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叔清說︰「部分香港人對香港歷史並不了解,有的甚至一知半解。」在日本佔據香港的歲月裏,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有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也有民間的愛國華僑和新界原居民參與自發性的組織來保家衛國。

緬懷陳慕華教授,細數交往點滴,從牧歌隊合影到校史編纂,再到最後遺作,字裏行間滿是敬佩與懷念。大師已逝,精神長存,其豁達人生令人感佩。

2007年,亦即六七事件40周年,一群昔日的YP舉辦聚舊活動。在猶疑是否出席聚會的過程中,已在工商百業打滾了20多年的我,那埋藏已久的記憶被再次勾起。

「流金歲月」圍繞《英氣:阿咩正傳》一書所講的故事——另類香港現代史,由主角阿咩,筆名石中英的楊向杰邀請嘉賓對談,藉此還原當年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情況。今集邀請到貝鈞奇先生談談《英氣·第四章》一段關於1967的舊事。

我覺得香港人應該特別要明白言論自由需要爭取,也要知道一國兩制的紅線,紅線之一是不要幻想以兩制壓一國。《英氣》的出版說明是可以爭取的。

粵劇名伶阮兆輝傳承南音極為用心,最近便推陳出新,以南音唱出香港百年掌故,更結合電腦繪圖(CG)和人工智能(AI),務求南音《百年掌故》成為一場史詩式的聲影盛宴,為傳統表演藝術注入新的生命。

只要有服務熱忱及真正關愛之心,人民是會記着的。反之,若我們不是去建設,而是去破壞,恐怕現在留下的只是千古罵名。香港是我們成長生活之地,真正的本土都會想着如何建設香港。

有人喜歡《老夫子》夠「街坊」,因為它所講的故事好像就發生在他們身邊;有人喜歡《老夫子》夠「貼地」,絕對不離地,因此能引起共鳴,共鳴是《老夫子》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這次撰寫《香港飲食遊蹤》的過程,可說是一場爭分奪秒的時間競賽,令人感受到一種無法言喻的緊迫感。從下筆至成書期間,不少舊式食肆和著名食府,一間接一間的倒下,回憶中的美味一去不復返,只能不勝唏噓。

輝哥在音樂會發布會上表示要活到老,唱到老,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戲台上,因為粵劇是他一生的事業。是的,筆者相信有輝哥這樣一代藝術家的努力,南音的傳承定後繼有人。

《英氣》是了解香港歷史的入門書籍,讓大家知多些香港和國家之緊密相互關係。書中的主角經歷,猶如一位導賞員帶領大家回到過去的香港,見證時代的變遷,大家不宜錯過!

外地朋友來香港,要帶他們去窩打老道走走,從油麻地果欄這水果批發區,步行到浸會大學,少於一小時,吃兩串魚蛋的時間吧!

史秀英Stella,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1985年加入東華三院,2010年出任東華三院於同年成立的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管一職,專責收集、保存、研究及展示東華三院的文物及檔案。

怡和大廈於1973年落成,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也引領了中環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怡和集團與置地公司合辦雙展覽,包括邀請著名藝術家又一山人策展,同時舉辦導賞團等活動慶祝。

去年香港書展,筆者出版了《香港文壇回味錄》,幾個月內迅速售清;今年6月,天地圖書公司在書展之前替此書出了增訂本,增加了內容和圖片,並且印製了小量「毛邊本」,讓喜歡毛邊書的讀者過過癮。

香園圍村與深圳河之間,有山丘名為白虎山(亦稱白花山),是新界地區最北山丘,居高俯瞰,邊境形勢及附近地貌山林,可盡收眼底。往昔這範圍屬於邊境禁區,因近年逐步開放,走訪鄉村或行山路徑今時多了選擇。

香港是一個兩方文化融和很好的例子,但能否繼續發展下去,就得尋找激發港人創新的力量。

近日從香港拍賣行Spink拍得一本香港舊相簿「Views of Hong Kong」,內有103張舊照片,主要是20世紀初期中區的建築,包括皇后像廣場、大會堂、滙豐銀行、各大洋行、第一代纜車站等等。

香港島的割讓,實在是有着不少陰差陽錯,甚或糊裏糊塗的成分。

說到底,《飛髮》是寫一群人對自己行業的信仰與堅守,也在關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代際等問題。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的成長,勢必伴隨着文化基因的興變與融合。這是每個寫作者都要面對的命題。

白金漢宮對外展示的一面,很多設計元素的靈感,是來自香港,來自同樣莊重構建、沉穩威嚴令人憧憬法治的香港最高法院大樓(即今之終審庭)。香港跨文化、跨語種、跨世代的獨特生命力,從來都是創新、試驗的好場所。

中華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認為很多做人的道理,都可從自然世界中找到啟示。林則除一對聯,隱隱然就是香港今回最終能否渡過厄困的重要關鍵之一。

多年來的考古發現,可能將香港史前人類活動推前至舊石器時期晚期(約1萬年前), 又或體現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良渚文化與香港文物的關係,南中國、東南亞與島嶼文化圈的形成,南方越民族與西南民族的文化交融。

作者相信,香港在東西文化融和、中外文明演化以至世界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席位,而這個特殊角色尚待開拓的空間仍舊廣闊,因而即使面對重重的困難,但對香港的未來仍抱有一絲寄望。

今期說說蜑家族群來源論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古越族遺裔說」和「盧循餘黨說」。

「香港是我的家,寫作是我的本行,但我的家好像也變成一個陌生的地方,找一個地方說想說的話也不是那麼容易了。」30年前,也斯(已故香港作家梁秉鈞的筆名)說出他的憂鬱由來。

本書對香港中醫藥發展,以及道醫的概念與在香港的傳承發展,均有詳細交代,一書三冊對從事中醫中藥業者,可說是一部案頭書。此書對關心香港醫道發展的讀者來說,尤具閱讀價值。

那是82年的秋天。戴卓爾夫人摔了一跤,群眾湧購白米,大批港人撤離,事情急轉直下。猛一回頭,我騫然驚覺,於無聲無息中,有人偷走了一個城市,有人偷走了一個夢想,有人甚至偷走了一個國家。

2022年香港書展剛結束,參展書商和出版社忙於埋單計數,主辦單位香港貿易發展局也在檢討得失。

一個偶然的機會,令冼玉儀教授在學術界忽略香港的時候,踏上研究香港歷史之路。在40年來,身邊遇到多少人物,她形容都是貴人。因為他們對香港的熱愛和無私的分享,令冼教授的研究路愈走愈長,愈走愈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