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香港歷史

阮兆輝巧用聲影科技 南音演繹香港百年掌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9-06
粵劇名伶阮兆輝傳承南音極為用心,最近便推陳出新,以南音唱出香港百年掌故,更結合電腦繪圖(CG)和人工智能(AI),務求南音《百年掌故》成為一場史詩式的聲影盛宴,為傳統表演藝術注入新的生命。
一個工作營與香港民主發展的因緣
作者:雷鼎鳴2024-08-29
只要有服務熱忱及真正關愛之心,人民是會記着的。反之,若我們不是去建設,而是去破壞,恐怕現在留下的只是千古罵名。香港是我們成長生活之地,真正的本土都會想着如何建設香港。
《老夫子》漫畫創刊60周年
作者:鄭明仁2024-08-29
有人喜歡《老夫子》夠「街坊」,因為它所講的故事好像就發生在他們身邊;有人喜歡《老夫子》夠「貼地」,絕對不離地,因此能引起共鳴,共鳴是《老夫子》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香港飲食遊蹤》──以歷史考證寫成知趣並重的香港飲食史
作者:編輯精選2024-08-27
這次撰寫《香港飲食遊蹤》的過程,可說是一場爭分奪秒的時間競賽,令人感受到一種無法言喻的緊迫感。從下筆至成書期間,不少舊式食肆和著名食府,一間接一間的倒下,回憶中的美味一去不復返,只能不勝唏噓。
濃濃南音低吟 細訴香港滄桑
作者:周萱2024-08-24
輝哥在音樂會發布會上表示要活到老,唱到老,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戲台上,因為粵劇是他一生的事業。是的,筆者相信有輝哥這樣一代藝術家的努力,南音的傳承定後繼有人。
英氣:一本你不知道的另類香港史
作者:編輯精選2024-08-07
《英氣》是了解香港歷史的入門書籍,讓大家知多些香港和國家之緊密相互關係。書中的主角經歷,猶如一位導賞員帶領大家回到過去的香港,見證時代的變遷,大家不宜錯過!
窩打老道的名字來由:上、中、基層住同一條街,此處不迷人,自有迷人處
作者:李偉民2024-06-07
外地朋友來香港,要帶他們去窩打老道走走,從油麻地果欄這水果批發區,步行到浸會大學,少於一小時,吃兩串魚蛋的時間吧!
東華三院之寶 史秀英榮休
作者:鄭明仁2024-03-07
史秀英Stella,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1985年加入東華三院,2010年出任東華三院於同年成立的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管一職,專責收集、保存、研究及展示東華三院的文物及檔案。
怡和大廈50周年雙展覽揭幕 又一山人鏡頭捕捉人文故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06
怡和大廈於1973年落成,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也引領了中環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怡和集團與置地公司合辦雙展覽,包括邀請著名藝術家又一山人策展,同時舉辦導賞團等活動慶祝。
《香港文壇回味錄》增訂本
作者:鄭明仁2023-06-30
去年香港書展,筆者出版了《香港文壇回味錄》,幾個月內迅速售清;今年6月,天地圖書公司在書展之前替此書出了增訂本,增加了內容和圖片,並且印製了小量「毛邊本」,讓喜歡毛邊書的讀者過過癮。
復常過蓮香,歷史走中學
作者:蔡國光2023-03-24
香園圍村與深圳河之間,有山丘名為白虎山(亦稱白花山),是新界地區最北山丘,居高俯瞰,邊境形勢及附近地貌山林,可盡收眼底。往昔這範圍屬於邊境禁區,因近年逐步開放,走訪鄉村或行山路徑今時多了選擇。
東西文化差異 非你死我活之勢
作者:古多迪2023-03-15
香港是一個兩方文化融和很好的例子,但能否繼續發展下去,就得尋找激發港人創新的力量。
100年前的香港相簿
作者:鄭明仁2022-12-09
近日從香港拍賣行Spink拍得一本香港舊相簿「Views of Hong Kong」,內有103張舊照片,主要是20世紀初期中區的建築,包括皇后像廣場、大會堂、滙豐銀行、各大洋行、第一代纜車站等等。
先生信命乎?──香港傳奇的未來
作者:古多迪2022-10-18
香港島的割讓,實在是有着不少陰差陽錯,甚或糊裏糊塗的成分。
故事嶺南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17
說到底,《飛髮》是寫一群人對自己行業的信仰與堅守,也在關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代際等問題。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的成長,勢必伴隨着文化基因的興變與融合。這是每個寫作者都要面對的命題。
