欄談論兩個常見的粵語字詞「靡」及「有種」。它們在上古表達什麼意思?現在又多常用於哪裏?
粵語的三個「無」
作者:黃氏2021-12-05
「無人」、「無日」、「無時」是粵語常見的詞組,常說粵語傳承自古漢語,它們在上古文獻中又是如何記載?又代表了什麼意思?
粵語解密:爛賤、伏、簧
作者:黃氏2021-11-21
今期作者與你分享「爛賤」、「伏」、「簧」三個粵語日常字詞的來源與歷史、現代用法。
歷史夾縫裡的危局思考
作者:許志榮2021-03-27
「時勢造英雄」抑或「英雄造時勢」,歷史舞台上的情節無人能懂。悲觀地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草芥之民只得追隨左右,然後安慰自己──桃花源?當下即是,或者,就在我心?
車公籤勸港官 堆柴不能息火
作者:丁望2021-02-26
車公也憐港人未擺脫兩年困境。45籤似勸港官不要再往火場堆柴,「積薪歷火」只會製造更多麻煩事。必須改變應急「慢三拍」而無「先一著」之失。
一切從經典開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賞析
作者:馮珍今2020-10-03
《廉頗藺相如列傳》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嘆服。
讀《史記》學粵語
作者:編輯精選2020-09-27
現時香港的中學大多以粵語作為教學語言,而粵語既保留很多古漢語的特色,自然對研習古典作品頗有好處。因此,掌握正確的粵音正讀,無疑非常重要。本文續舉列司馬遷《史記》若干容易讀錯的字詞,探究其中的正確讀法。
「士為知己者死」考源
作者:鄭楚雄2020-09-22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話,記述了人類操守中的某些德性,很有啟發性和概括性,所以流傳了很多年。誰說過?
概說一:《易經》的來源和「易」字的意思
作者:布裕民2020-08-01
《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見於《史記‧周本紀》。但文王作經,孔子作傳的說法,後代很多懷疑,論著很多。《周易》書名的「易」字,可根據字源的引申義,歸納成「變易」一個解釋,由此引申而得的「交易」一義。
儒學文筆的分別
作者:張建雄2020-06-18
儒是歷史一部分。儒家經典,王陽明首言六經皆史,而春秋更是孔子所作的第一部歷史書,然後才有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能成儒,算是不錯,儒之後,研究子史,能夠知道歷史上事件的發生。
韓信生平——人性美善與醜惡的聚合
作者:鄭楚雄2020-06-09
漂母存活了韓信,而韓信也沒有忘本。他後來封王,賜上恩人千金以為報答。從這件事看,韓信是知恩願報之人。可是想想韓信的下場,滅族之外還加葅醢,確是千古遺恨。
白駒因何過隙?黃鳥因何悲鳴?
作者:鄭楚雄2020-06-02
中國歷史和文化淵遠流長,語言和文學有很優雅精緻的一面,但人的心理和行為卻有很殘暴血腥的一面。
讀史知世態
作者:鄭楚雄2020-05-12
中國經歷了一段緜長而複雜的遠古史。由於是封建的帝制社會,不同範疇權力的繼承,當中所蘊含的利益爭奪,是這段遠古歷史充滿血腥的總根源。
少年將軍霍去病 追擊匈奴二千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3-22
霍去病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也」的兩年後(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卻忽然去世了,年僅24歲,武帝賜謚「景桓侯」。
衛青不敗由天幸──七戰七勝匈奴的名將 為何評價不高?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3-10
中華書局出版了《嗨!有趣的故事》叢書,其中一本講述西漢大將軍衛青的故事。筆者翻閱《史記》,試圖了解司馬遷為什麼沒有高度評價這位多次戰勝匈奴的名將。
《陶朱公理財十二訓》流傳民間
作者:彭家發2020-02-02
《陶朱商經》被譽為營商秘笈;陶朱即春秋時期越相范蠡,據民間所說,定陶至今還流傳着《陶朱公理財十二訓》,將市場買賣交流貿易,歸納得12個「能」字。
范蠡的營商秘笈──《陶朱商經》
作者:彭家發2020-02-01
中國大陸電視劇《一代大商》講述著名布莊瑞蚨祥的故事,提到營商秘笈《陶朱商經》;陶朱即春秋時期的越相范蠡,他助越王勾踐復國後引退,成為一方富賈。
楊貴妃發錯誓?楚霸王講錯話? ——文學創作的想像空間
作者:鄭楚雄2020-01-01
「七月七日長生殿」文學歸文學,你相信真是七月七日長生殿所有的夜半私語,由此而產生一些情感意緒,又有何難,需要刻意逃避呢?
品讀國學經典 讓人看通世情
作者:周慧儀2019-09-30
筆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盼望能以國學經典知識和智慧,來孕育年輕的生命,讓我們珍愛的下一代可在中華文化寶庫中,愉悅地遊歷四方,踏實地借古鑑今,並嘗試去認真思考:究竟什麼才是為學之道、為民之責?
和風拂檻憶趙師
作者:編輯精選2019-09-05
《史記‧遊俠列傳》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承。這12字真言最符合並切實地形容趙師的處世態度和行事作風。
《讀史論知人》的感悟
作者:張建雄2019-04-23
「知人」,「其本在知己,其極在知天」。讀歷史要從這個角度來讀才有大好處,才能知道自己的舞台,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基建社會企業的「軌數」
作者:曹鴻輝2019-04-22
管仲除了確保每家男丁都有其謀生空間外,還確不因氣候環境變化而使生活受到影響。這是建立一營生環境以上,再加上一套管理法,使人人都能夠生活。這便是「以人為本」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