白金漢宮的香港
作者:黃賢2022-09-30
白金漢宮對外展示的一面,很多設計元素的靈感,是來自香港,來自同樣莊重構建、沉穩威嚴令人憧憬法治的香港最高法院大樓(即今之終審庭)。香港跨文化、跨語種、跨世代的獨特生命力,從來都是創新、試驗的好場所。
林則徐的密碼──香港傳奇的未來
作者:古多迪2022-09-13
中華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認為很多做人的道理,都可從自然世界中找到啟示。林則除一對聯,隱隱然就是香港今回最終能否渡過厄困的重要關鍵之一。
遠古香港非無人島 考古遺跡現姿采
作者:蔡國光2022-09-08
多年來的考古發現,可能將香港史前人類活動推前至舊石器時期晚期(約1萬年前), 又或體現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良渚文化與香港文物的關係,南中國、東南亞與島嶼文化圈的形成,南方越民族與西南民族的文化交融。
香港傳奇的未來
作者:古多迪2022-09-06
作者相信,香港在東西文化融和、中外文明演化以至世界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席位,而這個特殊角色尚待開拓的空間仍舊廣闊,因而即使面對重重的困難,但對香港的未來仍抱有一絲寄望。
蜑家族群的來源
作者:葉德平2022-08-30
今期說說蜑家族群來源論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古越族遺裔說」和「盧循餘黨說」。
也斯的青蔥與憂鬱
作者:張灼祥2022-08-25
「香港是我的家,寫作是我的本行,但我的家好像也變成一個陌生的地方,找一個地方說想說的話也不是那麼容易了。」30年前,也斯(已故香港作家梁秉鈞的筆名)說出他的憂鬱由來。
醫道鏡詮:論盡香港道醫、中醫及中藥文化史
作者:編輯精選2022-08-20
本書對香港中醫藥發展,以及道醫的概念與在香港的傳承發展,均有詳細交代,一書三冊對從事中醫中藥業者,可說是一部案頭書。此書對關心香港醫道發展的讀者來說,尤具閱讀價值。
今夜,誰來偷東西
作者:編輯精選2022-08-20
那是82年的秋天。戴卓爾夫人摔了一跤,群眾湧購白米,大批港人撤離,事情急轉直下。猛一回頭,我騫然驚覺,於無聲無息中,有人偷走了一個城市,有人偷走了一個夢想,有人甚至偷走了一個國家。
香港書展速寫
作者:鄭明仁2022-07-29
2022年香港書展剛結束,參展書商和出版社忙於埋單計數,主辦單位香港貿易發展局也在檢討得失。
研究香港史40年 冼玉儀教授:苦樂參半 感激貴人相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27
一個偶然的機會,令冼玉儀教授在學術界忽略香港的時候,踏上研究香港歷史之路。在40年來,身邊遇到多少人物,她形容都是貴人。因為他們對香港的熱愛和無私的分享,令冼教授的研究路愈走愈長,愈走愈闊。
書展2022|自言性格包拗頸 呂大樂教授:想看香港社會另一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25
「當所有人認為天下太平、十分富裕,我有興趣研究哪一個人會受困於貧窮。」因為這一種「包拗頸」性格,令社會學家呂大樂教授先後開展一個又一個的研究,最終目的,不過是觀察社會不同的一面。
學者專家細說回歸25載 《回歸.情義25載》收錄兩地逾百大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7-16
新書內容以內地和香港的「情義」作為主軸,精選25篇兩地人民守望相助、共同打拼的故事,輯錄逾百件兩地大事以及近200張珍貴歷史相片,集中展示香港回歸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兩地之間,尤其是民間的互動與交流。
劉兆佳:人心回歸工程 循三階段推進
作者:劉兆佳2022-05-17
從政策的角度看,香港人的「人心回歸」應該是依循三個階段推進。伴隨着這幾個階段的發展應該是香港人對國家民族的認知不斷提升,進而對國家民族的感情日增,而最後則產生愈來愈強烈的、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記錄我城故事,展現戰後到復甦的足跡
作者:馮珍今2022-03-15
香港風致三十年──1940至1970年代歷史照片展覽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正在舉辦一場展覽,展出3位不同閱歷的攝影師,以不同的風格,記錄香港昔日的面貌,呈現我城從戰後走到復甦的足跡。
魯金:古老的中環街市
作者:編輯精選2022-02-19
多年來本港興建了很多新型的街市,各街市都有綜合用途的設計,其中有些街市除有垃圾槽及供應洗街車用水的設備外,並將天台闢作兒童遊樂場。這種將街市作綜合用途的構思,是始自中環街市的。